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黄锡仗着皇帝为所欲为 他为何会怕一个叫陈音的书生呢

还不知道:明朝黄锡有没有害怕的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史书记载,明朝司礼太监黄锡仗着皇帝的宠信为所欲为。朝廷有次审案,案犯是他的亲戚,他要求参与审查。刑部尚书知道内情后,审讯时都得按照他的暗示进行。

黄锡在南京任职时,竟然侵占芦场,坐收其利。百姓的地被水漂没了,按说不应缴税,可他为了讨好朝廷,仍派出公差,用大棍刑法逼迫百姓缴税,以至于百姓呼天喊地、流离失所。当地官员知道后,没人敢出面弹劾。

但也不是所有官员都如此脓包,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陈音。陈音是翰林院的官员,地地道道的笔杆子。他觉得,要让黄锡有所收敛必须借助皇帝的力量,于是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章,劝皇帝将一些儒臣召入深宫,当然也包括自己,以便询问学问。其实他是想借这个机会单独面见皇帝,将黄锡所作所为一一奏明。黄锡自然知道,因此私下竭力阻止,陈音只有徒唤奈何。

当时很多得罪黄锡的官员不是被解职就是被关入大狱,陈音再也忍不住了,一道奏章送上去,希望皇帝能赦免并重用这些人。皇帝为此特意询问黄锡,黄锡忙告诉皇帝,陈音列举的这些人都是他的朋友或亲戚,他这样做有朋党嫌疑。皇帝最担心的就是大臣结党,听了黄锡的话,不但没有按照陈音的要求做,还将陈音叫去狠狠地批评了一通。黄锡知道后暗暗直乐。

谁知,不久后发生的事更让黄锡气得目瞪口呆。

黄锡的母亲死了,皇帝下诏官员都得去祭奠。有的官员听了急忙赶去,个别官员更觉得这是巴结黄锡的好时候,不但自己去,还组织别人去,比如翰林院的徐琼。他平日就和黄锡走得很近,又想借此向黄锡示好,便要组织整个翰林院的人都去。

待他约陈音一起去时,陈音瞪着他,狠狠道:“我们都是皇帝的侍讲官员,现在巴巴地跑去巴结一个宦官,成什么话!”一句话说得徐琼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了。

事后,黄锡听到徐琼的报告,狠狠地咬牙,却又无可奈何。

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锦衣卫突然拿着刀枪,冲进兵部郎中杨士伟的家里,将杨士伟及其妻儿从被窝里抓起来,用绳子绑了吊着拷打。过去锦衣卫这样做,从无人敢出面阻拦,因为他们是皇帝掌握的特务。这次也是一样,杨士伟和家人的惨叫声在静夜里传出,十分瘆人,可没人敢露面,甚至巡夜的士兵和打更的人都绕着走。

锦衣卫正在拷打杨士伟时,那边墙头上露出一个人的脑袋,大声吼道:“你们随意捆绑、吊打朝廷大臣,不怕国家的法律吗!”锦衣卫大声恐吓道:“你是什么人,胆敢阻挡我们,难道不怕西厂的人吗?”在他们想来,对方听到西厂的名字,一定会逃之夭夭的。谁知对方不但不怕,还说自己就是翰林院的陈音。

原来陈音就住在杨士伟的隔壁,夜里听到惨叫声,无法入门,就爬上墙头阻止。锦衣卫听到陈音的名字,相互望望,放下鞭子,乖乖地放了杨士伟一家,然后悄悄撤了。

原来他们也听说过陈音的名字,也害怕这个书生的硬骨头,这在大明锦衣卫的历史上算是唯一一次吧。锦衣卫横行无忌,可他们也有克星,这克星不是刀剑盾牌,而是一个文人毫无畏惧的勇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刘邦结交的这些人都是治国大才?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刘邦结交的这些人都是治国大才?

汉朝,刘邦

和刘备关系最密切不谋臣,不是诸葛亮而是他!

和刘备关系最密切不谋臣,不是诸葛亮而是他!

三国,法正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话”还是“阴谋论”?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话”还是“阴谋论”?

三国,刘备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怎么排名的?秦琼为何排名垫底?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怎么排名的?秦琼为何排名垫底?

唐朝,秦琼

容妃作为康熙最宠的妃子 最后为何会被安排去刷马桶呢

容妃作为康熙最宠的妃子 最后为何会被安排去刷马桶呢

康熙,容妃

明朝太监黄锡仗着皇帝为所欲为 他为何会怕一个叫陈音的书生呢

明朝太监黄锡仗着皇帝为所欲为 他为何会怕一个叫陈音的书生呢

明朝,黄锡

为什么刘备重用魏延却不重用赵云?是刘备埋没了赵云吗?

为什么刘备重用魏延却不重用赵云?是刘备埋没了赵云吗?

三国,赵云,魏延

典韦:三国第一单挑王,曾多次营救曹操

典韦:三国第一单挑王,曾多次营救曹操

典韦,三国

同样都是朱元璋手下的两大谋士 为何他会独宠李善长呢

同样都是朱元璋手下的两大谋士 为何他会独宠李善长呢

明朝,朱元璋

被张仪耍的团团转的楚怀王,为什么会差点让秦国消失?

被张仪耍的团团转的楚怀王,为什么会差点让秦国消失?

楚怀王,春秋战国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明朝太监黄锡仗着皇帝为所欲为 他为何会怕一个叫陈音的书生呢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