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是在学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宏观部署学院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由原文学院和人文与社会学院进行深度学科融合组建而成的崭新学院。
学院厚植学科专业基础,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和历史学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古典文献学、皖江文化与文学、文学与现代传媒、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等13个二级学科方向以及学科教学(语文、历史)、汉语国际教育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史学科分别被列为博士点立项建设重点学科和支撑学科。近年来,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人文教育)、国家特色专业(人文教育)、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省级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各1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思想史)。
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具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现有专任教师90余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8人,博士55人。教师中有二级教授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5人,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5人。硕士生导师49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超过80%。
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3项;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委托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思政司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1项,教育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省级教研课题16项,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9项,获省级教研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共11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5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语文》《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等权威刊物及其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50多篇。
学院现有本科生1935人,硕士研究生147人,函授在籍生200余人。围绕学校“文化育人、服务立校”的办学特色,学院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突出,辅导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辅导员”、“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等荣誉称号。重视党建和思想引领,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学生第二党支部获批安徽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通过开展义务支教、汇爱志愿服务等德育实践活动,不断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活动载体丰富,打造了一批诸如“五月花”“浪淘沙”《季节风》等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为学生的“三修四成”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注重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先后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A类赛事中获奖。注重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率高,社会满意度高,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数据截止时间为:2021年8月)
汉语言文学
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适应安徽省教育发展要求,面向大别山区域和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师德师风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素养过硬,教学能力突出,具备良好的综合育人和自主发展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中学语文教师。
本专业核心课程: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毕业要求:
【师德规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立德树人理念;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立志做“四有好老师”。
【教育情怀】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认同教师职业;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学科素养】能够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遵循中学教育规律;深刻理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学习方法;了解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
【教学能力】熟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学会分析学情,合理设计教案;学会信息化教学,学会实施课程教学,基本掌握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的形式和策略,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基本掌握心理辅导方法;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等进行有效交流。
【综合育人】具有教书育人意识,注重语文课程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会组织课外活动和主题教育等方式,强化过程育人,实现课程育人。
【学会反思】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合理制定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进行自我诊断,实施有效改进。
【交流合作】掌握基本沟通技能与合作方法,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学会与团队、组员互助合作、分享交流经验,和谐共进。
汉语国际教育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及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国内外教育机构从事汉语教学、相关涉外工作或继续深造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核心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基础英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秘书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有持续发展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适应能力,具有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工作和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型秘书人才。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档案管理学、公共关系学。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历史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适应安徽省教育发展要求,立足皖西南和大别山区域,服务安徽、面向长三角,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师德师风优良,历史学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素养过硬,教学能力突出,具备良好的综合育人和自主发展能力,能够在中学或其他教育机构从事历史教学、教研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骨干教师。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毕业要求:
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成以下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够在工作实践中理解并遵守教育法规和师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传承“敬敷世范、勤学笃行”的文化精神,立志成为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注重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立志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立足学科思想和方法,深入把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历史,了解历史学、学习科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了解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教育工作对象社会实践及生活实践的联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历史教学工作对象特点及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教学能力:树立育人为本理念,理解新时代历史教学改革理念和要求。能够遵循历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解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创新历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具备良好的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历史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原理、内容与方式方法,掌握班级组织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的规律和基本方法,具备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积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6.综合育人:具备教书育人意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了解学科育人的方法,注重历史课程的思想性。树立“三全育人”意识,参与组织中学生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学会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学会反思:具备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关注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动态,注意更新教育观念,汲取教育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初步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8.沟通合作:了解学习和研究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意识。掌握基本沟通技巧和合作方法,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通过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养成沟通合作能力和素质。
文章来源(官网发布地址):【点击查看官网原文信息】
官网发布缓存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