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裁旧典 巧制新声——李白《长门怨二首》赏析

熔裁旧典 巧制新声

韩震军


《长门怨》诗缘于汉武陈皇后的故事。《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载:“孝武陈皇后,长公主嫖女也。……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邃穷治之,以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后数年,废后乃薨。”又《乐府诗集》解题曰:“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相如为作《长门赋》,帝见而伤之,复得亲幸。长门之事经过相如点染,文学气息渐浓。后代骚人墨客感时伤事,或比原色或淡旧彩直牵不放,光是同名诗作就有数十首之多。诸如“无复金屋念,岂照长门心”南北朝?柳恽《长门怨》、“月皎风泠泠,长门次掖庭”唐?沈?缙凇冻っ旁埂贰?ldquo;空房不敢恨,但怀岁暮悲”宋?陆游《长门怨》等等,真是不胜枚举。盛唐诗人李白和中唐才俊李绅同制《长门怨》诗,却用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带来了更加新奇独特的审美感受。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这首诗是李白的《长门怨二首》其一,它描绘了主人公失宠后凄凉的情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全诗四句无一人出现,但无一句不是在写人之所观所感。主人公置身境外,诗作以视觉切入。“西楼”上方的“北斗”、“空屋”里面的“萤火”、“长门殿”外的“月光”,一切都默默地出现在人的视野。天“回”、萤“流”、月“到”、月“别”,这些有形无声的变化,又记录着视者长久未眠的活动--天地凄凉,人心空荡。前三句以斗柄横斜为远景、以空屋流萤为近景,以月光为背景,营造了一个色彩朦胧、空阔凄清的境界。黑夜本来很难调动人的视觉作用,然而正是黑夜里的星月萤火给人带来了心灵的感应。“北斗”常给人以寒意,“萤火”素让人感野旷,“月光”自然是孤寂落寞时追昔的引子。面对这些自然之物,诗人将目之所及与想象所获巧妙融和,前三句写景,末一句点情,虚实无缝,浑然一体。“月光”亘古不变,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没有半点人为痕迹。可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者,到了深宫也染上一段愁绪。“别作”,或者为“离开时作了”,或者为“希望不要作”,不论哪种理解,深宫的月光有了愁情已毫无疑义。“别作深宫一段愁”,运笔空灵,设想奇特,耐人寻味,情景合一。诗人独到的用典,又为诗情的表达找到了恰当的方法。“金屋”,华美之屋,是陈皇后受宠得幸时居住的地方。典出同故,《汉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蓝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卿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南朝梁费昶《长门怨》诗:“金屋贮娇时,不言君不入。”诗人大胆联想,巧裁旧典,选取“金屋”和“长门”这两个能概括整个故事的地点,将同一人物阿娇往日金屋得宠和眼下长门冷遇对比,时过境迁,今非往昔。自身纵向比较中,对上怨而无恨之情如眼前的月光淡淡自然地流出。

如果说李白的《长门怨二首》其一运用想象对比,剪辑典型意象,为我们创造了一幅月夜深宫愁怨图,那么李绅的《长门怨》却给我们带来了一段催人泪下的伤心曲。

[5]宫殿沉沉晓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这首诗取人心理,描写其痛苦伤心流泪的模样。诗作借长门宫里失宠妃嫔的口吻直抒胸臆。全诗四句,首一句写景,后三句抒情。“宫殿沉沉晓欲分”,交待时间、地点。“沉沉”,深邃的样子。南朝宋鲍照《代夜坐吟》诗:“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这里表面写深宫为夜色笼罩,而实际是以物衬人,人之内心正如此刻宫中的夜色,暗淡无光。“晓欲分”,天亮前的时刻,即黎明前天空最黑暗的一段时间。面对夜之黑暗,初醒乍起的人们是难以分辨出具体的时辰,而诗句用“晓欲分”正说明了深宫的主人未眠已久。黑暗中,目之受限,而心理自由,耳之聪敏。接下来,心力驰骋,想象展开。“昭阳”,宫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住的地方。《汉书》:“孝成赵皇后,号曰飞燕。成帝尝微行出,……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贵倾后宫。”“昭阳”与“长门”相对,后代用指受宠有幸的妃嫔。长门之主由自己想到受宠的昭阳宫主,同居后宫,一个获大幸,一个遭冷遇,思前想后,他非己比。“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千行泪”与前句的“晓欲分”、“更漏”相映,从听觉、视觉暗示心理活动过程的持久。由“不堪闻”到“千行泪”,既是情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痛苦心曲的强力直白。末两句是全诗感情的凝聚点。由“更漏”之声引出愁思,又由愁绪产生恨意。他我横向对比中,情与泪自然糅合,怨和恨油然而生,伴着泪水,恨君之情连绵涌出。

反复诵读,仔细玩味,两首《长门怨》的意境色彩、用典方法、情感深浅实有不同。李白诗情景交融,如临其境;李绅诗心理入微,生动传神。然而,两诗体裁相同,都是七绝。在四句二十八字里,诗人才俊大胆联想。李白诗直用原典,将长门之主,由汉武陈后一人扩大到无数失宠遭冷的女性,表达对女性的怜悯;李绅诗则是兼用他故,将后宫之恨移到了失势落寞的朝臣,抒发党争倾轧之苦。两首诗突破七绝字数的局限,巧炼旧典,各自谱出了新声。

原载:《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朝鲜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将明朝形象理想化 柳梦寅诗文中的中国首先是一个幅员辽阔、景色壮丽、充满机遇的大国。他着力描绘中国天地的辽阔,如“中州天地阔,山远野无边”(《鞍山途中二首》),通过描绘辽阔苍茫的旷

朝鲜,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西江月》中苏轼的月亮情结--超越时空的爱恋

《西江月》中苏轼的月亮情结--超越时空的爱恋 王清松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舒荡豪放,影响深远,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西江月,苏轼,月亮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歌鉴赏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鉴赏 魏非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 韩愈【2】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歌,鉴赏

《西游记》中的教育思想

《西游记》中的教育思想 孙宏宇 内容提要《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取经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以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为线索,描写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厚重的教育寓意。本文论

西游记

李瓶儿究竟是怎样死的?学会合理解释故事情节中的矛盾

李瓶儿究竟是怎样死的? 第十章学会合理解释故事情节中的矛盾 李洪政林子斋 第62回写李瓶儿是病死的,西门庆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其实这只是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金瓶梅》中还暗写下

金瓶梅,李瓶儿

人生有度,要懂进退取舍之道

“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简言之,即做事超过或不够,都是不合适的。“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就在于讲究一个“度”字,它不仅渗透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在于个

人生,有度,,,要,懂,进退,取舍,之道

浅析诗词之构想

浅析诗词之构想 守真 说到读诗词,大家都认为是一种欣赏,受益,诚然不错。但由于欣赏者的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信息不同、导致倾向性不同,因而自然会产生有不同理解或解读,这是很自然的事

诗词

熔裁旧典 巧制新声——李白《长门怨二首》赏析

熔裁旧典巧制新声 韩震军 《长门怨》诗缘于汉武陈皇后的故事。《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载:“孝武陈皇后,长公主嫖女也。……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卫

熔裁,旧典,巧制,新声,李白,长门怨二首,赏析,熔裁,旧典

古典文学对我的影响

作者:介子平 我上学的年代,破四旧,立四新,所学皆时文,既长,方接触到古文。然所学有限,无非《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记》《游褒禅山记》等有限的几篇。文章望气而知,知于未形,一读便

古典文学,对,我的,影响

《续西游记》主题探奥——王增斌

《续西游记》主题探奥 王增斌 内容提要文章是对明代出现的《续西游记》一书的主题、人物形象及艺术结构进行全面研究。作者认为《续》书在题旨上是对前《西游记》的反拨,抛却所谓前《西游记》ld

西游记,续西游记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熔裁旧典 巧制新声——李白《长门怨二首》赏析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