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真的狡诈多疑吗?“真假曹操”面纱揭露!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狡诈多疑吗?“真假曹操”面纱揭露!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天下局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然罗老爷子在小说里是把正史人物脸谱化得厉害,给我们带来的人物形象很能更改,但他在总结天下形势的时候,眼光独到得像只老鹰那样精准。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让我们误会最深的历史人物,曹操,曹孟德仁兄,一个复杂到极点的枭雄。

首先来看一下曹操的出身,号称西汉名相曹参的后人,不过细看一下曹操的血统可能不是那么纯,他的父亲曹嵩谜点重重。曹嵩是东汉宦官曹腾的养子,这意味着曹嵩可能本来不姓曹,《三国志》对曹嵩的记载模糊异常,后人修改注解的版本里,又指出曹嵩本姓夏侯,是曹魏政权名将夏侯惇的叔父。

可是这样一来,曹操和夏侯惇的关系不就成堂兄弟了,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为东汉军阀袁绍起草檄文时,在作品中又说曹操父亲曹嵩是宦官阉人曹腾收养的乞丐。这样看来,曹操的出身众说纷纭,他的确是宦官曹腾的养孙,但和曹腾是否有血缘关系,我们不得而知。

陈琳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和曹操算是同一时代的人,按说他的话可信度最高,可陈同学的作品角度是抬袁贬曹,大骂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因此他说曹操是乞丐后人,使得后人难以相信这个狗血版本。然后我们再看一下曹操的发家史,军阀割据混战的乱世,要想做的一方枭雄,军事力量是根本基础。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地方官员举荐,后者是皇帝亲自挑选,作为权宦子弟的曹操,不出意料地被推举为孝廉,紧接着进入东汉都城洛阳为官。曹操早年为官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对待违法乱纪的皇室贵族和地方豪强毫不手软,更何况这是世家大族云集的洛阳,从而耿直的曹大人得罪的豪门贵族不胜其数。

公元178年,曹操被免去洛阳的官职,无事可做的他选择韬光养晦,过起了一段东晋著名隐士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公元184年,张角率领着太平道信徒发动黄巾军起义,战乱时刻正是用人之际,备受排挤的曹操再一次重回朝廷,担任骑都尉这样一个位低权重的官职,开始了讨伐黄巾军的历程。由于曹操在这场战乱中屡获奇功,很快就被朝廷升为济南相,可曹操依旧在东汉宦官当道、权贵满门的官场上待不下去,迫于无奈他又借口生病,摘掉乌纱帽,弃官为民了。

公元189年,并州军阀董卓入京控制朝政,自称太师,看不下去的曹操加入袁绍组织领导的讨董军,讨伐军队的压力,迫使董卓从洛阳移到长安。可是联军上下心不齐,实质上是一支各方势力临时拼凑的军队,讨董军在利益不一的情况下就此解散。

公元192年,山东地区的黄巾军发展迅猛,攻取了兖州的多个郡县,当地的济北相鲍信久闻曹操大名,当即前去拜访曹操,恳请他出山帮助消灭黄巾军。出任兖州牧的曹操,以出色的军事谋略能力击败黄巾军,从而俘获三十万降兵,曹操将他们收编伪军,号称青州兵,这是曹操的主力军事力量。曹操是通过镇压黄巾军起家的,看透东汉朝廷黑暗的他,也慢慢滋生出了逐鹿中原的野心。

公元196年,颇具政治眼光的曹操,亲自迎接无人问津的汉献帝,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榨取了汉献帝的政治价值,这笔政治投资也让曹操军队的旗号不再是名不正言不顺。

公元200年,野心勃勃的曹操同最大的竞争对手袁绍在官渡开展了一场生死较量的决战,袁绍的势力盘根错节,子孙各踞一州之地,同时兵力数量多达数十万。曹操的兵力不过几万人,占据的地盘也是饱经战乱,破败不堪,可也正是曹操的弱势,让袁绍变得盲目自大起来。官渡之战的结局是出乎意料的,弱势的曹操听取谋士许攸的建议,一把火烧掉袁军的粮草,趁军心大乱顺势出击,官渡之战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手下搜集到袁绍的书信,发现了许多部下向袁绍送去的投降信。按照我们对曹操的固有形象,他肯定会毛发直立,将所有牵连进去的将士斩杀殆尽,可实际上正史中的曹操没有这么心狠手辣。他派人烧掉了所有投降信,对部下语气和缓地说:“袁绍之强,连我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你们呢?”也许有人会说曹操是在拉拢人心,准备秋后算账,随便找理由杀害那些将士。可如果把曹操换成刘备,会不会我们就觉得刘皇叔仁爱大义,推己及人,不愧是匡扶汉室的第一人。

其实这种双标说法,恰恰是我们受三国人物脸谱化影响的后果,白脸的曹操,总是充斥着狡诈和多疑。

那么曹操到底算不算是个英雄呢?答案是肯定的,曹操的野心不是一方诸侯,而是坐拥天下,可曹操遇到了收买人心、手段无赖的刘备和外表软怂、内心刚强的孙权,赤壁一战后曹操落得个赢得仓皇难顾的下场。

当然曹操也不是没有缺点,他的疑心重是公认的,比当早年从董卓那里跑出来时,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盟友陈宫。两人一拍即合,决心做一番大事业,陈宫连官也不做了,跟着曹操一路逃一路躲。走投无路的两人来到了吕伯奢的家里,吕伯奢一家是个热心肠,盛情款待了风尘仆仆的曹操和陈宫。可生性多疑的曹操,认为吕伯奢是想先稳住他们,然后伺机报官领赏,再看到吕伯奢在偷偷磨刀,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怒不可遏的曹操一怒之下杀了吕伯奢全家,可等人杀完后,陈宫发现吕伯奢是磨刀霍霍向猪羊,并非是想谋害自己。懊悔不已的陈宫垂头叹气,曹操却冷不丁地说了一句寒心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要说曹操是在安慰自己也能理解,可这句话实在太不受听了,人家冒着杀头的风险好心收留你们,你可倒好,因为误会灭了人家满门。事情发生后,不捶胸顿足痛哭一场也就罢了,哪怕干嚎几声也行啊,可你倒来了一句这样的话,搞得人家收留你是人家的错喽。正是曹操的这样一句话,陈宫心凉了半截,多疑配上冷血,让陈宫就此发誓远离曹操,终生不与曹操共事。如果说早期的曹操阅历不够,缺乏对人的信任,生长在视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多长一个心眼也是对的,那么统一北方后的曹操依旧不会说句好听的话。

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号称百万雄师,直奔东吴的孙权而去。灭袁绍、诛吕布、败刘备,让曹操走上了袁绍的老路子,自以为战无不胜,随后不顾大臣的劝阻,一意孤行的他,下令挥师南下。谁知道孙权和刘备组成的联军一把大火把志得意满的曹操烧了个一干二净,要不是关羽念在旧主情分上放了他一马,恐怕曹操的一世英名就此一败涂地。脱离战场的曹操越想越伤心,越想越丢人,他忍不住号啕大哭:“若奉孝在,孤何至于此!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曹操口里的奉孝是东汉末年著名谋士郭嘉,帮助曹操统一北方大业,死于赤壁之战的前一年。

民间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传言,喻意一目了然,纵使三分天下的诸葛亮才能也比不上一统北方的郭嘉。可望着曹操哭肿的双眼,曹军将士面面相觑,当初苦口婆心地阻止你来,说东吴和蜀刘盘踞时间太长,南伐应从长计议。可事到如今,你倒把锅甩到我们头上,还痛哭郭嘉要是在就不让你走这步棋,真的是骂人骂到祖坟上,伤人伤到骨子里。曹操的不会说话也证明了当初他烧掉部下投降信并非蓄意收买人心,而是真的表示理解,可也正是曹操一系列扎心行为,让民间对他的评价持续走低。

明朝初年,罗贯中采集了民间流传的版本,《三国演义》应运而生,一个狡诈多疑、忘恩负义的曹孟德,曹丞相就这么诞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李存勖是怎么统一北方的?李存勖有哪些诗词作品?

李存勖是怎么统一北方的?李存勖有哪些诗词作品?

唐朝,李存勖

历史上真实的朱友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朱友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朱友贞,五代十国

李隆基赐死杨贵妃之后的生活过的怎么样?

李隆基赐死杨贵妃之后的生活过的怎么样?

李隆基,唐朝

他不仅仅打败马超还是刘备的大敌 最后被诸葛亮布阵杀死

他不仅仅打败马超还是刘备的大敌 最后被诸葛亮布阵杀死

三国,张郃

明朝官员的升迁情况是什么样的 哪些人有机会成为阁老呢

明朝官员的升迁情况是什么样的 哪些人有机会成为阁老呢

明朝,朱元璋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五代十国

晚唐名将李朔,靠实力震慑住藩镇势力

晚唐名将李朔,靠实力震慑住藩镇势力

李朔,唐朝

朱元璋杀人直接下令就好 为何要容忍此人长达七年之久呢

朱元璋杀人直接下令就好 为何要容忍此人长达七年之久呢

朱元璋,明朝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是怎么死的?朱友贞为什么要杀他?

朱友孜,五代十国

慈禧一路西逃 为什么一行人竟然毫发无伤的到达了西安

慈禧一路西逃 为什么一行人竟然毫发无伤的到达了西安

清朝,八国联军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历史上的曹操真的狡诈多疑吗?“真假曹操”面纱揭露!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