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穆之死后,为什么被两朝帝王追封了三次?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穆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提起萧何、张良、荀彧、诸葛亮等名字,热爱历史的朋友都耳熟能详,他们都是名臣谋士,靠自己的才智谋略辅佐主子成就功业,名扬后世。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历史上的名气不如萧何、张良、诸葛亮大,但其才能政绩却不亚于他们。不少后世史家在提到他的时候,都将他与萧何、张良、荀彧、诸葛亮等名臣谋士并称。

此人名叫刘穆之,东晋末年名臣。

机缘巧合,伯乐喜得千里马

说到刘穆之,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个人物——宋武帝刘裕,南北朝时期统一江南、素有“南朝第一帝”之称的刘宋开国皇帝。

刘裕是江苏彭城人,因祖上家境败落,迁到京口(今镇江),虽然自幼家贫,但刘裕从小气度不凡,胸有大志。东晋末年,时局动荡,生活贫困的刘裕毅然投军,加入东晋北府军,因为勇猛有智,很快就成为北府军首领刘牢之手下的参军。

当时的东晋朝廷,偏居江南一隅,晋孝武帝司马曜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把朝政委托给其弟司马道子,致使朝政混乱不堪。公元402年,权臣桓玄发动叛乱,第二年废掉晋安帝司马德宗,自立为帝,建立桓楚政权。素有大志的刘裕看准机会,联合何无忌、刘毅等人以匡复晋室为名,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大家共推刘裕为首领。

刘裕作战勇猛,身先士卒,率领义军很快击败桓玄,攻进都城建康,重新扶立安帝即位,自己也借机掌握了军政大权。此时,他迫切需要一个能帮他出谋划策、处理日常政务的秘书长——主薄,何无忌向他推荐了刘穆之。刘裕一听,马上说:“我听说过这个人。”马上叫人去请刘穆之。

刘穆之是莒地(今山东莒县)人,汉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人,世代居住在京口,他从小博览群书,博闻识强,曾当过琅邪王的主薄,此时闲赋在家。他家境也很贫困,有时连饭都吃不饱,却喜欢喝酒。经常厚着脸皮到大舅哥家去蹭酒饭,每次饭后还要吃槟榔。大舅哥笑话他:“槟榔消食,您经常挨饿,还需要这种东西吗?”

“家贫诞节,嗜酒食,不修拘检。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其妻江嗣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妻复截发市肴馔,为其兄弟以饷穆之。”(《南史》)。

其妻江氏连自己的头发都剪掉卖了,去换点酒菜送给娘家哥来招待刘穆之。

关于刘裕和刘穆之相识、相交的机缘巧合,史书记载很有传奇性——

就在刘裕派人去请刘穆之的前一天,刘穆之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和刘裕在大海中航行,突遇大风,眼看船就要倾覆,突然窜出两条白龙将船护住,顺利靠岸,刘穆之非常高兴。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到大门外张望,正好遇到刘裕派来的使者。他有点不敢相信,呆呆地愣了好久,才回过神来急忙返回家中,将一件衣服撕破,系在腰上,跟着使者来见刘裕。

刘裕问他:“我们刚刚起事,事务繁杂,急需一名主薄,您觉得谁合适呢?”刘穆之自信满满地说:“没有比我更适合的了。”刘裕听后很高兴,当即任命刘穆之为幕府主薄。

刘裕和刘穆之从此开始了亲密无间、改写历史的合作。

能力超群,殚精竭虑助刘裕

虽然是初次见面合作,但刘裕非常信任刘穆之,而刘穆之不仅能力超群,而且忠心耿耿,两人一主内,一主外,相得益彰。

当时晋朝朝纲松弛,士族权贵仗势横行,政令法令繁琐混乱,百姓无所适从,乱象丛生,刘穆之根据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逐条梳理改正,并建议刘裕带头遵从,仅十来天,政风民风就大有改观,大大提升了刘裕的威望。

刘裕更加信任刘穆之,重大事情全部征求刘穆之的意见,小事情直接让刘穆之作主处理,刘穆之也是尽心尽力,没有一点遗漏和隐瞒,全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刘裕北伐南燕,平定卢循叛乱,刘穆之都随军跟从,及时出谋划策,帮助决定要事,刘裕每次都采纳。史载:“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宋书》)内管政务、外理军务,解决问题有条不紊,什么事情都不耽误。

当时,刘裕掌权,事务繁多,府中经常人满为患,刘穆之竟然能一边眼睛看着文件,一边手写答复信件,一边耳朵听汇报,一边嘴里当场答复,眼手耳口同时并用,还不互相混淆错乱,应酬自如,处理得当,“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宋书》)简直如有神助。

刘裕后来能建立刘宋,主要得益于刘穆之的一个建议。东晋以建康为都城,扬州作为京畿之地,是朝廷的中枢。刘裕赶跑桓玄后,朝臣推举刘裕任扬州刺史,当时刘裕根基不稳,就推荐王谧统辖扬州。

王谧死后,刘毅等人担心权势日重的刘裕统管扬州,对自己不利,就和亲信上奏朝廷提出两种方案:一是让中领军谢混担任扬州刺史,二是让刘裕在京口兼任扬州刺史,把朝内事托付给尚书仆射孟昶,并派尚书右丞相皮沈将这两种安排向刘裕征询意见。

皮沈先去见刘穆之,说明情况。刘穆之听后就假装上厕所,暗中告诉刘裕,千万不能答应这两种安排。刘裕不明白原因,刘穆之就进言相告说:“现在朝政不稳,天命已移,扬州是根本之地,掌控了扬州,就掌控了朝政,刘毅等人都有野心,将来必有一争,一定要想法拿下这个位子,把握主动。”

在刘穆之的建议下,刘裕以事关重大为由,亲自入朝讨论,最终顺利接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一职,掌握了中枢权力。

一代宗臣,死后三封世无双

刘裕把刘穆之作为心腹,刘穆之对刘裕更是赤胆忠心,毫无保留。不管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刘穆之在外听到的看到的,事无巨细,均告诉刘裕,即便是一些街谈巷语、邻里笑话也不例外。刘穆之又喜欢交友,家中经常宾客常满,他故意安插耳目观察打听各种消息,及时告诉刘裕,所以朝廷内外各种信息,刘裕没有不知道的。有的人讥笑他,他不但不介意,还替刘裕辩白:“以公之明,将来会自闻达。我蒙公恩,义无隐讳。”(《南史》)——以刘公的明察秋毫,将来自己也会知道,我受刘公之恩,自然不应该隐瞒。

刘穆之和刘裕的亲密关系,让刘毅等人十分嫉妒,就经常在刘裕面前说刘穆之手中权力太大,但刘裕丝毫不为所动,越发信任刘穆之,刘穆之也就更加尽心尽力,凡穆之所推举的人才,刘裕不接受,他就不罢休,直到刘裕接受为止。他常说:“我虽然不能像荀彧那样光推举好的,但我不推举不好的。”

刘穆之对刘裕推心置腑,甚至连自己的缺点都不隐瞒。刘穆之一向喜欢酒食,身份地位提高后,每次吃饭都要十来个人一起,他曾对刘裕说:“我出身贫穷,以前吃不饱饭,自从跟了您,条件改善了,在吃喝上花费有点过多,除了这方面,其他我再没有对不起您的了。”

公元416年,刘穆之病逝。此时,已经统一南方的刘裕正在率军北伐,并攻下了后秦,收复了洛阳、长安,形势一片大好,正准备稍加休整后,乘胜前进,攻伐赵、魏。得知刘穆之病逝的消息,他立即下令停止北伐,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自己率兵匆匆返回。

“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本欲顿驾关中,经略赵、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虚,乃驰还彭城,以司马徐羡之代管留任,而朝廷大事常决穆之者,并悉北谘。”(《宋书》)——回去后虽然任命徐羡之代理朝政,但平常可以由刘穆之直接处理决定的朝政大事,都需要向刘裕请示才能定夺,由此可见刘穆之在刘裕心中的地位。

刘裕撤军前,当地百姓十分失望和不解,甚至有人说他是为了篡权:“狼狈而还者,欲速成篡事耳,无暇有意于中原”。刘裕返回不久,留守长安的晋军发生内乱,刚刚攻下的长安就被胡夏国主赫连勃勃夺走。后世不少史家、学者对此也颇多争议,认为如果不是刘穆之病逝,刘裕乘胜北伐,也许就会统一中原,改写南北朝历史。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刘穆之对刘裕的重要性。

刘穆之才智谋略过人,竭尽所能辅佐刘裕的同时,也使淹淹一息的东晋王室焕发了生机。他掌理朝政的这些年,朝廷内外出现了少有的稳定、复兴局面。刘穆之的突然病逝,东晋朝廷都大为恐惧、慌乱,刘裕更是悲痛欲绝,多次慨叹:“穆之死,人轻易我。”(《宋书》)——穆之死了,人们都会小看我的。从此刘裕再没有北伐。

鉴于刘穆之生前掌理朝政的功绩,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时隔不久,在刘裕的力荐之下,朝廷又重赠刘穆之侍中、司徒,封南昌县侯。

公元420年,刘裕接受恭帝禅位,建立宋,史称刘宋,感念刘穆之的生前功绩,又追封其为南康郡公,谥号文宣公。一个文臣,死后被两朝帝王三次追封,历史上绝无仅有。

刘穆之作为一介文臣谋士,殚精竭虑,以杰出的才能倾心辅佐刘裕,虽然早逝,但他无疑是东晋王室的栋梁之臣和刘宋王朝的最大功臣,历代史家对他更是给予了极高评价。

唐代史学家朱敬则评价:“如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刘穆之众务必举···悉为忠烈之士。”唐代名臣薛稷将其与张良、郭嘉并称:“张良之翼汉王,郭嘉之协魏主,宋武之得穆之···定策决胜,谋夫孔多。”《宋史》作者沈约称其为“一代宗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李存勖是怎么统一北方的?李存勖有哪些诗词作品?

李存勖是怎么统一北方的?李存勖有哪些诗词作品?

唐朝,李存勖

历史上真实的朱友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朱友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朱友贞,五代十国

李隆基赐死杨贵妃之后的生活过的怎么样?

李隆基赐死杨贵妃之后的生活过的怎么样?

李隆基,唐朝

他不仅仅打败马超还是刘备的大敌 最后被诸葛亮布阵杀死

他不仅仅打败马超还是刘备的大敌 最后被诸葛亮布阵杀死

三国,张郃

明朝官员的升迁情况是什么样的 哪些人有机会成为阁老呢

明朝官员的升迁情况是什么样的 哪些人有机会成为阁老呢

明朝,朱元璋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五代十国

晚唐名将李朔,靠实力震慑住藩镇势力

晚唐名将李朔,靠实力震慑住藩镇势力

李朔,唐朝

朱元璋杀人直接下令就好 为何要容忍此人长达七年之久呢

朱元璋杀人直接下令就好 为何要容忍此人长达七年之久呢

朱元璋,明朝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五代十国

慈禧一路西逃 为什么一行人竟然毫发无伤的到达了西安

慈禧一路西逃 为什么一行人竟然毫发无伤的到达了西安

清朝,八国联军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刘穆之死后,为什么被两朝帝王追封了三次?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