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鼎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他经历了什么

纵观南宋名相“赵鼎”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156年,南宋被贬谪海南的胡铨遇赦北归,离岛之际,写了一首《哭赵鼎》,来怀念被秦桧构陷、与他一同落难海南、最后被步步紧逼至绝食自杀的宰相赵鼎,诗曰:“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公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当时,赵鼎、胡铨、李光三人差不多同时贬逐海南,如今只剩胡、李得还,所以说“惟见两翁还”。诗歌对赵鼎舍生取义的精神进行了讴歌,对秦桧清除异己的残酷手段进行了揭露,那么,赵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以言立朝,以贤辅政

自始皇帝建立帝制,特别是他首创“焚书坑儒”手段收拾不同声音以来,历朝历代的大臣们说话便如戴着镣铐的舞蹈一样,不敢轻易发出自己的声音,更遑论面折廷诤。但前较秦汉,后较明清,宋朝大臣们说话更有其耿介切直与忠贞勇敢的一面,而且许多人甚至是以敢说直话而连连升官的,赵鼎亦是如此。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留下赵鼎孤苦伶仃。母亲樊氏,出身大家,是位才女,含辛茹苦的同时,还亲授他经史百家之书,使赵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崇宁五年(1106),赵鼎中进士第,随后出任河南府洛阳县令、开封士曹等职。入仕初,他就显示出直率刚烈的性格。靖康年间,金人挥师南下,陷燕京、围开封,宋徽宗临阵脱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宋钦宗毫无主见,满朝大臣又莫衷一是,金人围开封后,要求宋廷赔钱、割地作为议和条件,特别要求割让太原(今山西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河北沧州)等三个重镇之地予金。当朝廷讨论割地一事时,一介末吏的赵鼎却激愤地说:“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必议?!”

开封沦陷后,金人扶持了以北宋原宰相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的大楚政权,当那些见风使舵者忙着跪拜新主之时,赵鼎却与胡寅、张浚等人逃入太学,坚决不做贰臣,坚决不当汉奸,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靖康二年(1127),那位有着“泥马渡康王”神话传说的赵构,在战乱中幸免于难,被一群劫后余生的朝臣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拥立为帝,建立了南宋政权,改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赵鼎听说朝廷后继有人,立即逃离开封,赶到应天,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

金国听说赵构称帝,马上又挥师南下,要把南宋消灭的萌芽之中。赵构位子未稳、都城未定,就仓皇出逃,由应天、镇江、扬州、杭州而至江宁(今江苏南京),如同惊弓之鸟。金人又发动了名为“搜山检海”的斩首行动,赵构逃向哪,金军就追向哪。奔逃中,赵构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赵鼎上《陈防秋利害》奏折说:“在此非常时期,宜以后宫所止之地为后宫,以车驾所止之地为行宫,选精兵护卫,其他兵将安置于江淮沿线,迷惑金兵,使他们无从知晓皇上的踪迹。”赵构认为可行,听从了他的建议,金兵围追堵截,果然无法奏效。不久,赵鼎以能言被提拔为右司谏。

“苗刘兵变”(苗傅、刘正彦发动的叛乱)被平定后,苗、刘出逃,刘光世所部王德受命随韩世忠追击,但王德不服韩世忠的指挥,又贪功冒进,韩世忠派部将陈彦章拦截王德,陈彦章反被王德所杀,韩世忠以擅杀之罪,状告王德。赵鼎认为应该严惩王德,他说:“(王)德带兵在外,专杀无忌,如若不治,孰不可为?”赵构安排赵鼎审理此案,王德虽以军功免死罪,但也受到了严惩。同时,赵鼎又批评韩世忠部下管教不严,对其有责任的部下依法作出处理。于是,“诸将肃然”,军风军纪大为改观。

赵构有感于赵鼎的敢说敢做的特点,曾不无感慨地对赵鼎说:“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得到李勉的辅佐后,朝廷才众望所归,获得天下尊敬,如今我得到了爱卿你,也算在古人面前无愧了。”随即重用赵鼎为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范宗尹谏阻说,以前可从没有过自司谏而提拔为殿中侍御史的先例。赵构说:“赵鼎作为言官,既称职又尽职,他提出过的四十条建议,采用施行的已然达到三十六条。”是啊,建忠言、当高参如赵鼎者,又有什么不可破例的呢?

韩世忠在黄天荡大败金兀术,给连连败北的南宋王朝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朝野欢腾。宰相吕颐浩渐生轻敌冒进思想,他建议赵构乘胜追击,督军前线,御驾亲征。而赵鼎则认为目前形势还不明朗,不宜轻举妄动。吕颐浩是资深宰相,而赵鼎是初出茅庐的后生,赵鼎不但不附和自己,还唱反调,让吕颐浩很不高兴。因此,手握士大夫任免之权的吕颐浩公报私仇,改任赵鼎为翰林学士,表面看似重用,实际是剥夺他的话语权,颇有些排除异己的味道。所以,任命一下,赵鼎不去就职。又改任吏部尚书,赵鼎还是死活不去。他对赵构说:“陛下有从谏如流的诚意,而宰相却坚持拒谏的态度;陛下重视言官,而宰相却屡屡压制。”因此,赵鼎称病在家,坚卧不出,又上书批评吕颐浩的过失。结果,赵构免去了吕颐浩的宰相职务,提拔赵鼎为御史中丞。还表扬赵鼎说:“朕每闻前朝那些忠谏大臣的感人事迹,恨不能识,如今在爱卿身上看到了。”不久升任赵鼎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二、国家栋梁,中兴名相

金人在张邦昌之后,又扶持了刘豫伪齐政权,以制衡南宋。金国与刘豫政权经常联合一起,进攻南宋,对其构成极大威胁。绍兴三年(1133),京西招抚使李横冒进,打算以他那京西杂牌军收复开封,结果开封没能收复,重镇襄阳却为金齐联军所破,朝野震惊。

赵鼎虽是文臣出身,但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他,也颇知军事。当时,他已经被赵构重用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国家重要军事行动的研究和策划。襄阳失守,如同河流上游的水闸为敌军所操控,极其被动,所以,襄阳不得不收复。在商议收复襄阳将帅人选时,赵鼎极力荐举岳飞,他说:“知上流(襄阳)利害无如飞者。”主管军事的签枢密院事徐俯却不以为然,认为岳飞不是最佳人选,赵鼎力争,后来岳飞果然收复襄阳,可见赵鼎不但懂军事,还知人善任。

南宋刚刚成立的这几年,金人不断南侵,战局瞬息万变,边关警报此起彼伏。每每变局,赵鼎总是沉着应对,屡向赵构进用兵之言,赵构开始把他当成左膀右臂,视为股肱之臣了。绍兴四年(1134)秋,赵鼎被任命为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当上了宰相,兼管军机要务。他任相的消息发布后,“朝士相庆”,真是众望所归。

赵鼎在战乱中成长为肩挑大梁的宰相,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投身到抗战救国的大事中去。同年,伪齐联合金军南下侵宋,金国派出兀术领兵参战,合称五十万大军(实则三十万左右),来势汹汹,南宋上下,举国惊恐。在讨论战御之计的过程中,将帅们议论纷纷,大部分人认为应避其锋芒,还有人劝赵极构赶快寻一逃跑之地,保命要紧。而赵鼎却认为要积极应战,坚决抵抗,不能示弱。在他的耐心劝说下,赵构决定抵抗。赵鼎又推荐赋闲多年的张浚为知枢密院事,视军江上。

这段时间,是南宋脚根渐稳、内乱渐平、经济复苏的一段时间,也是在抗击北方强敌人心最齐的一段时间,上至皇帝,下至士卒,可以说是同仇敌忾。形成这个好氛围,与赵鼎的努力协调是分不开的。在赵鼎的措置下,韩世忠所部在扬州大仪镇大破金军,岳飞所部在庐州大败伪齐军,前方佳音不断,捷报频传,取得局部战争胜利。加上此时金太宗病危,金军见无利可图,只得撤军北还,联军攻势被瓦解,赵构暂时又坐稳了帝位,不禁长舒一口气,感叹道:“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

三、路线之争,你死我活

赵鼎在任相那些年,虽然内忧外患、举步维艰,但他心情是舒畅的,因为朝廷上下抗金的态度基本一致。人做事累点不要紧,要紧的是上下同心,这样的话,身累心不累。最怕人心不一,这样必然身心交瘁。赵鼎之所以成为“中兴名相”,一方面因为本身的才学与品质,另一方面与当时朝廷的氛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当然,正如一个国家有兴衰之别,人的仕途也绝非青云坦途,也有背运之虞。在他的推荐下,张浚再次入朝拜相,两人共同辅佐赵构。赵鼎与张浚虽然都是主战人士,但两人性格却迥然不同,张浚激进,赵鼎淡定,张浚操切,赵鼎沉稳,一个急于求胜,一个稳打稳扎。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共事,无论他们先前有多么友好,迟早也会产生矛盾。

绍兴六年(1136),刘豫决定孤注一掷,组织伪军三十万,打着金军的旗号,分三路南下伐宋。赵鼎意欲退守江南,而张浚主张抵抗,并得到赵构支持。于是,张浚调动各部与伪齐交锋,获得了胜利。胜利后,赵鼎主张停战,而张浚却坚持乘胜而上。同时,在处置名将刘光世的问题上,赵鼎与张浚也分歧严重。张浚认为刘光世久而无功,应当罢免。赵鼎认为用人之际,轻换主帅会离散军心。而皇帝赵构此时机会主义思想抬头,希望张浚能帮他恢复中原,对张浚言听计从。两人矛盾逐步升级。在此情况下,赵构罢免了赵鼎,让他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一边歇息去了。

后来,在张浚的一手操办下,朝廷夺了刘光世的军权,结果刘光世去职后,他的部下郦琼却因不服新人节制,率淮西军四万之众投降了伪齐,使南宋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兵力优势丧失殆尽,史称“淮西兵变”。最后,张浚也不得不引咎辞职,赵构又重新启用赵鼎为相。

二度任相后,赵鼎越来越感到行事艰难。艰难的关键,是因为赵构在内政外交政策上,起了显著的变化。一是要贬死张浚。张浚是有“勤王”之功的,苗刘之乱的平定,几乎是张浚一手策划的,但当他辞职后,赵构却无情地说:“浚罪当远窜。”要将其贬至岭南,而岭南在当时却是死地。为此,赵鼎偷偷扣下诏书,然后反复做赵构的工作,说张浚有“勤王”功,又说他有八十岁的老母要照顾,几乎是哀求,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赵构才勉强同意张浚贬岭南稍北的永州,其实也离死地不远。二是热衷于向金乞和。金国派人前来议和,说是议和,实际是以逼宋称臣、纳岁币等屈辱政策招降而已,所以朝臣都认为金人不可信,反对议和,而赵构却深信不疑,对反对议和者竟然一反常态地大发雷霆。三是秦桧上台。秦桧建炎元年(1127)被金人俘获,建炎四年(1130)忽然携家而还,十分吊诡。秦桧回来后,赵构曾用他为相,但不久就被朝臣论罢。然而,自从张浚离朝,秦桧就在赵构的安排下,再次进入了核心决策层。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出任尚书右仆射兼同平章事,与赵鼎并相,他那“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投降说又浮出了水面。

综合其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关键是从张浚去国、秦桧归队开始,赵构就已经被秦桧说动,选择了投降金国、屈辱偏安的国策。而对于坚持与金势不两立的赵鼎来说,道路的选择就意味着前途与命运的选择,即便他不是激进派,但只要他坚持抗金,反对屈辱议和,就必须接受贬官的现实。于是,这年十月,赵鼎被罢去宰相职务,以忠武节度使出知绍兴府,再也没能回来。从此,秦桧独相,全权处理南宋对金乞和事宜,前后专权十八年之久。

四、谪贬海外,绝食而逝

赵构执政初期的政策有其摇摆的一面,有时主战,有时乞和。但自从秦桧任相以来,朝廷政策基本就是一味乞和、苟且偷安了。秦桧是坚定的投降派,赵鼎是坚定的抗战派,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注定了二人水火不容的死敌关系。

如若要细察和掂量一下秦桧在高宗朝的地位,可把他与北宋徽宗朝的宰相蔡京进行一番比较。秦桧与蔡京的最大不同就是,秦桧能主导宋高宗的朝政,而蔡京却无法左右宋徽宗的大政方针。也就是说,秦桧任相时,宋高宗在外交内政上,大都听命于宰相,而在宋徽宗眼里,蔡京不过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钱袋子。蔡京创设“应奉局”,大兴“花石纲”, 改革盐法和茶法,为宋徽宗在享乐和金钱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任相期间,陈东等几个太学生就可直接上书骂他国贼,宋徽宗甚至三次让他退休,拿掉他就像拿掉桌上一个杯盘那么容易。两者相较,秦桧堪称权臣,而蔡京只是一个通过不断满足皇帝欲望而获得宠幸的弄臣,秦桧是祸国殃民的罪魁,蔡京只是一个助纣为虐的帮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秦桧能够轻轻松松裹挟着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用皇帝的指挥棒实现自己巩固权位、排除异己的目的。

所以,秦桧要打击异己、收拾起赵鼎来,简直是易如反掌。赵鼎作为秦桧的对头,注定无处可逃。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曾载一事,说不主和议的赵鼎罢知绍兴府,临行之际,秦桧假惺惺在渡口小亭设宴为他饯行,然而,赵鼎并没打算领他的情,打个拱手就要登船。秦桧忙说:“我已请示皇上为君饯行,何不稍作停留呢?”赵鼎冷冷地答道:“主张不同,何留之有?”随即上船,扬帆而去,留下秦桧在岸边半天没回过神来。从此,二人矛盾更深了,秦桧将其视为“眼中钉”,甚至萌生了杀赵之心。

赵鼎后来一系列的遭遇,证明了这一点。

从绍兴八年开始,赵鼎先后贬谪绍兴、泉州、潮州等地,辗转多处,颠沛流离,人越贬越远,最后竟贬至茫茫海外的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倍尝人间辛酸和痛苦。他在潮州五年,闭门谢客,清心寡欲,绝口不提政治。在吉阳军三年,依然噤口卷舌,深居简出。但他爱国报国之心始终没变,他在贬至吉阳军的谢辞中写道:“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体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男儿本色。秦桧观后,恨恨地说:“此老倔强犹昔!”

当时,因担心亲朋戚友受到牵连,赵鼎几乎断绝了一切联系。门人故吏更是害怕惹火烧身,皆不敢通问,只有广西经略使张宗元出于敬仰与同情,不时派人渡海,馈赠米食以接济,秦桧听说后,立马将张宗元调离广西。

赵鼎明显感到山雨欲来,秦桧开始要对他下毒手了。于是,他萌生了自杀的打算,他请人转告儿子赵汾说:“秦桧必欲杀我。我死了,你们则无后患,我若迟死,必将祸及全家。”

死前,赵鼎自书铭旌(竖在灵柩前的旗幡)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即将弃世,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江山社稷。

绍兴十七年(1147),赵鼎在吉阳军贬所绝食而死,享年六十三岁。

赵鼎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更是为南宋偏安小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故《宋史》评价他说:“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李存勖是怎么统一北方的?李存勖有哪些诗词作品?

李存勖是怎么统一北方的?李存勖有哪些诗词作品?

唐朝,李存勖

历史上真实的朱友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朱友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朱友贞,五代十国

李隆基赐死杨贵妃之后的生活过的怎么样?

李隆基赐死杨贵妃之后的生活过的怎么样?

李隆基,唐朝

他不仅仅打败马超还是刘备的大敌 最后被诸葛亮布阵杀死

他不仅仅打败马超还是刘备的大敌 最后被诸葛亮布阵杀死

三国,张郃

明朝官员的升迁情况是什么样的 哪些人有机会成为阁老呢

明朝官员的升迁情况是什么样的 哪些人有机会成为阁老呢

明朝,朱元璋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五代十国

晚唐名将李朔,靠实力震慑住藩镇势力

晚唐名将李朔,靠实力震慑住藩镇势力

李朔,唐朝

朱元璋杀人直接下令就好 为何要容忍此人长达七年之久呢

朱元璋杀人直接下令就好 为何要容忍此人长达七年之久呢

朱元璋,明朝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五代十国

慈禧一路西逃 为什么一行人竟然毫发无伤的到达了西安

慈禧一路西逃 为什么一行人竟然毫发无伤的到达了西安

清朝,八国联军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为什么说赵鼎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他经历了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