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择皇位继承人看:汉武帝比唐太宗高明的多

选择皇位继承人是除了末代帝王外,每个皇帝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和身后政局布置来看,汉武帝明显要比秦始皇和唐太宗高一个层次。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里,列出了中国历代最有成就的五个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然而宋太祖死因不明,其死后的皇位继承至今还是历史疑案。成吉思汗死后,大汉之位3年都没有确定下来,因此这两位帝王在皇位继承上毫无作为,首先予以排除。

剩下的3个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可谓是皇帝中的战斗机,帝王中的VIP,个个都是雄才大略,建立了万世敬仰的功业。今天我们就来谈论一下3位皇帝在皇位继承这件事上的得失。当然要明确的是,关于他们其它的事情我们不谈论,也不是对三位皇帝的功绩进行排名。

秦始皇未明确皇位继承人,客观上加快了秦朝的灭亡

首先来说秦始皇,秦始皇晚年一心追求长生不老,没有对自己身后的皇位继承做出合理安排。在外出巡时,身患重病,这才想起安排身后事。

跟随在秦始皇身边的,是秦始皇十分宠爱的十八子胡亥,远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军中的是长子扶苏。这两个儿子是秦始皇最看重的,无疑秦始皇会在扶苏和胡亥之间,选出一位继承人。

多人以为秦始皇临死前留下遗诏,让扶苏继承皇位。其实这是误解。秦始皇临死前下发的诏书,只是说“让扶苏会咸阳主持葬礼”(与丧会咸阳而葬),并没有明确说让扶苏继位。

不过既然让扶苏主持葬礼,秦始皇内心的意思应该就是让扶苏继位。但秦始皇的这一模糊安排就留下了隐患,让奸诈的赵高有了纂改诏书的机会,把花花公子胡亥推上了皇位。胡亥当上皇帝后,只知道享乐,完全无心也没有能力治理国家,结果仅仅过了3年,曾经强大无比的秦王朝就被推翻了。

如果秦始皇要立扶苏,为何不在诏书里,明确说明由扶苏继位,并把诏书向身边的大臣公布呢?如果是这样,赵高还有机会篡改诏书吗?这无疑是秦始皇的失误之处。

后来的皇帝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一般都会在临死前,将大臣召来,当众宣布皇位继承人,以免造成众人争夺皇位的情况。

李世民留下长孙无忌,就等于布下了一场权力大战

再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李世民也是接连犯错。最早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李承乾胡作非为,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可以说,如果李承乾继位,他不会比胡亥好到那里。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或明或暗,始终受到长孙无忌的影响。长孙无忌一心要把自己的亲外甥送上皇位。作为一名希望永保权力的大臣,长孙无忌的想法本没什么错。但是作为皇帝,李世民应该看出唐王朝面临的政治危机。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和李治作为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此外还有李恪,李恪非长孙皇后亲生,而是隋炀帝的外孙,这使他皇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但李恪无疑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有才能的一位。如果按照选贤而立的原则,无疑太子非李恪莫属。

但长孙无忌竭力阻止李世民立李恪为太子,而是想方设法使李泰或李治成为太子。唐王朝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立谁为太子,而是长孙无忌权势太大。

因此,无论是李泰,还是李恪当了皇帝,以这两位皇子的才能,一旦当了皇帝,和长孙无忌之间,必然有一场权力之战。以历史的规律来看,长孙无忌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些,失败就意味着死亡。

如果是李治继承皇位,无疑对长孙无忌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李治性情柔弱,长孙无忌可以继续大权独揽,即便李治有所不满,也不大可能置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于死地。

不过即便李治不与长孙无忌进行血腥的权力大战,但长孙家族和李治的继任者之间,也必将有一场血战,这是逃不掉的。选李治当皇帝,不过时暂时将这场血战往后推迟,而不是完全化解。

但长孙无忌运气不好,遇到了武则天,将本该是长孙无忌或其子孙与李治继任者之间的权力之战,提前演变成了长孙无忌与武则天之间的血战。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武则天,长孙家族和李治的继任者之间,也必将有一场权力大战,长孙家族也必将走向覆灭。

武则天是个十分精明的政治家,在武则天面前,长孙无忌落得被逼自杀的下场,一点也不奇怪,这原本就应该是他的结局。

长孙皇后临死前,已经看出长孙家族权势太盛,即将大祸临头,因而请求李世民不要再任命长孙家族的人,让他们担任显赫的官职。然而长孙无忌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就连李世民只是忧虑武将李绩会威胁李治的皇位,却对长孙无忌的权势视而不见。

从唐朝当时的情形来看,立李恪为太子,适当削弱长孙家族的权力,无疑是保持唐王朝持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可惜李世民晚年被长孙无忌左右,亲手将唐朝推向了不稳定的政治格局中。

汉武帝十分清楚汉朝当时的处境,如果下一任皇帝,继续按照汉武帝那样的执政方针来治国,那汉朝也必将和秦朝一样,很快走向灭亡。

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史称“轮台诏”。诏书里对加收赋税、对外连年征战等政策进行了反省,并勇敢向天下万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对于一个封建专制帝王来说,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汉武帝意识到,要想使汉王朝恢复因连年征战失去的元气,就必须改变治国理念,重新实行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国策,这就需要一位守成仁慈的皇帝。

在太子死后,汉武帝还有四个儿子。刘旦聪明多谋,本来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但其主动提出要到皇宫,守卫在皇帝身边,这实际上就是伸手向汉武帝索要太子之位,汉武帝大怒,立即将刘旦关进监狱,刘旦由此永远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但老猫认为,即便刘旦不主动提出索要太子之位,汉武帝立刘旦为太子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就是刘旦太能干了,如果他当了皇帝,肯定要生出去多事来,不会老老实实的实行汉武帝所希望的休养生息的国策。

另外两个儿子,刘胥有勇无谋,举止粗鲁莽撞,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刘髆体弱多病,无法处理繁重的朝政。那就只剩下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刘弗陵当时只有8岁,但十分聪明,非常得汉武帝的喜爱。汉武帝决心立刘弗陵为太子。

汉武帝为了防止出现吕后干政的局面,就在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杀了他的亲生母亲赵婕妤,即历史上传奇的钩弋夫人,虽然这手段毒辣,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汉武帝还为刘弗陵选了一位合适的辅政大臣霍光。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也是在霍去病的帮助下,进入朝廷为官,但两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霍去病张扬外向,霍光却十分谨慎小心。霍光在朝廷当差二十多年,竟然没犯过一次错误,因此深得汉武帝的信任。

霍光是个守成有余,开创不足的人物,而且霍光也没有篡位当皇帝的野心,从当时汉朝的情况看,让霍光这样的人来辅政,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历史后来也证明了汉武帝的眼光,刘弗陵继位,史称汉昭帝。霍光尽心竭力辅佐刘弗陵,汉朝的经济、军事、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汉王朝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汉昭帝没有留下儿子就去世了,霍光先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但只过了27天,霍光就发现刘贺是个纨绔子弟,荒淫无度,于是霍光废掉刘贺,改立刘询为皇帝,史称汉宣帝。

霍光不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物,也不是超一流的政治家,但汉武帝死后,霍光鞠躬尽瘁,辅佐了汉朝两代皇帝,保证了汉朝的政局没有出现大的动荡,这都是霍光的功劳,霍光本人能得以善终,也与其始终没有篡位夺权之心是分不开的。

至于霍光死后,其家人被汉宣帝灭族,从根本原因上说,霍光本人的责任不大。汉宣帝削去霍家的兵权,本来局无可厚非,可惜霍光的儿子,不甘心失去权力,竟然胆大包天,举兵造反,其被灭门也就在所难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大将军韩信为何被灭三族

大将军韩信为何被灭三族

韩信

历史中真正的纪晓岚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历史中真正的纪晓岚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纪晓岚,和珅

解读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岳飞都有哪些诗词?

解读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岳飞都有哪些诗词?

秦桧,岳飞

细数曹操的十大功绩与十大恶行

细数曹操的十大功绩与十大恶行

曹操的功绩,曹操的恶行

慈安太后是怎么死的?在后宫比慈禧还要厉害的女人

慈安太后是怎么死的?在后宫比慈禧还要厉害的女人

慈安太后,

揭秘项伯最后结局如何 他为何会杀人

揭秘项伯最后结局如何 他为何会杀人

项伯

司马昭的人生低谷与东关之战

司马昭的人生低谷与东关之战

司马昭

曹操为何用薄酒待刘备,重金收关羽

曹操为何用薄酒待刘备,重金收关羽

曹操薄酒待刘备,重金收关羽

和珅为什么被抄家 和珅被抄的罪名是什么

和珅为什么被抄家 和珅被抄的罪名是什么

和珅

分析关羽投降曹操的真实原因

分析关羽投降曹操的真实原因

关羽投降曹操的真实原因,关羽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从选择皇位继承人看:汉武帝比唐太宗高明的多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