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李陵和李广利都投靠了匈奴,他们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西汉名将李陵和李广利都投靠了匈奴,他们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李陵和李广利,两位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两人的经历非常相似,都是汉将,都与匈奴作战并且最后都投降了匈奴,而且都因此全家都被杀掉。可即便是如此,两个人的命运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两人相似却又不同的命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是名门之后,一个是宠妃外戚;一个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却也缺点多多,一个建功虽少、依靠亲缘却也得到将军之位。同样都是因无法战胜敌人而选择投降,最后的结局却千差万别,选择与机遇,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李陵和李广利的结局。

李陵(前2世纪?-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如果没有之后的事情,估计他就只会以李广之孙的名号留在历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李陵的父亲李当户是李广的长子,担任着守卫宫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少年的李陵其实并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荫蔽,李陵很早就在宫廷中出任武官。

由于精通骑射、爱护士卒,汉武帝认为李陵有其祖父的遗风,派他带领八百骑兵越过居延海深入敌境二千余里察看地形。尽管没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现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随后将他升为骑都尉,带领从丹阳郡招募来的楚兵五千人屯驻在酒泉、张掖,李陵的事业起步也是从戍边开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战后受到重创,十几年后继位的且鞮侯单于改变一直以来的敌对态度,主动抛出橄榄枝向汉朝求和,并归还了先前扣押的汉朝使者。为了回应善意,汉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将苏武为使,带礼物和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谈诚意。但因副使与匈奴内部勾结,事情败露,整个使团遭到扣押。

虽然错在汉使团的内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汉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汉朝对车师进攻为由,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自酒泉出征。武帝想安排李陵为李广利运输辎重,李陵主动请命,希望率领他在张掖训练的五千名荆楚勇士,作为独立队伍到阑干山南迎战单于大军。

汉武帝认为李陵是不情愿担任李广利的裨将,推说军队征发太多,无法给李陵分配骑兵。李陵便向汉武帝保证,不需要骑兵,只需以少敌多,用五千步兵横扫单于王庭。汉武帝很赞赏李陵这样的志气,便准许了他的出兵请求。

这是李陵的第一次独立出征,他自己都不会想到这场漠北"处子秀"竟然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得到同意的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向北行军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驻扎。他将沿途所经的山川地形绘成地图,派遣麾下部将陈步乐送回长安。汉武帝认为李陵工作做得很不错,就先提拔了陈步乐为郎官。

李陵到达浚稽山后,与单于遭遇,被三万骑兵包围在两山之间。匈奴见汉军人少,便直接正面攻击大营,没想到汉军弓弩齐发,杀死数千匈奴。单于大惊,召集左右地八万多骑合力进攻李陵军。

李陵不得不边打边撤,向东南沿着龙城旧道行军,李陵南行至山下,单于则坐镇南山上派遣其子亲率骑兵攻击李陵。李陵利用地形与他们在树林中步战,又杀死数千敌军,并且用连弩射退单于。

已经被打怕了的单于认为这支军队是汉朝的精锐部队,他们一边抵抗一边每天向南面边塞靠近,是为了引诱匈奴的军队进入伏兵的陷阱中,不应再继续深入追击。但其它贵族则认为,如果单于亲自率领数万骑兵都消灭不了区区数千汉军,会使匈奴在周边小国中的威信扫地,也让汉朝更加瞧不起匈奴。

其实这时候匈奴已经接近撤兵的地步了,但天不帮助李陵,一个叫管敢的军候因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时出卖了李陵军的情报。李陵没有后援的消息被已经动摇的匈奴得知,这让单于下定决心对汉军进行总攻。

李陵不得不向南退走,还没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万支箭射完了,军车辎重全被舍弃继续撤退。虽然军队还有三千余人,但武器已经告急,普通士卒手持车轮上砍下的车辐,甚至文吏都把用来削刮简牍的尺刀充作武器,汉军背靠着山壁退入峡谷中。

绝境中,下令解散军队,每人分发二升干饭、一块冰片,半夜时击鼓发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约定突围后在遮虏鄣会合。李陵与副将韩延年各自上马,有壮士十余人愿意追随他们,匈奴派了数千骑兵在后追赶。最后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脸回去见陛下!"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分散逃离,最终突围成功回到了塞内的只有四百余人。

李陵兵败的地方与边塞只有一百多里,消息很快就传回了长安。之初李陵生死不明,武帝希望李陵能战斗到流尽最后一刻而不是被生擒。但事实没有如武帝的愿,其实李陵此时只是被俘并没有投降,但气急败坏的武帝将李陵家族灭,李陵伤心欲绝,从此彻底断绝了回归汉朝的想法。他不仅接受了匈奴的官职与婚姻,也接受了他们的文化,彻底地融入到了匈奴生活。司马迁也是在这件事上因为替李陵说话才受了宫刑。

此后李陵一直生活在匈奴,还替匈奴招降过好友苏武,但没有成功。昭帝即位后,汉匈重新通使,汉朝派李陵的老友兼同乡任立政出使匈奴,借机劝李陵归汉。李陵明确回答"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拒绝了这次邀请。汉昭帝元平元年,在匈奴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终死在了草原,终生没有再回到汉朝。

李广利(前2世纪?-前89年),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汉武帝宠姬李夫人和宠臣李延年的哥哥。

虽然李广利成为大将的原因和自己得宠的兄弟姐妹关系很大,但他也不能完全说是一个废柴。当时,武帝希望得到大宛马,遗使前往购买,使者被杀,钱物被抢。恼怒的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兵数万攻贰师城取汗血马。

进攻的过程异常艰苦,而且也不能怪李广利能力不行,实在是汉朝在西域的"人缘"不好,所过诸城皆闭不给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之六七。面对这种状况,李广利选择撤兵回到敦煌,但这一来一回耽误了近两年时间,武帝大怒,下令退入玉门关者立斩。

这让李广利没了办法,只得停在了敦煌不敢再回退一步,然后在这里等待武帝的命令。大宛是个小国而攻不下,大夏这些国家就会渐渐轻视汉朝,大宛的宝马也不可得,乌孙、轮台会轻视困辱汉朝使者,这样会被外国所取笑。于是武帝在太初三年再次征发精兵6万、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万余运粮草军资,又增调甲卒18万以为后援,命令李广利再次进攻大宛。

李广利大军,围攻大宛城四十余日,杀死大宛兵将无数。大宛贵族们害怕了,以汉退兵为条件,斩了国王的头投降,献出3000余匹宝马。其实汉军此次同样伤亡惨重,返至玉门关人仅万余,马剩千匹。但终究达到了武帝的目的,李广利得封海西侯,同时给汉朝拿到了西域良马。

众所周知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刘据和感情深厚的皇后卫子夫,使得武帝自此之后长久时间都没有立皇后和太子。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就是这之后最受宠的妃子,而且武帝帝陵里唯一随葬的就是李夫人,可见其受宠。这让包括李广利在内的李家动了心思,李夫人有一儿子叫刘髆封昌邑王,是李夫人和武帝唯一的儿子,而且很受宠爱。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与女婿之父丞相刘屈牦合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这刘髆名声不大,但他的儿子却声名显赫,就是日后当了皇帝但又被拉下来的海昏侯刘贺。可能上天觉得刘髆没有当皇帝的命,所以李广利和刘屈牦的谋划很快就败露。这种事情自然让武帝怒不可遏,于是刘屈牦被腰斩,李广利妻则被下狱。

此时李广利正在乘胜追击,听到消息惊恐万分,决定进一步追击匈奴,想要通过取得一场大胜,来让汉武帝饶其不死。但这次的战斗就超出了李广利的能力范围,最终愿望没有达成,失败后李广利选择了投降匈奴。

同李陵一样,得知投降消息的武帝也灭了李广利全族,李广利便也死心塌地留在了匈奴。起初单于将女儿嫁给他,地位在卫律之上。后来李广利与卫律发生权力斗争,卫律趁单于母亲生病时买通巫师,让巫师谎称病因是由于去世的老单于因为李广利在匈奴现单于却不杀他而发怒。

单于对巫师的话信以为真,便将李广利杀掉,用以祭神。这位能力虽平庸,但也无功无过的贰师将军因为野心而被迫留在大漠,又最终惨死在此。

李陵的投降充满了无奈,但他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李陵带兵作战虽深具谋略却自恃其能,很有其祖父的自负影子。因为此,李陵才会向武帝打包票只靠自己训练的五千士卒就能与匈奴一战。

李陵对于匈奴的作战确实深具谋略,斩杀许多敌军。但兵力实在过于悬殊,得不到援军也是他早就应该明白的,而且天有不测风云让匈奴得到了一个叛徒,这些最终导致了李陵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以致逃脱不得。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这是司马迁对李陵的辩解,由于被俘的初期李陵并没有投降,司马迁的这句话不能说就一定是朋友的美化和维护。李陵自炫其勇、自恃其能,仅率步兵五千出征,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但汉武帝听信谗言、不明事理、刻薄寡恩,又何尝不是加深了他个人与家族的不幸的重要原因。

北宋何去非指出,李陵的战败固然由其轻率冒进所致,但作为决策者的汉武帝也负有相等的责任。能否发挥将领的才能也看君主是否使用得当。李陵有着英勇善战的优点,却有着性格上的的致命弱点,这使他适合作为冲锋陷阵的裨将,以他的军事才能,如果在更合适的位置,应该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当李陵提议以少击众时,武帝不仅不阻止反而鼓励,在听说战败后又眼巴巴等着李陵殉国。在这件事上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用人者应有的行为,最终造成了这场悲剧。

虽然都是被迫投降,李广利自己"作死"的意味要更大一些。因为插手立储,即使回去李广利也难逃一死,贸然进攻也是为了给自己寻求一个更大的筹码,可惜天不遂人缘没有成功。犯了大忌又被打得大败,李广利的投降显得更加必然。只是到了匈奴这位"贰师将军"还是愿意争权夺利,偏偏遇到的对手还是早已在匈奴扎根许久的降将卫律,最终会死也就怪不得别人了。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算不是为了面子,当初武帝希望李陵战死的原因就在于此了。有人统计过,仅仅是《史记》中自杀可计数者有622人。李陵的所谓"偷生"注定了会被当时的人和后人责难。

不同的时代对于李陵的行为都有着和那个时代紧密相关的特色评价,王夫之就是认为李陵的失败本是其过度自信造成的,所谓忍辱负重想要报答汉朝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怯懦的谎言。这是坚持抗争而不投降的王夫之正常的观点和看法。

如何评价生死的价值,关键就在于在何种条件下为何种目的去决定一个艰难的选择。无论如何,这都是悲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康熙一生励精图治,他在位时都有哪些政绩?

康熙一生励精图治,他在位时都有哪些政绩?

康熙,清朝

这个驸马是由朱元璋千挑万选又深得他心为什么最后却被他亲自处死了呢

这个驸马是由朱元璋千挑万选又深得他心 为什么最后却被他亲自处死了呢

明朝,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会处死自己的儿媳呢原因却令人寒心

朱元璋为什么会处死自己的儿媳呢 原因却令人寒心

朱元璋,明朝

慈禧的3个遗愿到底是什么为何会遭受到世人的唾骂呢

慈禧的3个遗愿到底是什么 为何会遭受到世人的唾骂呢

清朝,慈禧

战功卓著的李牧,最后为什么会被自己人杀死?

战功卓著的李牧,最后为什么会被自己人杀死?

李牧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句话到底出在哪里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句话到底出在哪里

廖化,蜀汉

帝王削藩有多困难?汉景帝是如何抗住藩王动乱的?

帝王削藩有多困难?汉景帝是如何抗住藩王动乱的?

汉朝,汉景帝

张绣杀死曹操的爱将和爱子,为何后来还优待于他?

张绣杀死曹操的爱将和爱子,为何后来还优待于他?

三国,张绣

揭秘曹操老毛病之谜为何他总是喜欢人妻呢

揭秘曹操老毛病之谜 为何他总是喜欢人妻呢

曹操,人妻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为何会败?陈友谅是怎么死的?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为何会败?陈友谅是怎么死的?

明朝,陈友谅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西汉名将李陵和李广利都投靠了匈奴,他们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