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陈群都得到曹丕重用为何还不高兴呢其实里面是有原因的

还不知道:华歆、陈群都得到重用为何还不高兴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裴松之注《三国志·华歆传》,引用华峤《谱叙》说,曹丕接受禅让后,华歆(原任魏国相国、后任司徒)的脸色和当时周边喜庆氛围很不协调,惹得曹丕很不高兴。曹丕问陈群(时任尚书令):“我应天受禅,大家没有不欢欣鼓舞,形于声色的,唯独华歆和你不太高兴(独有不怡者),这是为什么呢?”

陈群赶忙离席长跪辩解,“我和华歆曾经是汉朝的臣子,虽然我们心里都很喜悦,但从义理上讲脸上不能表露出来,其实我们也害怕陛下责备、憎恨。”曹丕听后大喜,更加重用陈群。

以上这段对话虽然短,但反映曹魏群臣的心态却是相当复杂。陈群的推脱之辞,虽然骗过了曹丕,但也反映了他内心思想的一部分。尽管汉朝早已名存实亡,但一旦它的灭亡成为现实时,从心理上还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

印象中,荀彧是曹魏政权中最大的“保皇派”,反对曹操称魏公,最终落得和老朋友反目成仇,只能饮毒自尽。

“保皇派”还有孔融,他和荀彧在更早时就反对曹操恢复古九州设置,实际就是不同意曹操的势力范围扩大(曹操当时担任冀州牧,而在古九州的设置中冀州的面积最大)。

因为荀彧、孔融的死,让很多还有“保皇”思想的人都闭上了自己的嘴。以荀彧地位之高(曹操首席谋臣)、孔融地位之尊(孔子嫡系后人),曹操都敢杀,别人再说什么,还不是随时引来杀身之祸。

但毕竟曹操最早是高举着“迎奉天子”的旗号起家的,最多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一旦曹操要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汉朝皇帝之上,就和董卓、李榷、郭汜无异了。

当初,很多人正是冲着曹操的这面大旗来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江东的王朗、华歆。这两位都是当时的大名士,王朗是会稽郡太守、华歆是豫章郡太守。他们被孙策击败后,都没有选择留在江东,而是接受曹操(朝廷)的征辟,赴许都担任官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认为自己是汉朝的官,去许都才是正统。

陈群最早是跟着刘备的。刘备被举为豫州刺史时,任命陈群为别驾(相当于副省长),这是相当高的职务了。但陈群并没有始终跟随刘备,而是辗转投了曹操。由此可见,陈群这个“颍川陈氏”的优秀青年代表,并没有把刘皇叔看做汉室正统,而是和华歆、王朗一样,把迎奉汉献帝的曹操视为正统。

因此,虽然跟了曹操那么多年,也知道汉室被取代是必然的趋势,但曹魏势力中不少人在变化发生的那一刻,仍然是有些无法接受的。

应该说,华歆、陈群的想法代表了当时曹魏阵营中很多人的心态。这也是曹操至死不愿“实质性篡汉”的原因,社会基础、舆论基础都不成熟,篡汉的事情还是让从来没当过汉臣的儿子去做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李林甫为什么积极推行让非汉人将领担任藩镇节度使?

李林甫为什么积极推行让非汉人将领担任藩镇节度使?

李林甫,唐朝

明朝重臣宋濂想退休,朱元璋为何迟迟不肯答应?

明朝重臣宋濂想退休,朱元璋为何迟迟不肯答应?

宋濂,明朝

良妃:出身辛者库的妃子,死后康熙亲自追念

良妃:出身辛者库的妃子,死后康熙亲自追念

良妃,清朝

李白是个怎么样的人?明明想进官场为何却不去参加科举?

李白是个怎么样的人?明明想进官场为何却不去参加科举?

唐朝,李白

“禽兽王朝”之称的北齐,继承人为何大多是疯子?

“禽兽王朝”之称的北齐,继承人为何大多是疯子?

北齐,南北朝

袁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最后被曹操手下截杀

袁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最后被曹操手下截杀

袁术,三国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都做了什么不靠谱的事情清朝差点就亡在他的手里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都做了什么不靠谱的事情 清朝差点就亡在他的手里

清朝,顺治

司马懿一生最怕的3个人,除了诸葛亮还有谁?

司马懿一生最怕的3个人,除了诸葛亮还有谁?

司马懿,三国

刘备死前嘱咐诸葛亮重用此人,此人到底是谁?

刘备死前嘱咐诸葛亮重用此人,此人到底是谁?

向宠,三国

邓芝:三国最诚实的外交官,平息蜀吴战火40年

邓芝:三国最诚实的外交官,平息蜀吴战火40年

邓芝,三国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华歆、陈群都得到曹丕重用为何还不高兴呢其实里面是有原因的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