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

岳飞所犯何“罪”?

千古之下,人们在嗟叹之余,发现诸如干涉立储,犯上抗命,反对议和,坐拥重兵这些理由似乎没有一条能单独证明“岳飞必须死”这一结论。在冤案存在多处疑点,历史细节已经不可能还原的情况下,多重因素合力成了人们能够接受的唯一解释。

对岳飞的死,史书多有记载,且正史野史几乎一致地认为是秦桧害死岳飞。

史书记载,岳飞蒙冤时,当时另一著名将领韩世忠闯进相府见秦桧:“岳飞到底有什么罪,你要害他?”秦桧回答:“其事莫须有。”此时秦桧大权在握,有恃无恐,一句话就把韩世忠给打发了。这也成了奸相秦桧迫害岳飞的直接证据。

史料称,秦桧给岳飞罗织了三条罪名,第一条罪名,说岳飞在军中抱怨,国家没救了,皇上不修德。这叫“指斥乘舆”批评皇帝。第二条罪名,岳飞在撤军时问张宪“这天下事应该怎么办啊?”张宪回答:“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第三条罪名,岳飞跟张宪说:“我跟太祖爷一样,都是32岁当节度使。”这三句话,分开看是没什么问题的。但连起来听,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历史学讲究“剪刀+糨糊”,秦桧对此自是熟稔,把这三句话粘合在一起就是——岳飞想取而代之。这样岳飞想不死都难了。

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呢?一说,岳飞是抗金的主战派,秦桧是主和派。政见不同,官场倾轧,打击异己,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巩固权势地位,当然得迫害主要政敌的主战派岳飞。二说,秦桧是汉奸,是金兵在南宋的卧底。这有史为证,秦桧,宋徽宗政和年间中进士,曾任御史中丞,并主张与金国作战。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随徽、钦二宗等被俘至北方,转而鼓吹合议,成为金太宗弟挞懒的亲信。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秦桧被挞懒遣归以为内应。正因此两点,秦桧是陷害忠良岳飞的元凶被坐实,也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栖霞岭东南麓埋葬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忠骨。墓旁有四尊跪像,为首的便是一代奸相秦桧。忠奸真伪的鲜明对照,传达的是忠臣流芳百世、奸臣遗臭万年的历史理念。

害死岳飞的主谋是谁?

近代以来,随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思潮渐起,为秦桧翻案的文章也日益增多。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在其1923年所著的《白话本国史》“论秦桧和岳飞”就直接为秦桧鸣不平。书中写道,“和议在当时,本是件必不能免的事。然而主持和议的秦桧,却因此而大负恶名,真冤枉极了。当议割三镇的时候,集百官议延和殿,主张割让的七十人,反对的三十六人;秦桧也在三十六人之内。”可见秦桧开始是不主张议和的。后又论述了撤军缘由,“诸将自夸雄豪,刘光世、张俊、吴玠兄弟、韩世忠、岳飞,各以成军,雄视海内……廪稍惟其所赋,功勋惟其所奏;将版之禄,多于兵卒之数;朝廷以转运使馈饷,随意诛剥,无复顾惜,志意盛满,仇疾互生。……其后秦桧虑不及远,急于求和,以屈辱为安者,盖忧诸将之兵未易收,浸成疽赘,则非特北方不可取,而南方亦未易定也。”作为宰相的秦桧,眼见各路军马渐成军阀之势对朝廷产生威胁,自然会对皇上进言“撤军议和,削兵权”以保皇权,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可见,说秦桧是迫害岳飞的主谋确实有些冤,况且,作为宰相的秦桧要杀封疆大吏的岳飞,没有高宗的首肯,是万万不可能的。

其实,在明代就有人为秦桧鸣冤,明代诗人文征明的词作《满江红·拂拭残碑》写道:“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词中直接点明,秦桧只不过是“奉帝旨”而已。因为古代史家都有“为圣君诲”的传统,所以后来正史少有为秦桧鸣屈的。有趣的是,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对岳飞冤案也有过点评:“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内’,不能不投降金人。是赵构自己承认'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但能赞朕而已。’”这样,历史真相基本清楚了:迫害岳飞的主谋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只不过是从犯和帮凶。为什么高宗一意孤行,非要同金国议和不可呢?原因在吕思勉的书中和文征明的词中都做了说明。吕思勉在书中提到,抗金的各路兵马包括岳飞都已成军,雄视海内。熟悉宋史的人应知道,这在“重文轻武、偃武修文”的宋朝是不可想象的。尤其对缺乏军事才干、少威寡信的宋高宗来说,在内心深处,对军人可能的尾大不掉、拥兵自重充满疑虑和恐惧。所以,在岳飞打了胜仗后见好就收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征明的词指出了另一层原因,赵构作为宋徽宗的第九子,即位于靖康之难的非常之秋。父兄二人虽然被掳到北方,但如果自己积极主战,他们仍存在回銮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成为现实,他这个非常之秋即大位者便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为自利自保计,议和当然是不二的选择。而金国设置的议和的前提是:除掉岳飞。有史料记载,在双方暗中和谈时,兀术曾给秦桧写信:“你天天求和,但是岳飞却意图北伐,你方诚意何在。”在一心求和的宋高宗面前,岳飞当然没有求生的可能了。

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岳飞死于宋高宗赵构之手,这无疑问。但这仅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呢?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王朝皇权的无上威严和“君为臣纲,一言九鼎”的集权体制,让人产生“羡慕嫉妒恨”的感受。为争皇权自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为保皇权当政者也是不择手段。通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在“胜王败寇,赢者通吃”的运行机制下,从春秋战国到晚清的2000多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血雨腥风的皇权争夺与皇权保卫史。每朝每代每位皇上唯一的核心工作就是保卫皇权,不让皇权旁落不让江山改姓。“功高震主、坐拥重兵”是每位臣子之大忌,往往引来杀身之祸,这在哪个朝代都不例外。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当政者更是从不手软,“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走一个”。

宋高宗并不是一个愚蠢无能的皇帝,不然不可能在北宋全面崩溃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建立并巩固了南宋王朝。高宗很清楚“自毁长城”的后果。面对金国被岳飞打趴下,提出议和的建议,他选择了见好就收接受金国的条件与金国罢战议和。

这大概因为他想通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岳家军真能消灭金军吗?”岳家军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金兵的损失也没有到伤筋动骨动摇国力的地步。南宋初创,战争中百业凋敝,国力不强,拿什么去消灭金兵呢?显然没有把握。

第二个问题,与淮西兵变类似的事件会再次发生吗?发生了怎么应对?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三月,刘世光退休后,他所带领的淮西军各部互不隶属,矛盾日显,朝廷无法驾驭,最终其旧部叛变,掳走大量官员、百姓投降伪齐。这就是淮西兵变。当前的局面并没有多大改观,朝廷对各路军马的驾驭能力依然很弱,无法应对淮西兵变的类似事件更无法承受又一次淮西兵变的后果。

第三个问题,岳飞是个忠臣,但他的部下呢?会不会也来次“黄袍加身”?岳飞的“岳家军”有十万之众,兵力最强财力最厚,名义上是王师,实际上是私家军,各级军官对岳飞的忠诚度比对朝廷还要高,潜在隐患很大。何况当时岳飞“干涉立储,犯上抗命,反对议和,坐拥重兵”条条属实,条条都对皇权存在莫大的潜在威胁。通过全盘权衡,相比于屈辱的和约,保卫皇权当然更重要。想通这些,高宗自会作出“正确”的决定,趁着宋军占了一点优势,赶紧和谈。对于岳飞来说,当然就是悲剧了,而且,他在战场上取得的胜绩越大,距离自身的悲剧性结局就越近。客观地说,放在哪朝哪代哪个皇帝都会这样决断。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的个性,不管岳飞怎么想怎么忠义,但他的存在已经对皇权产生了威胁,在皇权至上不容任何侵犯的体制下,他的悲剧是必然的,或者说他终究摆脱不了体制的魔咒。前面的赵朔后来的袁崇焕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太平公主怎么死的 历史上太平公主真正的死因

太平公主怎么死的 历史上太平公主真正的死因

太平公主,唐朝,唐朝公主

秦始皇生母 揭秘秦始皇嬴政生母赵姬的介绍

秦始皇生母 揭秘秦始皇嬴政生母赵姬的介绍

秦始皇生母,嬴政

历史上的李陵 揭秘史上真实的飞将军之孙李陵

历史上的李陵 揭秘史上真实的飞将军之孙李陵

历史上的李陵,李陵

乾隆身世之谜 历史上乾隆真正的身世大揭密

乾隆身世之谜 历史上乾隆真正的身世大揭密

乾隆,身世,揭秘

光绪的生母 光绪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介绍

光绪的生母 光绪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介绍

光绪的生母,光绪

北宋名相寇准的简介 寇准是怎么计废太子的?

北宋名相寇准的简介 寇准是怎么计废太子的?

北宋,寇准

杨广的妃子 探秘隋炀帝杨广的皇后妃子资料介绍

杨广的妃子 探秘隋炀帝杨广的皇后妃子资料介绍

杨广的妃子,杨广

白素贞的身世之谜 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真相揭秘

白素贞的身世之谜 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真相揭秘

白素贞,身世

胤祥生母 揭秘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的生母是谁?

胤祥生母 揭秘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的生母是谁?

胤祥生母,康熙

乾隆的妃子 揭秘清朝乾隆皇帝的妃子列表简介

乾隆的妃子 揭秘清朝乾隆皇帝的妃子列表简介

乾隆的妃子,乾隆,妃子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