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曾经主动的和崇祯和谈为什么崇祯要拒绝呢

还不知道:崇祯为什么要拒绝皇太极的和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清朝以前,一个个先辈用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告诉皇太极——汉人所说的“胡无百年运”,绝对是真的。在清朝之前,“胡无百年运”这句话被一次次的证实,所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等待他们的结果无非两个——留下,被同化,不同化,被打跑。从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族都曾经建立统一中原的政权(哪怕时间很短暂)。结果就是匈奴被同化,鲜卑被彻底汉化,羯族在民族革命中被冉魏和东晋联手灭族。

之后的契丹,只是占领了中原北部的幽云十六州,就把汉人的毛病学了一身,民族特性磨的差不多了,契丹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满清的老祖宗金国呢?十二年灭掉辽国和北宋,入主中原何等豪迈?结果入主中原以后,老家被人蒙古占了,被蒙古和南宋联手灭掉,堵在中原回家都回不去,亡国的时候那叫一个惨烈。女真族百年的努力,全因为入主中原毁于一旦,重新变回了原始部落。

强大如蒙古,倒是兵强马壮,也拒绝汉化。结果不到一百年就被朱元璋打了回来,而且被打的屁滚尿流。之后就是明朝长达百年的经济封锁,生生让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化到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状态,堂堂蒙古后裔,居然向满清称臣。

所以,这么多前车之鉴的面前,皇太极要是还想入主中原,那才是脑子有病。事实上,别说他,就是两年之后的多尔衮,在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之后也完全是懵逼的,不知道自己要干啥,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当时的满洲贵族里,主张在进关之后大抢一笔回老家的不在少数。

所以,1642年虽然清朝赢得了松锦之战,但当时的清朝和明朝讲和,是真心的。清朝满足于自己在关外的地位,同时清朝上下也根本不认为一百万人的满族人能够统治一亿人的明朝,所以他们不过是想让明朝承认他们的地位和既得利益,顺便捞点好处。

明朝方面的背景是什么呢?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立下了规矩,对于那些关外的少数民族,只能打不能谈,除非他们投降。之所以明朝如此强硬,因为历史包袱很沉重。明朝是消灭了蒙元建国的。蒙元之前的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称臣纳贡割地赔款一样不差。所以朱元璋教导子孙,一定不能走赵宋的老路。

事实证明,历代的明朝皇帝忠实的遵守了老祖宗的教诲,十几代明朝皇帝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跟少数民族讲和的,哪怕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押着明英宗来讲和,明朝都是只打不谈。所以,崇祯要与满清讲和,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是很大的。崇祯这个人好面子,对于想做“圣君”的他,这个名声传下去,他是很没面子的。至于朝臣,可以说除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出于现实考虑支持和谈之外,大臣们都是一边倒的反对。

说起来,这也怪崇祯。因为这个皇帝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爱甩锅,一旦发现自己办了错事就推给大臣,之前被他杀掉的大臣很多都是无辜背锅的。和谈这么大的事,可以判定未来崇祯100%会后悔,而他后悔之后就要找人发泄——“谁当初支持我和谈了?”,到时候清查下来,弄个满门抄斩都不意外。

所以,对于明朝大臣来说,反对和谈是政治正确,皇帝就算不高兴,也不可能因为这个事儿处罚你。相反,如果支持和谈,那就等于把自己往鬼门关里送了,就算皇帝不杀你,满朝文武的口水也能淹死你。这是明朝的背景。

其实明清并不是首次议和,四年前(公元1638年),内阁大学士杨嗣昌就曾经派人与清朝接触过。只不过那一次的行动更为隐秘——实在是不敢派朝廷大臣,杨嗣昌居然找了一个叫周元忠的算命先生去跟皇太极谈,结果自然无果而终。

这一次谈判也是一样,陈新甲因为怕被朝廷里的言官们喷死,实在是不敢派高级官员(高官失踪的话说不清)。只能这个叫马绍愉的人。这个马绍愉,只不过是洪承畴的随员,兵部的一个七品主事。陈新甲不敢让他以真实身份去(太侮辱人了,相当于派一个处级干部当大使)于是临时给了一个兵部郎中的名分(五品,相当于正厅级),让他穿着二品朝服去谈。

就这么个草台班子,连张正式的国书都没有。他拿去的圣旨并不是崇祯写给皇太极的,而是类似于“皇帝命令兵部尚书陈新甲,你找个人去跟关外的人谈判……”等等。虽然从各种意义上讲,明朝使团都显得很无礼,但是清朝也不在乎这个,还是热情接待了明朝使团,并给出了自己的条件:

1:明朝每年送给清朝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

2:清朝送给明朝貂皮千张、人参千斤

3:两国以宁远与塔山之间划定国界;在连山开辟互市。

为了表达诚意,皇太极在给崇祯的信中还表示,如议和成功,他可以不计尊卑,言外之意,清朝可向明朝称臣。这个条件对于明朝来说,不能说是优厚,简直是抢到了宝贝!一百万两银子对于明朝来说什么概念呢?明朝正赋五百万两,但是崇祯朝由于战火连绵,屡次加税,也就是所谓的“三饷”,其中仅仅为了应对辽东战事的“辽饷”就超过了八百万两。三饷加征共两千余万两,如果辽东停战,至少可以省下一半的军费,只用花十分之一的辽东军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满清并不是完全的要钱,双方还要开通贸易。对于明朝的生产力来说,一旦开通贸易,就是妥妥的贸易顺差,明朝给满清的银子,还会被赚回来。至于关外的土地,松锦之战之后,明朝已经组织不出任何像样的军队了,本来就收不回来,割给清朝又如何?这就是明朝版的澶渊之盟,当年宋朝靠澶渊之盟获得了百年和平,如果明朝谈成,也可以获得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那么这个和谈为什么没谈成呢?在辽东的明朝使团,以密信的形式将和谈报告送给了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看完之后,居然顺手放在了办公桌上。结果陈新甲的文书,居然把这封密信当成一般的奏章抄在了塘报(朝廷的公开文书)中,直接公开给了朝廷大臣。

消息一出,满朝震撼!舆论大哗,你陈新甲一个兵部尚书,居然敢私自跟贼虏议和?虽然满朝文武都知道这肯定是崇祯皇上的授意,可是没人敢骂皇帝,大家把矛头都指向了陈新甲,一时间“人人皆谓新甲可杀”。崇祯帝一看这种形势,立刻故技重施,发挥看家本领——甩锅,称自己完全不知情,陈新甲罪大恶极,把他斩首了事。

至于和谈,当然就此结束,辽东的使团没有等到结果,灰溜溜的回来了。明朝最后一次缓解两线作战的机会,就此失去。两年之后,当李自成的大军进逼北京时,明朝最后的精锐关宁军还在山海关前线,而山海关的部队已经因为欠饷十四个月而没有了机动力,不知道崇祯在自杀之前回望一生,会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个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一代枭雄曹操的成功之道!遇到这三件事情反着来!

一代枭雄曹操的成功之道!遇到这三件事情反着来!

三国,曹操

曹操为何放弃一直很重视的曹植?曹植适合做皇帝吗?

曹操为何放弃一直很重视的曹植?曹植适合做皇帝吗?

三国,曹植

齐威王的“威”字是否名副其实?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齐威王的“威”字是否名副其实?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春秋,齐威王

曹操礼贤下士,为何关羽不吃这套执意跟随刘备?

曹操礼贤下士,为何关羽不吃这套执意跟随刘备?

三国,关羽

薛仁贵大败九姓铁勒,但是也犯下了人生中一个大错

薛仁贵大败九姓铁勒,但是也犯下了人生中一个大错

薛仁贵,唐朝

曹操到底和谁有多像为什么汉献帝会三番两次的弄死他呢

曹操到底和谁有多像 为什么汉献帝会三番两次的弄死他呢

汉献帝,曹操

赵高大权在握逼死李斯,子婴是如何将他除掉的?

赵高大权在握逼死李斯,子婴是如何将他除掉的?

秦朝,赵高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赐死白起?白起死得冤吗?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赐死白起?白起死得冤吗?

战国,白起

李元昊没有娶没藏氏,为什么他死后没藏氏成了皇太后?

李元昊没有娶没藏氏,为什么他死后没藏氏成了皇太后?

没藏皇后,西夏

孔子为什么不好好做官?要辞官风餐露宿周游列国?

孔子为什么不好好做官?要辞官风餐露宿周游列国?

战国,孔子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皇太极曾经主动的和崇祯和谈为什么崇祯要拒绝呢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