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2008年9月23日宁夏各界人士在银川举行盛大集会,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结合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Q、R两地的荒漠化类型分别为 、 (2分)
(2)分析Q、R两地荒漠化出现差异的原因。(4分)
(3)为了保护铁路,人们在R地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R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2分)
(4)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试举2例说明。(2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土地盐碱化土地沙漠化
(2)Q地地处宁夏平原,西侧的贺兰山地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风沙;农业生产中由于大水漫灌和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发生。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R地能够受到西北风的影响,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3)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
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①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
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④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⑤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 (任答2项即可得满分)
点击查看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Q地是宁夏平原,属于灌溉农业区,因过度灌溉,引起土壤的次生盐碱化,而形成土地荒漠化;R地西北侧有沙丘,且盛行西北风,所以易形成土地的沙漠化。
(2)Q地的西侧有贺兰山地,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风沙,所以不易引起土地沙漠化;但是该地农业是灌溉农业,由于实行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所以地下水上升到地表,盐碱残留在土壤,导致土地盐碱化。R地西侧是沙丘,其风向为西北风,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3)利用秸秆和柴草编制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会把降水截留,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根据贺兰山的位置可知地理分界线,如: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等。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008年9月23日宁夏各界人士在银川举.....”主要考查你对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考点的理解。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1)人口规模过大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
(2)控制人口规模就是各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要转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要解决利用中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已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四大关系
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④ 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措施
①政府干预
②公共参与
③强化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的分析:
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类活动环境问题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类听天由命,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天命论”或“宿命论”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论”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天命论”或“有神论”人类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冶炼和制陶消耗大量木材;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征服论”或“人定胜天论”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人大量的废弃物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溢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人类逐渐认识到只有善待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下去。“和谐论”逐渐抛弃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如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