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捣练子令·深院静》原文赏析及翻译

捣练子令·深院静

李煜 〔唐代〕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翻译和注释

译文
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
无奈长夜漫漫难以入睡,一声声的砧声和着月光穿进帘栊,让人愁思百结。

注释
寒砧(zhēn):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古时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上捣软制成熟绢,以便裁制衣服。寒砧,因夜深天寒,故称。这里指寒夜之中的捣衣声。唐代杜甫《秋兴》中有诗句云:“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无奈:《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作“早是”。
不寐:《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均作“不寝”。不寐,不能入睡。
数声:几声,这里指捣衣的声音。
和月:伴随着月光。
到:传到。
帘栊(lóng):挂着竹帘的格子窗。栊:有横直格的窗子。

捣练子令·深院静问答

问:《捣练子令·深院静》的作者是谁?
答:捣练子令·深院静的作者是李煜
问:捣练子令·深院静是哪个朝代的诗文?
答:捣练子令·深院静是唐代的作品
问:捣练子令·深院静是什么体裁?
答:词
问: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出自哪首诗文,作者是谁?
答: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出自 唐代李煜的《捣练子令·深院静》
问: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的下一句是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问:出自李煜的名句有哪些?
答:李煜名句大全

捣练子令·深院静赏析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捣练子令·深院静》属于李煜后期的作品,写出了词人因寒夜捣衣之声而引起的各种离怀愁绪。

“捣练子”既是词牌,又是这首小词的题目。练是一种白丝熟绢,须用木杵在砧石上捶击而成;令指小令,是短歌的意思。作者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着力表现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含而不露地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

境界的鲜明如画与意象的深蕴含蓄是这首词在意境创造上的主要特征。作者采取了类似电影推摄的手法,运用远、近景跳切镜头,从全景到近景,逐渐推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前面两个三字句,“院”与“庭”的遣词实际上并非同义反复,那是两个远、近景跳切镜头的巧妙组合。“深院”是世家豪族的深宅大院,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也。这是着眼于全景。“小庭”则是这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即千重万落中的一个独立小院,一个小天井。镜头从全景推近,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画面,置身于一个具体可感的环境之中。以上还只是画面的形,属于表层特征,还未抓住其中的“神”,即画面所蕴内在的深层特征。两幅画面分别用两个极平凡的字“静”和“空”来点化,应细加体味。借大宅院之“静”,当不仅仅是客观外在的安静、清静,在词语的深层结构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那是静得让人恐惧,静得让人透不过气,是在心理压抑下而产生的一种深在的静谧感。小庭“空”,更明显不是客观意义的空空荡荡。这样的贵族之家,仆人丫鬟总不会太少,花木池台、金井玉栏大约也是有的,作者偏偏用个“空”字,一笔抹去,就只能说是他的主观感觉在作怪,一切都视而不见了。原来,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一个寂寥空虚,百无聊赖的人处身于这种氛围,那当然会加倍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郁闷和焦虑。

“断续寒砧断续风”,更渲染了这种沉寂、静谧,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寒砧,即捣练的石板,这里指代寒秋中的砧声。“断续”一词的重复,是有意的安排,不仅体现了作者避巧就拙,崇尚素朴的语言风格,而且逼真地传达出捣练声在秋风中飘忽不定的神韵。更为重要的,这种似往而还,若断若联,飘荡空灵的听觉效果,又与抒情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延展变化节奏完全合拍。接着作者进一步把镜头推近,画面上映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夜深了,秋月如水,随同寒砧声从门窗一起泻入,搅扰得他心神不宁,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二字,使读者似乎看见了他那紧皱的眉头和无限焦虑而又无可如何的眼神。这才是词境的核心,画幅的焦点,以上的镜头画面都是这个焦点的烘托和铺垫。几声寒砧就会把主人公折磨得彻夜失眠,是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包含着特定的情感信息。在古代诗歌中,捣衣或捣练声常常用来表现征人妇对远戍边关的丈夫之思怨。如,南朝刘宋文学家谢惠连有一首著名的《捣衣诗》,保存在《文选》里,写的就是这种征妇怨;北周庾信的《夜听捣衣诗》,主题是“谁怜征戎客,今夜在交河”;初唐诗人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九月寒砧催木叶,十月征戍忆辽阳”;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自是任人皆知了。由此可见,寒砧声作为一种情感的形式或象征,逐渐抽象化、符号化,已经凝固到文学传统之中。既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就有引发特定心理情绪的心理导向功能,当然就不仅仅限于征妇怨,也可以是一般夫妇、情人的思忆之情,甚或是实际并无具体对象而纯属某种心理感觉的类似情绪。而这首小词却具有这样的特点:境界单纯,明晰,确定,而意象却扑朔迷离,模糊朦胧。那么,这里是指情人,征夫,故旧,或是故国。作者或许当时确有具体所指,或许本来就是一种莫名的心理情绪和感受,所谓“此情可行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也。有些作品,越是意象朦胧,留给读者参与想象、创造的余地就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高。这首小词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朦胧诗。对于这一点,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已有所发现,他曾说李后主“兼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识》)。纳兰氏十分准确地指出了李煜词直抒胸臆之外的另一种含蓄风格。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宋词三百首】《千秋岁·水边沙外》原文赏析及翻译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水边沙外原文,千秋岁·水边沙外赏析,千秋岁·水边沙外,千秋岁·水边沙外注释,千秋岁·水边沙外译文

【宋词三百首】《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原文赏析及翻译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天外、远烟碧。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原文,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赏析,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注释,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译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分数线【宁夏高考理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宁夏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宁夏理科考生多少分可以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三高考整理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分数线,供大家查阅参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录取分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分数

【宋词三百首】《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原文赏析及翻译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於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原文,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赏析,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注释,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译文

【宋词三百首】《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原文赏析及翻译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原文,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赏析,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注释,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译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宁夏高考理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宁夏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宁夏理科考生多少分可以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更三高考整理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供大家查阅参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录取分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分数

【宋词三百首】《潇湘神·斑竹枝》原文赏析及翻译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斑竹枝原文,潇湘神·斑竹枝赏析,潇湘神·斑竹枝,潇湘神·斑竹枝注释,潇湘神·斑竹枝译文

【宋词三百首】《清平乐·留人不住》原文赏析及翻译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清平乐·留人不住原文,清平乐·留人不住赏析,清平乐·留人不住,清平乐·留人不住注释,清平乐·留人不住译文

【宋词三百首】《谒金门·风乍起》原文赏析及翻译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谒金门·风乍起原文,谒金门·风乍起赏析,谒金门·风乍起,谒金门·风乍起注释,谒金门·风乍起译文

【宋词三百首】《贺新郎·九日》原文赏析及翻译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

贺新郎·九日原文,贺新郎·九日赏析,贺新郎·九日,贺新郎·九日注释,贺新郎·九日译文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诗词-【宋词三百首】《捣练子令·深院静》原文赏析及翻译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