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歌出处、作者、赏析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 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观沧海》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

描写菊花的诗句

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 ?(yigrave;):沾湿。?露:沾带露水。掇:收龋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 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雨荒深院菊

菊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歌出处、作者、赏析

江雪 作者:柳宗元年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

柳宗元,鸟,山,人

张孝祥《六州歌头》: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译文】时机容易失去,这时雄心就成了没用的东西了,而岁月也就即将老去凋零! 【出典】南宋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注: 1、《六州歌

张孝祥,(,张,孝祥,),《,六州歌头,》,:,时易,失,

描写桂花的诗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桂子:桂花。传说月中有一棵桂树,所以下云“月中落”。两句写杭州灵隐寺秋夜景致,月光皎洁,桂子飘香。 唐·宋之问《灵隐寺》 桂香多露?,石响细泉

桂花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出自当代诗人陈毅的《青松》 青松 作者: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赏析 《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

大雪,压,青松,,,挺且,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歌出处、作者、赏析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年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

苏轼,庐山,西题林壁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出自晚唐诗人杜甫的《江梅》 江梅 作者: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

梅花

描写石榴花的诗

赵中丞折枝石榴 元马祖常 乘槎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榴花 金元格 山茶赤黄桃绛白,戎葵米囊不入格。 庭中忽见安石

石榴花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译文]国君与天下的人民同乐,与天下的人民同忧愁。 [出典]《孟子梁惠王》 注: 1、【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乐,以,天下,,,忧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诗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歌出处、作者、赏析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