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吴文英《八声甘州》赏析

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宋】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时洒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简析】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它集中描绘登灵岩山之所见以及与吴王夫差有关的历史遗迹,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哀思。

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梦窗三十岁左右曾在苏州为仓台幕僚,居吴地达十年之久(《惜秋花》词云:“十载寄吴苑”),对吴地的历史掌故极为稔熟。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作品(如《声声慢·陪幕中饯孙无怀于郭希道池享闰重九前一日》、《木兰花慢·虎丘陪仓幕游》、《祝英台近·饯陈少逸被仓台檄行部》等),其中以《八声甘州》的思想性与现实性为最强。

吴文英生于南宋末期,其生年上距北宋之亡约七十年,其卒年下距南宋之亡不到二十年。他在世的六十年中,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权臣误国。面对这一现实,作者触目伤怀,抚事兴悲。所以,在苏州所写的登临之作,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悲今悼音的哀思。《八声甘州,所流露出的那种借古讽今的锋芒,较其他同期作品,似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灵岩山上集中了与吴王夫差有关的历史遗迹,面对这些遗迹,作者止不住悲从中来。

全词由六个部分组成。开篇两句自成一段,描述灵岩山的环境特点:山麓四周,浩渺空阔,一望无际,灵岩山却拔地而起。仿佛是一颗巨大的彗星从天而降。第二段以“幻”字领起三句。由于“长星”从天外飞来,所以它幻化出一段梦境般的远古历史。那“苍崖云村,”那“名娃金屋”,只不过是称霸一时的吴王留下的遗迹而已。从“箭径酸风射眼”至上片末尾是第三段。“箭径”、“腻水”均是当年事物,如今仍清晰地展现于目前,其中又揉进了作者感觉、感受、感慨与丰富的联想。下片换头三句是第四段。作者把历史上相对立的两件事物放在一起,对比着来加以描写:一是“吴王宫里沉醉”,一是范蠡“独钓醒醒”.前者,迷恋于西施的美貌,沉醉于歌舞宴乐,终于国破家亡;后者,清醒地估计到“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未来,功成身退,泛舟五湖之上,得以完身。这三句,实际是向偏安享乐的南宋小朝廷投以讽喻的一击。“问苍天”两句是第五段,指出高山湖水岂非旧态,而人世无常,变化莫测,寄托了作者无法挽救南宋濒临灭亡的唱叹。“水涵空”至篇终是第六段。此六句以景结情,融情入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本篇艺术上有四点较为突出。其一是把现实情景、历史遗迹和个人感慨完美交织在一起。这既表现在全片的交织上,又表现在短句中的交织上。就全篇看,现实、历史、个人三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渺空烟四远”、“送乱鸦斜日落渔灯”是现实情景;“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是历史遗迹;“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是个人感慨)。更主要的是,往往在短句之中把这三者完美无间地揉合在一起,丰富了词的意境,深化了词的思想。如“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洒双鸳响,廊叶秋声。”这四句之中,几乎每一句都含有历史的遗迹,有眼前的景物,有作者言外的深悲。这三者水乳交融,亦真亦假,真假难分,时虚时幻,古今莫辨。作者生活于七百年前,当时并无录象与录音设备。但是,在作者眼中,似乎总有某些古人的身影在面前晃动;在作者耳边,似乎可以听到二千余年之前的某种声响。“时洒双鸳响,廊叶秋声”,不就是仿佛可以听见西施当年的在响廊上来回走动的脚步声么?及至定睛看时,原来是飘落的红叶在敲打着廊上的木板……分析这几句词,不仅饶有韵味,而且是很须费一番周折的。

其二是以感情的起伏,作为连结全篇的脉络,使全词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词的上片有真幻虚实之变,但却以写景为主;下片虽也写景,但却杂揉古今、融时空为一体,并处处流露作者对世事的慨叹。而上下片之间又钩连锁接,遥相呼应,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例如,起首以“渺空烟四远”这一阔大景象振起全篇,虽有大气磅礴之势,但未免使人稍感过虚,所以下句立即转为山势的描绘。不仅如此,下面又以“水涵空”这一太湖风光作补充。又如,“青天坠长星”句虽已有“苍崖云树”等句为之落实,但下片又以“华发奈山”;、“阑干高处”、“上琴台去”等句来加以渲染。再如,“秋与云平”与开篇“渺空烟四远”首尾相应。“名娃金屋,残霸宫城”,又靠下片“吴王沉醉”等句来加以总结。凡此等等,均可看出作者结构全篇的妙想。

其三是通过设问,把读者引进广阔的想象空间。表面看,词中似乎只有“是何年”一句是设问,其实,这三字可视同领字,直贯以下四句。故以下四句均含有问之意在内。由于作者想象奇特,把整个灵岩山想象成为从天外飞来的一颗彗星。作者通过设问,不仅突出了灵岩山的突兀、高峻,而且通过彗星的出现与陨落,联系到吴国的灭亡与越国的复兴。“是何年”三写还加重了“幻”字的恍惚迷离和往事缥缈难寻的神秘气氛。又如“问苍天无语”,此处的“问”字紧承上片的“是何年”,同时还把苍天、青山都人格化了。

其四,遣词造句,别具一格。词中使用了许多新鲜别致、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为全篇增色不少。如“渺”、“幻”、“酸风”、“花腥”、“醒醒”等。其中,“花腥”的“腥”字纯系作者独创。一则,此“腥”字是当年西施等美女倾弃脂粉水所“染”成的,同时,这一“腥”字还揉进了二千余年来兴衰成乱的血腥气味,充分反映出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受,包括难以言传的隐忧。

前人评梦窗词,多讥其晦涩难懂,或说其“不成片断”,而这首《八声甘州》却无上述缺点。它不仅立意超拔,境界高远,即从结构来讲,也是脉路清晰,浑成一片,无懈可击的。这首词不论从思想内容上讲还是从艺术上讲,均可视为梦窗词中的佳作之一。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试不第。被讥为科嘲十恶”.文宗开成二年被谤,责为遂州长江主簿。后迁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

贾岛,寻隐者不遇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刘禹锡《春词》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

刘禹锡,春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

刘禹锡,乌衣巷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进士,授郑县尉,又任华州主簿,转侍御史。后出塞从军,入朔方、宁、幽州诸节度使幕中为从事。即所谓“三受末秩,五

李益,江南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

【诗人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进士,授郑县尉,又任华州主簿,转侍御史。后出塞从军,入朔方、宁、幽州诸节度使幕中为从事。即所谓“三受末秩,五

李益,笛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进士,授郑县尉,又任华州主簿,转侍御史。后出塞从军,入朔方、宁、幽州诸节度使幕中为从事。即所谓“三受末秩,五

李益,笛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卢纶《塞下曲·其四》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卢纶:(739?-799?),字允言,祖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后迁居蒲(今山西永济)。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居鄱阳。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又

卢纶,塞下曲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其三》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卢纶:(739?-799?),字允言,祖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后迁居蒲(今山西永济)。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居鄱阳。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又

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其二》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卢纶:(739?-799?),字允言,祖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后迁居蒲(今山西永济)。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居鄱阳。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又

卢纶,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卢纶《塞下曲·其一》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卢纶:(739?-799?),字允言,祖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后迁居蒲(今山西永济)。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居鄱阳。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又

卢纶,塞下曲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诗词-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吴文英《八声甘州》赏析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