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钟室之祸”讲的是什么?“钟室之祸”含义详解

成语“钟室之祸”有什么历史典故吗?“钟室之祸”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成语“钟室之祸”讲的是什么?“钟室之祸”含义详解

钟室之祸,指的是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后比喻功臣遭忌被杀,出自《汉书·韩信传》。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十年,陈豨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意哉!”遂夷信三族。


韩信(公元前231—前196年),秦末汉初人。他的辉煌顶峰期,是25岁任汉大将军,至29岁指挥垓下之战。在这五年中,他不仅为汉王刘邦,制订统一天下的总体战略规划,而且率领汉军,度陈仓,出函谷,泅黄河,越井陉,决潍水,战垓下,连征八国,最后战胜霸王项羽,灭亡西楚,完成江山一统大业。

韩信家境贫寒,有一般百姓知恩图报的善心,有普通士人“为知己者死”的忠诚;他从小立志,建功立业,做官封侯,却没有霸诸侯、做天子的擎天大志。他借助君主之势,实现理想;对君主,他知恩图报,忠贞不二,即使功成名就,也不改初心。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汉王亲征,邀他同往,这应该是消除疑惧,弥补隔阂的极好机会,更重要的是,如果去了何来“钟室之祸”?但是,他竟然借口身体不好回绝了。

汉王亲征期间,皇后吕雉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召见丞相萧何,商量对策。吕雉知道,汉王嫉畏韩信,一直担心,防不胜防,只因他功劳太大,不忍心没有罪证,就把他除掉。

她也知道,萧何是韩信的知己,不妨先探探他的口气。以前萧何,为官清正,民气甚旺,却也犯了汉王大忌。为此,他谨慎自污,不敢稍有大意。这次,他为了自保,不敢为老友辩解,就不惜顺着吕雉的意,以便给自己洗刷疑点。

他遵吕雉旨意,亲登韩府,佯说,汉王来信,陈豨伏法,群臣列侯,都入宫庆贺。韩信说,有病,不去。萧何劝说,有病,也要强行打起精神,进宫祝贺。萧何可是他的伯乐,他的话,能不听吗?

谁知一入宫,吕雉就命武士将他擒拿,说有人告他谋反。没有办理法律手续,也没有履行法律程序,便将他推入长乐钟室,粗暴地斩杀。直到这时,他才从梦中清醒,说悔悟当初,不听蒯通之言。

韩信,他用他的军事才能,创造一段辉煌壮丽的历史,留下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却又用他的政治懵懂,创造一出凄惨壮烈的悲剧,留下了催人深思的人生话题,让后人感叹世事的艰辛,生命的悲壮,以及历史的沉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如何理解成语“有恃无恐”?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有恃无恐”?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有恃无恐

如何理解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成语“胆小如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胆小如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故事?

胆小如鼠,南北朝

成语“钟室之祸”讲的是什么?“钟室之祸”含义详解

成语“钟室之祸”有什么历史典故吗?“钟室之祸”含义详解

钟室之祸,汉朝

如何理解成语“一言为定”?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一言为定”?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一言为定

成语“欣欣向荣”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欣欣向荣”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欣欣向荣

如何理解成语“与狐谋皮”?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与狐谋皮”?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与狐谋皮

成语“胁肩谄笑”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胁肩谄笑”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胁肩谄笑

如何理解成语“义不容辞”?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义不容辞”?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义不容辞

成语“杜邮之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杜邮之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故事?

杜邮之戮,战国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钟室之祸”讲的是什么?“钟室之祸”含义详解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