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鸡文理学院的校史
1958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创办省属四年制本科高校宝鸡大学,校址位于长寿山麓。
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学校部分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移交宝鸡长寿中学。
1975年,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并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宝鸡师范学院。
1978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改建为宝鸡师范学院,四年制本科的办学层级、学制保持不变。
1980年,在省市政府支持下,宝鸡师范学院建设了石坝河校区(今石鼓校区)。
1984年6月2日,宝鸡市政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创办了以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市属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宝鸡大学。校址设在宝鸡市工交干校,系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程等系(科),有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工业电气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工业企业管理等专业和中文秘书大专班。
1989年秋,因办学分散、生均成本高,陕西省教育奠基会提出了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的部署。
1991年10月下旬,时任省教委主任戴居仁、宝鸡市市长李均就合并办学申请世界银行100万美元贷款进行协商。
1992年1月29日,省教委就两校合并问题专文呈报国家教委审批。2月14日,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电话通知陕西省教委:国家教委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两校合并,请即宣布予以执行。至此,两校的调整合并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两校的合并进入实施阶段。
1992年5月,时任宝鸡师范学院院长杨异军和院办主任赵尚东等同志去北京向国家教委反映了学校的情况,并转达了学校所在省、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新校名拟定为“宝鸡大学”的意见,国家教委派相关司、处负责人专门和学校代表进行了座谈并传达了国家关于高校设置及校名问题的新规定,认为学校的学生规模、师资力量、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及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硬件和教学科研水平等未达到大学的标准。不同意将新校名定为“宝鸡大学”,并责成向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另行确定新校名。经学校和省教委反复斟酌协商,认为美国许多高校就叫文理学院,新校拟采用“宝鸡文理学院”作为校名。
1992年10月,省教委向国家教委呈报了《关于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后新校名确定为“宝鸡文理学院”的请示》。
1993年5月6日,国家教委以教计(1993)64号文件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后校名确定为“宝鸡文理学院”。6月18日,学院举行了新校命名暨庆祝大会,时任省教委秘书长江秀乐代表省教委宣布了国家教委、陕西省教委《关于宝鸡师范学院和宝鸡大学合并后名称的通知》。时任陕西省教工委领导寇发祥、陕西省教委秘书长江秀乐分别向院党委、行政颁发了印章。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钟、宝鸡市委书记冯波为“宝鸡文理学院”新校牌揭彩。中国第一所以“文理学院”命名的高校诞生了。此后,相继出现了绍兴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西安文理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成都文理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文理学院。
2004年,宝鸡文理学院高新校区投入使用,学校的校园面积增加到1100余亩。
2008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
2010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2011年5月25日,宝鸡市人民政府与宝鸡文理学院隆重举行筹建宝鸡大学签字仪式 。
2013年5月,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学校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5年发起建立文理学院联盟。
2017年8月,学校被列为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10月24日上午, 陕西省教育厅、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宝鸡文理学院建成宝鸡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该校举行。并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四所高水平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宝鸡文理学院协议》。
2018年7月,经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学校又在蟠龙塬新征1700余亩土地建设蟠龙校区。至此,石鼓校区、高新校区和蟠龙校区总面积达2800余亩,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9月,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8月,学校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10月6日,学校举行60周年校庆、创建高水平宝鸡大学论坛暨誓师大会。
2019年9月,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对2019年陕西省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进行公示的公告》显示宝鸡文理学院申请更名为宝鸡大学。
2021年7月26日,入选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7月26日,入选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10月26日,宝鸡文理学院入选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二、宝鸡文理学院办学条件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3个省级名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科学
省级一流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
省级名牌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省级特色专业:教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工商管理、制药工程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学中心、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化学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电路分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地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电子拖动、法理学、政治学原理、数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现代汉语、文学概论、有机化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高等代数、全球变化、植物地理学、机械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