“一举两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一举两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一举两得这个成语非常简单,很多人也会用,但是在人们的认知中,这个成语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做一件事情能得到两个好的结果,所以就是“一举两得”。但其实,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一举两得也不例外。而且这里的“两得”,和现在人们所表达的两得意思其实还是有挺大的差别的,究竟说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一举两得”,指的是哪“两得”?一般人都弄错了。“一举两得”指的是哪“两得”?有人说是双城,有人说是两虎。

对于成语“一举两得”的理解与运用,大家都很清楚。所谓一举两得,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关于“一举两得”,是有个典故的,就是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卞邑附近有猛虎出入,且常伤人命。鲁国卞邑大夫卞庄子听说后,便带了一帮人上山,想刺死老虎,为民除害。

他们上山后,果然发现了一大一小两只老虎。其时,两只老虎正在争食身旁的死牛,无暇他顾。卞庄子想要趁机上前去刺杀老虎。这时,一位奴仆赶紧制止了他,那人对卞庄子说:“现在,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野牛,吃得有滋味后必定会争斗,那么打斗的结果将会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时你再去刺杀受伤的大老虎去,一举之劳就能收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

卞庄子认为仆人的话是对的,就静静地站在远处,等待着两虎相争相斗。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口中美食相互撕咬起来了。结果,正如仆人所料,小虎被大虎咬死,大虎也负了重伤。卞庄子轻松地就将那只受伤的大虎解决掉了,一个举动果然获得刺杀两只老虎的功劳。

后人因卞庄子“一举有双虎之功”,遂以“卞庄子刺虎”故事为成语“一举两得”得典之源头。此处的“两得”,系指两虎。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若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史记·张仪列传》)。”

上述故事本只是一则寓言,是战国时陈轸劝说秦惠王时,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建议秦惠王不可急于出兵,要先待韩魏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这则寓言却告诉人们一个非常实用的道理:要学会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据《东观汉记·耿弇传》,也有过“一举两得”的记述:“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这是“一举两得”之句第一次被明确提出。

耿弇,挟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耿弇自幼喜好兵事,后劝父投奔刘秀,被任命为偏将军,跟随刘秀平定河北。刘秀称帝后,耿弇封建威大将军、好畤侯。此后,耿弇败延岑、平齐鲁、攻陇右,为东汉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耿弇上述言论,发表于他率部平定山东军阀张步期间。张步,琅琊郡(今山东省即墨市)人。王莽末年,天下大乱,乘机起兵,割据齐地十二郡。公元29年(建武五年),刘秀派耿弇讨伐张步。

当时,张步建都临淄,他的弟弟玄武将军张蓝将兵驻守离临淄四十里之外的西安(此西安非陕西之西安),以为相互支撑。耿弇就将军营建在临淄与西安之间,将张氏兄弟的防守之势拦腰斩断。因为西安城小而坚,张蓝之兵又精壮,很难轻易取胜,而张步所驻防的临淄诸郡太守相与杂居,人不专一,其声虽大而虚。

两者相较,耿弇决定先拿临淄开刀,但却对外宣称,五日后攻西安。张蓝果然中计,晨夜守城。则至其日夜半,令军皆食,会明,求乞攻西安,临淄不能救也。耿弇说:“然吾故扬言欲攻西安,今方自忧治城具,而吾攻临淄,一日必拔,何救之有?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复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前文所述“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的意思是,我得到了临淄城,意味着西安孤立无援,西安一定会覆灭。这就是做一件事可以得到两方面的好处。此处的“两得”,意指临淄城和西安两座城。成语“一举两得”,指的是哪“两得”?一般人都弄错了。“一举两得”指的是哪“两得”?有人说是双城,有人说是两虎。

对于成语“一举两得”的理解与运用,大家都很清楚。所谓一举两得,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关于“一举两得”,是有个典故的,就是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卞邑附近有猛虎出入,且常伤人命。鲁国卞邑大夫卞庄子听说后,便带了一帮人上山,想刺死老虎,为民除害。

他们上山后,果然发现了一大一小两只老虎。其时,两只老虎正在争食身旁的死牛,无暇他顾。卞庄子想要趁机上前去刺杀老虎。这时,一位奴仆赶紧制止了他,那人对卞庄子说:“现在,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野牛,吃得有滋味后必定会争斗,那么打斗的结果将会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时你再去刺杀受伤的大老虎去,一举之劳就能收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

卞庄子认为仆人的话是对的,就静静地站在远处,等待着两虎相争相斗。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口中美食相互撕咬起来了。结果,正如仆人所料,小虎被大虎咬死,大虎也负了重伤。卞庄子轻松地就将那只受伤的大虎解决掉了,一个举动果然获得刺杀两只老虎的功劳。

后人因卞庄子“一举有双虎之功”,遂以“卞庄子刺虎”故事为成语“一举两得”得典之源头。此处的“两得”,系指两虎。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若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史记·张仪列传》)。”

上述故事本只是一则寓言,是战国时陈轸劝说秦惠王时,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建议秦惠王不可急于出兵,要先待韩魏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这则寓言却告诉人们一个非常实用的道理:要学会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据《东观汉记·耿弇传》,也有过“一举两得”的记述:“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这是“一举两得”之句第一次被明确提出。

耿弇,挟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耿弇自幼喜好兵事,后劝父投奔刘秀,被任命为偏将军,跟随刘秀平定河北。刘秀称帝后,耿弇封建威大将军、好畤侯。此后,耿弇败延岑、平齐鲁、攻陇右,为东汉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耿弇上述言论,发表于他率部平定山东军阀张步期间。张步,琅琊郡(今山东省即墨市)人。王莽末年,天下大乱,乘机起兵,割据齐地十二郡。公元29年(建武五年),刘秀派耿弇讨伐张步。

当时,张步建都临淄,他的弟弟玄武将军张蓝将兵驻守离临淄四十里之外的西安(此西安非陕西之西安),以为相互支撑。耿弇就将军营建在临淄与西安之间,将张氏兄弟的防守之势拦腰斩断。因为西安城小而坚,张蓝之兵又精壮,很难轻易取胜,而张步所驻防的临淄诸郡太守相与杂居,人不专一,其声虽大而虚。

两者相较,耿弇决定先拿临淄开刀,但却对外宣称,五日后攻西安。张蓝果然中计,晨夜守城。则至其日夜半,令军皆食,会明,求乞攻西安,临淄不能救也。耿弇说:“然吾故扬言欲攻西安,今方自忧治城具,而吾攻临淄,一日必拔,何救之有?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复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前文所述“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的意思是,我得到了临淄城,意味着西安孤立无援,西安一定会覆灭。这就是做一件事可以得到两方面的好处。此处的“两得”,意指临淄城和西安两座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刘邦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班超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公孙丑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上古,愚公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信陵君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战国,墨子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晋朝,杜预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灌夫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一举两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