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公孙氏实力不强,为什么曹操一直不出兵?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这首诗来自于《三国演义》全书的最后,叙事般的体裁像片尾曲一样让人回味感慨。这些英雄豪杰都曾经叱咤风云、名震天下,在汉末群雄的擂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但故事总有结局——有的羽化登仙、建立政权,更多的则是“卧龙跃马终黄土”。天下的蛋糕逐渐被曹刘孙三家分得后,群雄们大多化作一抔土、归入尘埃。

但有一支力量例外——辽东公孙度家族,他们一口气从汉末熬到了曹魏中期。

起家公孙度少年时期因为得到辽东太守公孙琙的青睐得以读书、并且被推荐担任郎中,随后又前往冀州担任刺史。但冀州是世家大族盘踞之地,公孙度寒门出身,根本不可能在冀州生存下去,没多久就被赶下台。

但他有个老乡叫徐荣,在董卓手下担任中郎将。当时正值董卓执掌京师、大力扩充亲己势力的时候,因此在徐荣的推荐下,公孙度被派遣前往辽东担任太守,相较于人口众多、势力盘根错节的中原,辽东地区他还是摆得平的。

这段时期,陈寿评论公孙度“暴而不节”。

彼时的中原地区形势逐渐恶化,中央权力的崩溃显而易见。与大多数出身非世族的群雄一样,公孙度也采取了“催抑豪强”的策略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其对内的统治堪称恐怖:“(公孙度)到任后,收压昭,并杀于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的,皆以诛族,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世家大族对寒门的打压在汉末成为趋势,而公孙度的反击看来更为简单粗暴。

在疯狂催抑豪强的同时,他自己的势力也逐步发展起来,长子公孙康、次子公孙恭等家族势力分别执掌州郡军权,不断打击异己势力建立威信。他又屡次率军征讨乌桓和高句丽,并且将塞外的扶余国纳为自己的属国。

此时的中原正经历着一场又一场大戏,先前呼啸诸侯的袁术、吕布、张邈、公孙瓒等一一被灭,但公孙家族却巧妙地避开了强大势力的征服。

臣服严格来说,臣服大势力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但公孙氏却因为抓得好时机,躲过了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劫难。

其实公孙度自己倒是很想称王称霸的,在位期间,他在自己的郡治所襄平屡次僭越,先是自己封自己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自己祖先、建立宗庙(这是王侯才有的规格),随后又用上了皇帝级别的车驾和羽林军——反正就是自己过瘾。

曹操曾为了笼络他,表天子加封他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却拒绝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连曹操的面子都不给。

嘴上可以强硬,但行动必须诚实。在幽州一哥公孙瓒被剿灭后,袁绍势力完全占据河北,其触角开始延展到了辽东。公孙家族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选择了妥协,表示愿意为袁氏家族处理边疆、抵挡胡人扰乱。

光认怂不够,还要有机遇。

就在公孙瓒刚被剿灭不久,中原另一个大户曹操就开始蚕食袁绍的地盘。他一举消灭了河内的亲袁派眭固、及时将势力拓展到黄河以北,像一把利刃插入了袁绍的核心地盘。因此,消灭公孙瓒后才不到三个月,袁绍便发兵南下,准备与曹操决战,为了有个稳固的后方,他便接受了公孙氏的议和。

建安九年(204),一代枭雄公孙度去世,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留给他的摊子不算太坏,但外部形势已经不容乐观。

此时袁曹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在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携战胜之余威,对袁氏家族的势力开始穷追猛打,亲袁的公孙氏当然也是打击范围之内。就在公孙康即位的第二年,曹操大将张辽率军进攻东莱地区,这里更接近中原,人口众多生产力发达,公孙度曾在这里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建立学校,惨淡经营之下,显然希望这里成为他跃向中原的跳板——但很快被张辽攻克。

建安十二年,河北的袁氏势力已经被基本扫平,曹操率军千里奔袭,又将乌桓打败,藏匿在乌桓的袁氏兄弟便投奔到了公孙康那里。

此时有人劝曹操趁势荡平辽东,曹操没有同意,认为公孙康会将袁氏兄弟头颅奉上的。但曹操没有用兵辽东的最大原因当然不只是因为袁氏兄弟的头颅——这其实并不重要,而是此次北伐乌桓、千里奇袭极为凶险,曹操自己也说,这次取胜不过是“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在后勤不继、河北人心还没归附的情况下,再征讨辽东风险是非常大的。

这是公孙家的第二个机遇,并且被刚即位的公孙康抓住了。

不久他便识趣地将袁氏兄弟头颅献给曹操,表示内附。这次曹操的表彰,公孙家欣然接受:“封康襄平侯,拜左将军”。随后曹操忙于征讨荆州,也就没再过问公孙家,等于默认了他们家族世代镇守边疆的特权。

在公孙康治下,整个公孙家族开始走向了鼎盛。公孙康与其父公孙度一样,喜好拓边击胡、催抑豪强,但又注意发展生产、开垦荒地,辽东地区屡屡对外出击,士民习战,但其本土又没有遭受战争的直接摧残。建安十四年,公孙康甚至遣军攻打高句丽,直接攻破其都城,并且设立带方郡(今韩国西部、包括首尔),招揽流民、发展生产。

公孙康虽为边疆诸侯,但是文治武功不在中原诸将之下,像曹操灭张鲁那样一战而破一方的情况,在辽东是不可能实现的,再加上辽东地处偏远、战略纵深又长,使得曹魏集团不敢轻易动兵。

于是,曹魏集团与公孙氏达成了一种平衡——曹魏集团给予其相当的自治权、而公孙氏则为曹魏拓土戍边、抵御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这种平衡就是维持辽东与中原和平的基石。

但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当辽东不再愿意为曹魏戍边时。

衰亡公孙康死后、其弟公孙恭即位,等到公孙康的次子公孙渊长大,便将公孙恭下了大牢,自掌政权。此时的辽东,相比于其祖公孙度时期已经强盛许多,曾经窄小的辽东郡如今已将势力投放至朝鲜半岛、扶余乌桓部落都向自己朝贡,幽州以东全是公孙家的天下,物资充沛、人心稳定。

有着这样的家底,公孙渊开始了一波“神操作”。

在即位之初,公孙渊便有心自立,暗中以东吴为外援,打算向东吴称臣。此时的孙权已是知天命之年、再非“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的少年了,他不顾举朝反对,答应和公孙渊联合,便册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遣太常张弥以及一万多士兵、携带着大量珠宝走海路前往辽东。

公孙渊这一波操作也是奇妙,他想以孙权为外援,等孙权答应、封赏到来又害怕魏国征讨。干脆杀了吴国使臣,将首级传给洛阳,自己吞并了吴国送来的财宝辎重。

孙权莫名其妙损失了几名重臣、一万多士兵外加无数金银财宝,气得差点率军亲征(确实太冤了),在群臣劝阻之下,才没成行。但这件事也使得公孙渊谋反的消息公开化,只不过曹魏方面依然维持着表面的和平未曾发作。

景初元年,曹叡派遣大将毋丘俭率军征召公孙渊,公孙渊发兵拒绝,双方展开作战,毋丘俭见打不赢便撤退。也就在此时,眼见事情盖不住的公孙渊便自立为王,一面鼓动羌胡部落袭击曹魏边境、一面再次向东吴求援。

可魏明帝时期边境的羌胡小大小闹哪里能掀起什么波澜;东吴就更别指望了。

第二年六月,太尉司马懿,这个三国终极大boss带着四万精锐杀向辽东,假意袭取襄平、实际主力决战,在野战获胜后,又攻破襄平,斩杀公孙渊父子,并屠杀了相国以下以及十五岁以上男子上万人。随后司马懿乘势将辽东公孙氏家族连根拔起,在洛阳的公孙康长子公孙晃也被赐死,掌权辽东近半个世纪的公孙家族最终彻底覆灭。

这个家族熬过了汉末、终究没能熬出三国。

有人说公孙度、公孙康的策略很像刘表,只不过刘表的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公孙家能成功生存而刘表不能。这其实不尽其然,公孙度、公孙康实际上并不愿意苟安一方,只是辽东人口稀少、物资匮乏,中原诸侯无论是公孙瓒、刘虞,还是袁绍、曹操,公孙家都不是对手。等辽东发展起来、远东地区也被吞并之后,中原已经形成统一、高效的大一统政权,他们依旧是斗不过的。

所以,公孙家的生存,一方面仰赖着地域偏僻,降低了中原的征服欲;另一方面也仰仗公孙家自身能力出众,对中原政权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故而等公孙渊即位,实力不对等又能力不足,就只能被中原政权消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一代枭雄曹操的成功之道!遇到这三件事情反着来!

一代枭雄曹操的成功之道!遇到这三件事情反着来!

三国,曹操

曹操为何放弃一直很重视的曹植?曹植适合做皇帝吗?

曹操为何放弃一直很重视的曹植?曹植适合做皇帝吗?

三国,曹植

齐威王的“威”字是否名副其实?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齐威王的“威”字是否名副其实?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春秋,齐威王

曹操礼贤下士,为何关羽不吃这套执意跟随刘备?

曹操礼贤下士,为何关羽不吃这套执意跟随刘备?

三国,关羽

薛仁贵大败九姓铁勒,但是也犯下了人生中一个大错

薛仁贵大败九姓铁勒,但是也犯下了人生中一个大错

薛仁贵,唐朝

曹操到底和谁有多像为什么汉献帝会三番两次的弄死他呢

曹操到底和谁有多像 为什么汉献帝会三番两次的弄死他呢

汉献帝,曹操

赵高大权在握逼死李斯,子婴是如何将他除掉的?

赵高大权在握逼死李斯,子婴是如何将他除掉的?

秦朝,赵高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赐死白起?白起死得冤吗?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赐死白起?白起死得冤吗?

战国,白起

李元昊没有娶没藏氏,为什么他死后没藏氏成了皇太后?

李元昊没有娶没藏氏,为什么他死后没藏氏成了皇太后?

没藏皇后,西夏

孔子为什么不好好做官?要辞官风餐露宿周游列国?

孔子为什么不好好做官?要辞官风餐露宿周游列国?

战国,孔子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辽东公孙氏实力不强,为什么曹操一直不出兵?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