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是哪场战役中的?"围魏救赵"究竟有多厉害?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围魏救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流传至今的成语,很多是出自古代的著名盛事,有些则是因为影响太大,最后才流传千古。而"围魏救赵",可以称得上是两个条件都符合。经此一役,魏国的第一代霸主之位,被换去,庞涓成为声名鹊起的谋士,田忌也成为威震天下的大将。而"围魏救赵"发生的这场战役,名为——桂陵之战。

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而当时对于各变法成功的国家,是李悝所在的魏国。魏国经过李悝的变法,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方面都青云直上,远超各国。可是,魏国的强大,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注意,公元前356年,赵国、齐国、宋国、燕国等四个国家的国君,开始了会面,目的很简单,就是阻止魏国的做大,以免最后各国都成为池中之鱼,都得遭殃。

可是,魏国当时的霸主之位,不是白做的。没多久,多国会盟的消息就被魏国知道,为了防止被结盟的各国打垮,他们也采取了措施,用来化解危难。而赵国之所以挑起各国对魏国的仇怨,原因是因为两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54年,他们攻打了魏国的附属国卫国,此事被魏国知道,魏国就出兵帮助了卫国。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直接派兵将赵国的国都给围了。

经过

为了自救,在公元353年,赵国开始派遣使者,到诸国求助,所到的国家有齐国和楚国。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他是一代名主,当时他询问大臣们对此事的意见,但是齐国的丞相邹忌认为,魏国强大,不好为了赵国得罪霸主。可是,同朝的段干朋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齐威王此时出兵是有可能胜利,只要选好地点,用拖延的战法,就可以把魏军拖垮。如此一来,魏国有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直接攻打邯郸,而齐国则可以趁机救援赵国。

所以,齐威王还派了一路大军,与宋国、卫国会和;还派遣田忌为将,前往救援赵国。当时田忌的军师,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孙膑,孙膑的想法和段干鹏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他却改变了策略。想出了新的攻击地点。

他认为,魏国虽然强大,但是赵国也不不弱,加上魏国攻打的地方还是赵国的国度邯郸,攻城之战原本难度就高,攻打一个国家的国度,难度会更高。因为,国都有一个国家的宗庙社稷,必定有重兵把守,而且城墙肯定也很高很坚固,攻打下来并不容易,很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魏国攻打邯郸定倾了很对兵力,此时的魏国都城大梁,却是空虚之时。因此,孙膑建议将齐国攻打的地点,换为魏国的都城大梁。但是,孙膑也知道庞涓不会轻易上当,他建议田忌,不直接攻城,而是将攻打的地点换为魏国的平陵,因为平陵虽小,但是范围广,人口也多,易守难攻。

更重要的是平陵南邻宋国,北邻卫国,攻打途中要经过一个叫做市丘的地方。只要从此过,运输粮食的道路就会被断,会给人一种齐国的将领是个蠢货的假象,可以诱惑魏国的庞涓撤军。田忌很信任孙膑,按照他的建议,开始攻打平陵,但是平陵地形有很大的优势,他一败再败,蠢货的印象更加深入人心。

结果

但是孙膑并非将砝码全部压在了平陵,他还派了其他的军队去直接攻打大梁。如此一来,原本的"蠢货将领"的印象,加上国都被围的怒气。考虑到齐国的将领是个蠢货,庞涓就放心的带着人往回跑,结果,孙膑更厉害,他让田忌跑着丢着东西,让庞涓继续加深他是个无能之人的印象。

轻敌的庞涓,甚至只带了轻便的兵器就往大梁来,结果,被田忌引到了,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岭设下的包围圈,最后,庞涓被抓。 而孙膑因为在这场战斗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 围魏救赵"的战法,也让此战法在后世被广为流传和应用。

分析

而这场战役之所以千古留名,是因为齐国的各个势力相互配合、信任。齐威王善于纳谏,相信臣子的建议,派遣大军出战,才有了胜利的机会。而孙膑所谓军师,以自己的才智说服将领信任他,采用自己的战法。田忌身为大将,也是善于纳谏,信任孙膑的方法,同时自己也善于打仗,两人配合默契,利用对方的弱势,捏准了对方的心理,打赢了这场大战。一个成为千古留名的大将,一个成为千古留名的军师,相得益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刘邦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班超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公孙丑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上古,愚公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信陵君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战国,墨子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晋朝,杜预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灌夫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围魏救赵"是哪场战役中的?"围魏救赵"究竟有多厉害?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