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才从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情结”有多强烈?

刘备三顾茅庐才从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情结”有多强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诸葛亮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隐居十年的隆中。临走时,他嘱咐弟弟诸葛均看管好茅舍田产,说他还会回来的。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要回来,回来干什么?当时,诸葛亮的心境一定相当复杂,面对未来与人生想了很多很多。

在此,我无法将他当时内心的一些真实而复杂的想法一一复原呈现在读者面前,只能陈述一件无可更改的事实,那就是自诸葛亮跟随刘备离开隆中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也有史书记载,诸葛归附刘备,是“亮诣备”,属毛遂自荐,并非三顾茅庐的结果。如《蜀志 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中载:“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

以上作为一种异说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我仍相信是刘备亲到隆中相请,才有诸葛亮的出山。

他曾在《出师表》中白纸黑字地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只要是人才,其“出山”的形式并不重要,“毛遂自荐”表明人才自我的信心与勇气,“三顾茅庐”说明伯乐的赤诚。如属自荐,诸葛亮没有必要在文中掩盖事实真相;再则,他出山时的不少见证人与闻说者还在,其他姑且不论,且拿堂堂丞相来说,如果曲意做假,其威信何在?

在此,我们所看重的不是形式,而是“出山”这一事实本身。诸葛亮曾在古隆中隐居十年,现在已经出山了。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潇洒自信、游刃有余、指挥若定,其形象哪有半点尘世之味?活脱脱一位自天外飘然而至、无所不能的神仙!

是的,他来自幽静林深的隆中,自与那俗不可耐之人有着天壤之别。隆中不仅塑造了他的外在形象,也造就了他的内在风骨。自出山后,他虽然一次都没回过隆中,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多少次依稀梦回。那无所不在的隆中意识,更是深入他的骨髓,弥漫着他的身心,终其一生,也不曾有过半点改变。

诸葛亮出山后,在新野小试牛刀,尔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大破曹军、借取荆州、智取汉中、奠立蜀国、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二十七个短暂春秋,干出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伟业,真可谓酣畅淋漓、回肠荡气也!

而这些,都与他的“隆中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我们先以“诸葛七星坛祭风”为例来看他的“多智而近妖”的妖气。

赤壁大战在即,可万事齐备,还欠东风。没有东风,大事难成。在此功亏一篑之际,诸葛亮成竹在胸,筑坛祭风。他按四方八位、二十八宿、六十四卦,立下“七星坛”,然后沐浴斋戒,跣足散发、焚香注水、念咒作法、呼风唤雨……乍一看,这哪里还像一个军师,分明就是一个装神弄鬼的巫师。可一旦透过罩在其上的迷雾,我们就能发现不少隐密。

火烧曹营的东南风自然不是诸葛亮念咒作法唤来的,可他博采诸学,不仅具有天文、星相、气候的理论知识,而且长期生活在江汉之间,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他完全可以根据季节、天相预测到气候及风向的变化。所谓唤风,不过是诸葛亮早已预知那东南风来临的时间与级数,巧妙地加以利用而已。

可他为什么要玩一套神秘的把戏呢?

一是为了脱身,当时他置身东吴,已招致周瑜忌恨。为了脱身,他故意要求东吴士兵守坛,以摆脱其他人的监视,再为士兵定了一些清规戒律,不许走动、交头接耳等。当风一起,他就从容走下祭坛,没有任何阻拦地直奔夏口而去;二是为刘备争功;三是利用神秘高玄的东西树立自己的威望。

他故意渲染借风这一事件,没有风,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曹军一到,唯有束手就擒而已。风终于来了,却是他唤来的。没有他的本事、没有刘备派他前来相助,一切都将付诸流水。因此,东南风一来,周瑜大为惊骇,其他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后世的子孙更是将他奉为无所不能的神明。

这就是诸葛亮的“妖气”,其妖不妖。罗贯中以如此夸张、怪诞的手笔描写诸葛亮,我以为是深得其神韵的。诸葛亮深受道学影响,其中除了道家的成分,还有道教的意味。

什么呼风唤雨、飞沙走石、撒豆成兵、奇门遁甲、斋醮符咒……全是道教信徒们所惯用的手法。诸葛亮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偶尔用之,何足为奇?

赤壁大战之后,诸葛亮就开始着手实施自己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三分天下的蓝图:“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就今天来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战略决策,的确达到了人力所能尽之的程度。刘备要想谋取霸业,首先得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大本营。可这有利的地盘上哪儿去取呢?曹操拥兵百万,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已历三世、国险民附,只能为援而不可图;还剩荆、益、凉、雍四州,而凉、雍偏远,作为势单力薄的刘备,自然无法远途跋涉、千里袭取。于是,唯有荆、益二州可取了。

欲图荆、益二州,说说容易,要真正得到手,也难得很啊!自207 年《隆中对》问世,到214 年刘备占据成都,就用了八年的时间。事实上,荆州是借来的,益州也只能说是骗来的。

《隆中对》中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是达到了,可借来的荆州却为此后吴蜀两国关系的发展,为诸葛亮战略目标的实施埋下了严重的祸根。

占据荆益二州后,便进入了战略计划的第二阶段:内修政理,外结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一旦天下有变,即兵分二路夹击曹魏,一统天下。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诸葛亮殚精竭虑,却未能如愿以偿。

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诸葛亮都做得很好。问题出就出在刘备的高层核心人物关羽身上。他与孙权交恶,将诸葛亮费尽心力好不容易“借”来的荆州弄丢了。丢就丢了,这也罢了,可作为最高领袖人物的刘备却头脑发昏,完全置《隆中对》中的决策于不顾,举全蜀之兵与东吴开战。结果折兵损将,惨败而归,耗尽了蜀国的人力物力。

司马徽在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后曾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由上观之,诸葛不仅不得其时,也不得其主。刘备只要稍稍冷静一点、英明一些,又何至于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大业之上?

与东吴之战,是蜀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自此,它变得羸弱疲惫,气数渐尽,只能苟延残喘,屈指计算自己的灭亡之日了。

此时的诸葛亮,仍以单薄之躯,做着实现隆中决策的努力。荆州一失,二路夹击曹魏的计划变成泡影。二路不成,只能由蜀地一路进击中原了。

其时,三国之中,蜀国最为虚弱,其兵力、物力远远不及曹魏,连固守保命都要看日子,可诸葛亮却还一再倾力北伐中原。他的这一做法,被不少后人视为以攻为守的明智之策。

我以为并非如此,若守蜀地,凭借山河之险,以诸葛亮之智之威,完全可以举重若轻。可每一次征伐,带给蜀国的却是在负重的嬴牛背上再加两倍、三倍的重荷,直至耗尽精力,趴在地下为止。

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不会不知道他这样做所带来的实际恶果,可他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手持长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只不过诸葛亮手中握持的是一把轻飘飘而又沉甸甸的羽毛扇而已。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冲刺,虽然没有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但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却吸引、震撼、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将事业的成功作为价值实现的客观标准,诸葛亮也许只能算是一个失败者,可他在《三国演义》里却实现了专制社会里传统价值观念所限制的一个人可能达到的并为当时社会所接受的最高人生价值。

史载诸葛亮死了一百多年之后,桓温带兵征蜀,遇见了武侯时的一个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不觉其异,说明平易可亲;不见其比,显示诸葛亮的魅力已超越时空。

是的,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的人格力量、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赢得了后人的信服与崇拜。

成功也好, 失败也罢, 都与他的隐居隆中密不可分。他的“ 逆天而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是为了实现《隆中对》的战略决策;他受命托孤全力辅助阿斗, 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的生活俭朴、廉洁奉公、清心寡欲, 是隆中自给自足生活的一种延伸, 更是为了实践他在隆中所形成的“ 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的人生哲学;“ 诸葛一生惟谨慎”, 不敢弄险, 如果隆中山水奇崛巍峨, 恐怕他在治国用兵上也就能妙计迭出、以奇制胜了……

诸葛亮虽然走出了古隆中,但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隆中意识”;他自从走出隆中后便一次也没回过隆中,可他却时时躺在隆中的怀抱里旧梦重温;他虽然听从着道德与意志的力量义无反顾地向前走着,却不时地回首眺望,目光越过重重关山最后落在隆中的上空难以离开……

这便是诸葛亮怎么也无法化解的,与血肉交融一体的,隆中情结、隆中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比昭君还早70年的和亲公主:解忧公主

比昭君还早70年的和亲公主: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西汉

董卓权倾朝野权力滔天为什么他还是被杀了呢

董卓权倾朝野权力滔天 为什么他还是被杀了呢

董卓,东汉

为什么曹操打不进蜀汉而司马昭却可以呢他们的实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曹操打不进蜀汉而司马昭却可以呢 他们的实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曹操,司马昭

李隆基弄死杨贵妃后晚年是怎么度过他过的到底有多惨呢

李隆基弄死杨贵妃后晚年是怎么度过 他过的到底有多惨呢

杨贵妃,李隆基

盘点三国六大奇才,你知道几个?

盘点三国六大奇才,你知道几个?

三国,刘备,曹操

魏延的巅峰之战是哪一站?最后还大败曹魏名将

魏延的巅峰之战是哪一站?最后还大败曹魏名将

魏延,三国

皖城之战作为谋士的鲁肃为何默默无闻?鲁肃的地位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

皖城之战作为谋士的鲁肃为何默默无闻?鲁肃的地位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

三国,鲁肃

李治光儿子就是八个之多为什么会是武则天掌权呢

李治光儿子就是八个之多 为什么会是武则天掌权呢

武则天,李治

古代女子二十六岁已经是年老色衰为什么海兰珠能够让皇太极魂牵梦萦呢

古代女子二十六岁已经是年老色衰 为什么海兰珠能够让皇太极魂牵梦萦呢

皇太极,海兰珠

霍去病究竟是怎么死的?《史记》中为何没写明霍去病的死因?

霍去病究竟是怎么死的?《史记》中为何没写明霍去病的死因?

汉朝,霍去病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刘备三顾茅庐才从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情结”有多强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