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历史上最悲情的开国功臣,打下三分之二天下结局悲惨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韩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句话,韩信本是有能力跟刘、项三分天下的人,他选择了效忠汉王刘邦。在项羽被灭了之后,“兔死狗烹、鹰尽弓藏。”韩信平定齐地后,问刘邦讨个齐王来当。刘邦虽然很恼火,顾忌项羽还在,也是同意了。后来项羽死后,第一件事就是收了韩信的兵权。

可怜韩信从齐王改封楚王,衣锦还乡后没多久,又被贬为淮阴侯。他被刘邦从云梦一路绑着到洛阳,就因为一个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当年威风凛凛的大王韩信,跟樊哙、灌婴等为伍,作为刘邦妹夫的樊哙依然以王礼事之,这多少也是因为在他心底,为韩信叫屈。汉家的江山有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

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并称“灭楚三杰”,三人都封王了,可是韩信是最早被褫夺王爵,也是最早被杀掉的。结束韩信性命的是吕后,韩信被棒杀于长乐宫钟室,惨不惨?巨惨无比。

韩信临终之前的遗言: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临死之前终于醒悟了,当年蒯通对他说了什么呢?

其实蒯通是项羽派去的第二说客,项羽的爱将龙且死后,终于明白刘邦有了韩信,就好像掌握了核武器的美军一样。项王这才醒悟过来,原来天下大势,都系于韩信一身。他派的第一个说客是武涉。他直接挑明: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矣。”

武涉的话很明白,韩信你自以为和汉王交厚,拼命为他打仗,你终究逃不过为他所擒的命运。你之所以能够舒舒服服地坐在齐王的位置上,不过是因为项王还活着。

武涉以韩信与项王有旧情为由,劝韩信反汉和楚,三分天下。韩信是听不见进去的,他还记恨着当年项羽怠慢他。《史记》所载: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韩信当年是项羽帐下的执戟郎中,屡次献计项羽都没当一回事,韩信不想明珠暗投,从楚逃跑投奔汉。武涉说不通韩信,擅于相面的蒯通登场了,蒯通就比武涉高明,他先以为韩信相面为由,屏退左右:

“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韩信马上来了兴趣:“何谓也?”

蒯通马上进入正题,楚汉纷争天下生民受累,中原大地白骨累累。楚人起于彭城,转斗逐北,兵困京索之间,不能再进一步,三年辗转无功。汉王将十万之众,据山河之险无尺寸之功,败荥阳,伤成皋,游逃于宛、叶之间。一句话,楚汉两家相持不下,无论楚王还是汉王都命悬一线之间,他们是死是活全在韩信一念之间。

蒯通这回没说要韩信投奔项羽,而是建议他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蒯通连起兵的理由都替韩信想好了,以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间为口号,举义师制止楚汉火拼,天下必定闻风响应。按照蒯通谋划的出兵路线,韩信只要以齐国为根据地,挟燕、赵两国屈服,从楚汉两家兵力空虚的后背之地出兵,牵制住楚汉两方兵力,自然是百姓感恩戴德,天下归心。于韩信自己,称王一方易如反掌。

这三分天下之计,如果让司马懿这样的枭雄撞上了,肯定是听之从之。奈何,韩信用兵如神不假,论男人的野心和眼光,他跟曹操、司马懿这样的枭雄,还差了一点点。韩信又搬出了刘邦待他恩重如山的说辞: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以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韩信说了这番话,中心思想无非是吃汉王饭就要为汉王尽忠。如果他能够预见日后种种,就不会这么说了。此时的韩信,的确是傻得有些可爱。他傻于对君臣之义抱有幻想,而自己又不是个让刘邦满意的忠臣。真正能在刘邦手下得到善终的,要么是樊哙这样死忠派的武将,要么是张良这种懂得急流勇退的谋臣。

韩信打下齐地之后,向刘邦要个“假王”来当,以功挟主,显然是犯了忌讳的;韩信在大汉立国之后,对刘邦一系列削弱异姓王的动作是颇有微词的,他从来就没想过主动卸甲归田。后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还算是仁慈的。看起来很讲义气的刘邦,对异姓诸侯王几乎全部杀光。

蒯通知道说不动韩信,于是叹到: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趸之致蛰;骐骥之踯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暗聋之指麾也。”

蒯通毕竟是不死心的,想用这番话刺激韩信,猛虎迟疑不决,还不如马蜂、蝎子敢于放刺;骏马徘徊不前,比不上劣马的慢步行进;孟贲那样的勇士犹豫不决,不如庸夫一定要达到目的的实干;即便有虞舜、大禹的智慧,但闭口不说话,还不如聋哑人用手势比划。

这番话好狠,只可惜韩信没有做猛虎的决心,他认为自己于汉王功劳不小,怎么地都能将齐王顺顺利利地做下去。可是事实,很打脸的。剻通劝不动韩信,估计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到了头了,不久就装病做算命先生去了。韩信跟刘邦联手,在垓下灭了项羽。果然如武涉和蒯通所说的一样,刘邦出其不意地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他为楚王。

这一手很明显是不想让韩信在齐地坐大,把他弄到楚国去,又没有兵权,料想他在项羽旧地也翻不出什么浪花来。韩信还是没有什么危机感的,衣锦还乡之后赏赐了当年赐饭的漂母,还提拔那位给他胯下之辱的少年作楚国的中尉。

论心狠手辣,连刘邦的老婆他都不是对手,何况刘邦本尊呢?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后才得知韩信的死讯,他的心情是“且喜且怜之”。喜的是韩信是他最忌惮的人,终于被老婆干掉了,不必他亲自动手。韩信毕竟没有谋反,如果是刘邦亲自动手,道义上说不过去。怜之是因为他自己明白,韩信英雄一世,为他打下汉家江山,最后死于妇人之手。韩信明明有三分天,下跟自己叫板的机会,还是太优柔寡断了。以韩信的军事才华,项羽再世也未必是对手,如今死于宫廷阴谋,岂不是可怜可叹?

韩信之死,真正要负责的是他自己。他始终太过于天真了,相信功劳可以保他一命。他不明白功高震主,君王赏无可赏,只有赐他一把刀了。韩信是大汉第一个无故被杀的功臣,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后一个。他前面有反了刘邦的燕王臧荼,后面有

被逼反匈奴的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陈豨。不过,韩信是最惨的,他被夷三族,没有后代活下来。以至于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找不到韩信妻族和父母族的一点资料,韩信就像从天而降的人一样。纵使他用兵如神,还是败在权谋上。”

做不了三分天下的枭雄,要怪谁?还怪韩信自己,眼皮子浅,他的才华高于野心,所以在《史记》里只屈居于《列传》。如果不是当时一念之差,十二《本纪》里有他一纪,也难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比昭君还早70年的和亲公主:解忧公主

比昭君还早70年的和亲公主: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西汉

董卓权倾朝野权力滔天为什么他还是被杀了呢

董卓权倾朝野权力滔天 为什么他还是被杀了呢

董卓,东汉

为什么曹操打不进蜀汉而司马昭却可以呢他们的实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曹操打不进蜀汉而司马昭却可以呢 他们的实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曹操,司马昭

李隆基弄死杨贵妃后晚年是怎么度过他过的到底有多惨呢

李隆基弄死杨贵妃后晚年是怎么度过 他过的到底有多惨呢

杨贵妃,李隆基

盘点三国六大奇才,你知道几个?

盘点三国六大奇才,你知道几个?

三国,刘备,曹操

魏延的巅峰之战是哪一站?最后还大败曹魏名将

魏延的巅峰之战是哪一站?最后还大败曹魏名将

魏延,三国

皖城之战作为谋士的鲁肃为何默默无闻?鲁肃的地位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

皖城之战作为谋士的鲁肃为何默默无闻?鲁肃的地位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

三国,鲁肃

李治光儿子就是八个之多为什么会是武则天掌权呢

李治光儿子就是八个之多 为什么会是武则天掌权呢

武则天,李治

古代女子二十六岁已经是年老色衰为什么海兰珠能够让皇太极魂牵梦萦呢

古代女子二十六岁已经是年老色衰 为什么海兰珠能够让皇太极魂牵梦萦呢

皇太极,海兰珠

霍去病究竟是怎么死的?《史记》中为何没写明霍去病的死因?

霍去病究竟是怎么死的?《史记》中为何没写明霍去病的死因?

汉朝,霍去病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韩信:历史上最悲情的开国功臣,打下三分之二天下结局悲惨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