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老马识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老马识途的出处】

宋·毛谤《寄曹使君》:“请同韶采公勿疑;老马由来识途久。”

释义:

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老马识途的故事】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订立盟约,十多个与会的中原诸侯国还宣了誓。主要内容如下:尊重周天子,扶助王室;抵御外族,不准他们向中原进攻;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国。由此,齐桓公坐上了春秋五霸的第一把交椅。

这第一个撞枪眼儿上的入侵外族叫山戎,当时的山戎势力范围遍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还在其土地上建立了孤竹、令支、无终等好几个小国。山戎没事就跑到中原抢点东西惹点事,还先后挑起了好几次大规模战争,被欺负得最惨的就是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燕国使者求见,说山戎又侵犯了燕国,希望齐国出兵支援。齐桓公决定亲自统率军队援救燕国,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一路顺畅,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小国。发现令支国君已逃往孤竹国,便向孤竹国进发。孤竹国君顿时慌了手脚,后采纳元帅黄花的计谋,引诱齐军到达孤竹国北边一个叫旱海的地方。凡是进旱海的,就没听说有谁活着出来。

齐桓公果然中计,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管仲派出几路兵马去探路,可探来寻去,犹如进入迷宫一般。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忽然眼睛一亮,向齐桓公大声说:“主公,有办法了!臣闻老马识途,当地的马对这一带地形肯定熟悉,咱们只要选几匹老马带路,一定能带引大军走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一招儿果然灵验,老马左转右拐,带着齐军,不出两个时辰,便出了谷口。

齐军出了迷谷,顺原道返回孤竹国都城。孤竹国君忽听城外鼓号声惊天动地。赶到城墙上一看,只见齐军已到城下,将城围得水泄不通。天亮了。齐桓公与管仲入城,桓公挥剑砍去,孤竹国君人头落地。孤竹国就这么消失了,然而,“老马识途”的故事却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作法自毙”的故事出自哪里?该如何理解呢?

成语“作法自毙”的故事出自哪里?该如何理解呢?

春秋,商鞅

成语“掩耳盗铃”有哪些故事?又该作何解释呢?

成语“掩耳盗铃”有哪些故事?又该作何解释呢?

春秋,掩耳盗铃

成语匹夫之勇的寓意是什么?关于匹夫之勇有什么典故?

成语匹夫之勇的寓意是什么?关于匹夫之勇有什么典故?

匹夫之勇,成语

关于乌鸦学语有什么寓言故事?故事教会了什么道理?

关于乌鸦学语有什么寓言故事?故事教会了什么道理?

乌鸦学语,

成语“狗猛酒酸”出自哪个人物?又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成语“狗猛酒酸”出自哪个人物?又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春秋,杨倩

成语“芒刺在背”出处是哪里?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芒刺在背”出处是哪里?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

汉朝,霍光

成语“捕风捉影”出自哪个历史人物?其中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捕风捉影”出自哪个历史人物?其中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汉成帝

关于狐假虎威之后有什么寓言故事?故事教会了什么道理?

关于狐假虎威之后有什么寓言故事?故事教会了什么道理?

狐假虎威之后,寓言

成语“处之泰然”的原意是什么?历史出处又是哪里?

成语“处之泰然”的原意是什么?历史出处又是哪里?

春秋,颜回

成语“一士谔谔”是由哪个历史人物引申出来的?它的原意是什么?

成语“一士谔谔”是由哪个历史人物引申出来的?它的原意是什么?

战国,商鞅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老马识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