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推出的“101计划”又有新动态,入选高校增至77所,学科增至9大学科,引发社会热议,纷纷猜测它是否会替代“985”“211”。到底什么是“101计划”?对考生报考有何影响?一起来看~
何为“101计划”?
“101计划”就是教育部实施的关注基础学科本科教育的计划——2021年末,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启动实施了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这项由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教授提议、教育部部长统筹部署、高教司牵头的重要教改工作,称为“101计划”。
“101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3所计算机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高校为主进行试点,其目标是用两年时间推出一批计算机领域的名课、名师、名教材;第二阶段,在全国高校中分类分步进行推广,并期望对其他学科专业起到标杆作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领域全面实施系列“101计划”。同时启动地方高校“101计划”,用课程改革的小切口来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的大问题。
据“101计划工作平台”官网公布的最新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公布的9个学科,共有77所高校入选。其中最早实施改革的计算机领域有33所高校,数学有30所高校、物理学有31所高校、经济学有25所高校、基础医学有11所高校、化学有30所高校、生物科学33所高校、中药学有7所高校、哲学有14所高校。具体学科参与高校如下:
是否会替代“985”“211”?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曾表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改改到深处是课程,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101计划”主要立足于基础学科的课程建设,是一项以课程提升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而985、211则是针对高校发展历史、战略地位、综合实力的评估和支持体系;可见“101计划”并不是要取代985、211,而是要与之互补,在其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改进和提升。
今年4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召开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启动会,多个学科领域的牵头人介绍了本领域“101计划”的实施方案,他们都是来自各领域的顶尖学者。如计算机学科组长为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胡振江;数学学科组长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物理学科组长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原宁;化学学科组长为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生物学学科组长为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医学学科组长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中医药学科组长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哲学学科组长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经济学学科组长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
虽然立足于基础学科的课程建设,但“101计划”绝非只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它实则更加强调基础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入选“101计划”基础医学学科的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吴砂表示:“以基础医学为例,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基础与应用中共同解决问题,然后再反馈到临床以帮助病患”。
对于参与试点的高校学生来说,“101计划”是利好也是考验。一方面,他们将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样的学习选择等好处,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要面对更严格的录取标准、更高难度的课程内容、更强烈的竞争压力等挑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对考生报考有何影响?
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科实力和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学科实力的强弱,也能从“101计划”的参与深度中体现出来。所以,在报考时,对计划中提及的9个学科有明确目标的考生可以以此作为专业志愿参考指标之一。
“101计划”强调的是学科实力,而非学校是否是“985”“211”“双一流”。从上面的高校名单中可以看到,入选高校既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等“985”“211”“双一流”,也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这样非“985”“211”高校,入选了学科计算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经济学等6个学科,更有像东北财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西湖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非“985”、非“211”、非“双一流”的学校,它们也各自在其优势领域入选了1个学科工作组。
从一定程度上讲,入选“101计划”的学科也反映了当前和未来国家以及就业市场对计算机、数理等学科人才的需求,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提醒了家长,选择大学专业时应基于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素养和市场需求,遵循发展轨迹和潜能,不要片面参考录取分数和过多带入名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