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马邑之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朝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代初年,国力不强,加上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中吃尽苦头,是以面对北方的强敌匈奴,汉朝不得不委曲求全,采取“和亲”的妥协政策。

但是,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与此同时,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因此,汉武帝继位时,从汉景帝手上接过的,是一手的“好牌”。一方面,中央集权的形成,使得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国力的增强,使汉朝在经济上形成了对匈奴的优势,换句话说,有了打仗的资本。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皇帝。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继位之初,就想终止与匈奴和亲,无奈当时汉武帝年幼,国家的权力掌握在他的奶奶——窦太后的手中。

不过,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的去世,使得汉武帝得以掌握大权,这一年汉武帝只有22岁。掌权后,汉武帝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军事手段,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

为打击匈奴,汉武帝掌权2年后的公元前133年,他和大行令王恢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马邑在今天山西省的朔州市朔城区,当时隶属于雁门郡,乃是汉匈的边境关隘。

当时,马邑豪强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匈奴刚刚与汉和亲,对汉缺乏防备,如果能诱使匈奴深入侵掳,以伏兵袭击,可以大获全胜。

王恢也向汉武帝进言:“战国时候的代国虽然小,北有胡人的侵扰,南有中原大国的威胁,君臣尚能同仇敌忾、抗击外侵。匈奴虽强,也不敢轻易侵扰代国。如今大汉强盛,陛下威名远扬,然而匈奴却反复无常,每次和亲后,不久就违背约定,就是因为没有坚决的予以打击!”

最后,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准备设计伏击匈奴,并派遣聂壹前往匈奴诱敌。

公元前133年6月,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人出代郡,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汉军如此兴师动众,就是想通过这次马邑的设伏,一举歼灭匈奴单于的主力骑兵。但是,这个计划却因为一个微小的失误而导致最终失败,什么细节呢?

《史记·匈奴列传》载:

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是时雁门尉史行徼,见寇,葆此亭,知汉兵谋,单于得,欲杀之,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乃引兵还。

话说,聂壹通过假意出卖马邑给匈奴,终于把包括匈奴单于在内的十万骑兵引来。但大军到了马邑城外的百余里时,匈奴单于却发现了问题,因为草原上虽有漫山遍野的牲畜,却没有一个人出来放牧,这也太不符合常理了,因而引起了匈奴单于的警觉。

就在此时,匈奴攻下附近的一个边防小亭,俘获了雁门尉史。在匈奴的威胁下,这个胆小的尉史把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匈奴得知后大惊失色,立马率军逃之夭夭。

这时,由于匈奴骑兵没有进入汉军的包围圈,摄于匈奴骑兵的凶悍,汉军不敢追击,眼睁睁的看着匈奴人逃走,马邑之谋也就随之宣告失败。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以王恢提出此次设伏却临阵脱逃,将王恢下狱,王恢最终被迫自杀谢罪。

马邑之围就这样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因为汉军部署不够细致,演戏演的不真,被匈奴单于发现了漏洞,识破了汉军诱敌聚歼的计划。

但我觉得,汉军当时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他们既然想到了诱歼匈奴要用漫山遍野的牲畜作诱饵,就不可能不知道要有人去放牧。

更关键的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就曾经成功的诱歼匈奴。他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采用了“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办法。既然李牧知道这样做,汉军即使自己想不到,难道依葫芦画瓢,向老前辈李牧学习都不会吗?

因此,原因恐怕不会那么简单。既然不那么简单,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对此,从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史记·匈奴列传》载:

后岁馀,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人于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之后,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从这段话可知,自从景帝三年剿灭七国之乱后,在其后的13年里,汉匈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好转,双方不仅继续和亲,最关键的是,还在边境允许两国通商(即“通关市”),在这段时间里,汉匈之间没有大战,充其量只有小股匈奴的骚扰。

这种和平的局面,在汉景帝时期就维持了13年,加上从汉武帝继位到马邑之谋,这里又是8年,一共是21年,这可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在这21年里,由于汉匈边境的和平带来的“通关市”,使两国民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在汉朝的边邑,有不少匈奴人长住,汉匈百姓间,有成为朋友的,甚至有通婚的。边邑之中,或许还有汉化的匈奴人。

可见,当时的马邑,很可能是一个汉匈杂居的边邑,虽然汉人居多,但也不乏匈奴人生活在这里,且汉人和匈奴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比较融洽的——匈奴人之所以轻易的相信聂壹就是一个旁证。

请问,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汉军为保守军事机密,敢安排大量的牧民诱敌吗?根本不敢!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汉匈间此前二十年的和平,汉民根本就不那么地痛恨匈奴,他们会这么心甘情愿的去充当诱饵吗?恐怕不会!

因此,如果汉军像李牧这样,安排牧民去诱敌,估计早就走漏了风声,最后汉军不仅包围不了匈奴,甚至还可能被匈奴人反包围!

而李牧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当时匈奴屡屡袭扰边境,赵国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对匈奴十分痛恨。因此,李牧想要诱歼匈奴,边民们都愿意做出牺牲、充当诱饵。用今天的话说,李牧诱歼匈奴是有群众基础的,而马邑之谋根本不具备这个基础。既然如此,汉军就不敢安排牧民去诱敌,这场戏也就演不真,被匈奴识破并不意外。

因此,马邑之谋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因为汉军设伏时考虑不周,而是因为汉匈边境情况复杂,边境汉民之中,根本就没有形成对匈奴群情激愤的群众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一代枭雄曹操的成功之道!遇到这三件事情反着来!

一代枭雄曹操的成功之道!遇到这三件事情反着来!

三国,曹操

曹操为何放弃一直很重视的曹植?曹植适合做皇帝吗?

曹操为何放弃一直很重视的曹植?曹植适合做皇帝吗?

三国,曹植

齐威王的“威”字是否名副其实?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齐威王的“威”字是否名副其实?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春秋,齐威王

曹操礼贤下士,为何关羽不吃这套执意跟随刘备?

曹操礼贤下士,为何关羽不吃这套执意跟随刘备?

三国,关羽

薛仁贵大败九姓铁勒,但是也犯下了人生中一个大错

薛仁贵大败九姓铁勒,但是也犯下了人生中一个大错

薛仁贵,唐朝

曹操到底和谁有多像为什么汉献帝会三番两次的弄死他呢

曹操到底和谁有多像 为什么汉献帝会三番两次的弄死他呢

汉献帝,曹操

赵高大权在握逼死李斯,子婴是如何将他除掉的?

赵高大权在握逼死李斯,子婴是如何将他除掉的?

秦朝,赵高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赐死白起?白起死得冤吗?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赐死白起?白起死得冤吗?

战国,白起

李元昊没有娶没藏氏,为什么他死后没藏氏成了皇太后?

李元昊没有娶没藏氏,为什么他死后没藏氏成了皇太后?

没藏皇后,西夏

孔子为什么不好好做官?要辞官风餐露宿周游列国?

孔子为什么不好好做官?要辞官风餐露宿周游列国?

战国,孔子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揭秘:马邑之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