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丽华简介 汉光武帝刘秀之妻阴丽华皇后生平

导读:阴丽华(公元4—64年),南阳新野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刘秀的结发妻子,为春秋时代著名的齐相管仲之后。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史载,刘秀还是一个没落皇族之时,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称帝之后,阴丽华成为了他的宠妃,备受光武帝的宠爱。建武十七年,即刘秀扫灭群雄、统一天下之后的第5年,阴氏被册封为皇后。永平七年,阴丽华薨,在位二十四年,与刘秀合葬于原陵。史载:阴后在位之时,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轶事典故

在历史上,光武帝刘秀同他的皇后阴丽华,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此言出自《后汉书光烈阴皇后本纪》: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执金吾,汉代官职名称,位同九卿,京师南北军中北军的统帅,大体相当于近代的首都军区司令员一职。

刘秀之所以感慨“仕宦当作执金吾”,既非看重执金吾官职的大小,更不是贪图其手中的兵权,而是被执金吾带兵出行时的壮观场面所震撼。即《后汉书皇后纪》中所说的“见执金吾车骑甚盛”。

执金吾带兵出行时,“车骑甚盛”到何等程度?以至于让日后的一代英主刘秀如此的感慨!

《后汉书执金吾》注引《汉宫仪》记载: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世祖(刘秀)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

“群僚”,即文武百官之意。

“群僚之中,斯最壮矣”,就是说“百官之中,他最壮丽”,即执金吾出行时的盛大场面为“百官之首”。

在京师长安太学中读书的刘秀,见到了如此的盛大场面,加之此前一直对出身于名门的新野阴氏家族的小姐阴丽华的美貌很是仰慕,所以感慨的说:做官就要做执金吾这样的官,娶妻子就要娶阴家小姐那样美貌的妻子。

刘秀的这番感叹,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

《旧五代史元贞皇后列传》注引《北梦琐言》记载:“梁祖魏国夫人张氏,砀山富室女,父蕤,曾为宋州刺史。温时闻张有姿色,私心倾慕,有丽华之叹”。

“张”,即是有“五代第一贤后”之称的后梁元贞皇后张惠。作为大唐王朝终结者的一代枭雄朱温,在其还未发迹时有一次见宋州刺史的女儿张惠貌美,就发出了“丽华之叹”,后两人果结为连理,张惠助朱温灭唐建梁,成就了一番大业,也成为了五代十国的一段佳话。据清朝初年钮琇所著《觚剩》一书记载:延陵将军美丰姿,善骑射……,颇以风流自赏;一遇佳丽,辄为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读《汉纪》,至“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慨然叹曰:“我亦遂此愿,足矣!”。

“延陵将军”指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大枭雄吴三桂。吴三桂家族是延陵吴氏后裔,当时人们喜欢称呼他为“延陵将军”。吴三桂在其青年时代颇为风流俊雅,对“佳丽”颇为留意,但是一直未有如意者。读史书时,看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时,不禁感慨:“余亦遂此愿,足矣!”。

人物生平

出身显赫,生逢乱世

阴丽华出生在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据《后汉书阴识传》载:“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孙修,自齐适楚,为阴大夫,因而氏焉。秦、汉之际,始家新野”。就是说,阴氏家族是名震古今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后。到了第七代子孙管修的时候,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了新野。

不但出身显赫,阴氏家族还是当时富甲一方的豪门大户,《后汉书阴识传》载:“(阴家)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邦君”就是分封的诸侯王。就是说,阴家占有巨量的土地,车马和奴仆可以同分封的诸侯王相比。

虽然有着显赫的出身,但是阴丽华却并未能像其祖先那样能够安享太平盛世,这位阴家大小姐所生长的时代,是一个被班固称之为“天地革命”的大变革、大动荡时代(见《后汉书班固传》之《两都赋》)。

西汉自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到了西汉王朝的末期,社会矛盾已经空前激化,到处呈现出一幅末日的景象。王莽代汉之后,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实施了著名的“王莽改制”。日后的历史实事证明,光武帝刘秀挟统一天下之威,尚且在“度田”之时造成了天下纷扰的局面,更何况是从西汉手中接过这副烂摊子的王莽政权。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土地”问题是最为敏感的核心问题。“王莽改制”最终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

新莽末年,枯旱连年,蝗虫蔽天,兵戈四起。绿林军起荆州、赤眉军起青、徐,铜马军则活跃于黄河以北。东汉初年的班固在其《两都赋》中,论及新末天下大乱时的情景,痛心的写道:“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已来未之或纪”。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所造成的灾难,不及新末大乱时的一半,自有书籍记载以来,未出现过如此的大乱。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西汉末年的人口规模(近6000万,见《汉书郡国志》)。

出嫁英主,共度时艰

刘秀,荆州南阳郡白水乡人,一介布衣,以在家乡种田、贩粮为生。但刘秀这个布衣和其他人又略有不同,刘秀的身上有西汉刘氏宗族的血统,刘秀这一支族人的远祖就是西汉的景帝与卑贱的宫女唐儿所生的长沙定王刘发。《汉书平帝纪》载:“宗室子,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到了西汉末年,有刘氏宗室血统的后裔已经遍布天下,有十多万人。刘秀的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阳,更是和皇室毫无关联的布衣平民。故三国时期的曹植《汉二祖优劣论》的开篇即言:“汉之二祖(高祖刘邦、世祖刘秀),俱起于布衣”。

其兄长刘縯,不事生产,专门聚集亡命之徒,俨然是当地的一霸。而刘秀本人也在南阳郡坐过牢。但相比其兄长,刘秀更加务实,他不但喜好耕田、卖粮换取钱物,而且还极爱读书,并且对政治极为敏感,《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载:刘秀在长安求学时,“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说。”刘秀很关心政治,每次朝政有什么变动,总是为同舍的同学解说。

刘秀有一姐夫名叫邓晨,家住南阳新野,而邓晨与新野的名门望族阴氏有亲缘关系。借助于这层机缘,刘秀有机会接触到了这个名门望族家的小姐—阴丽华。作为官方正史的《东观汉记》等史书,不可能详细记载刘秀和阴丽华到底有多深的接触和情缘,但是有一个事情却交代的颇为清楚:那就是阴家小姐的美貌给了刘秀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在长安求学的刘秀,有一次看到了执金吾率军出行,盛大的场面深深的震撼了刘秀,身为太学生的刘秀不禁感叹道:“做官就要做执金吾这样大的排场的官,娶妻子就要娶阴丽华那样美貌的妻子”。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同兄长刘縯一起趁乱在家乡舂陵起兵,召集了数千宗族子弟兵,并与早于他们竖旗造反的绿林军合兵一处,打着“兴复汉室”的政治旗号举兵造反。随着绿林军规模的壮大,本就是绿林军将领的西汉宗室刘玄被推立为起义军的皇帝,史称“更始帝”。绿林军将领们借助于自己势大人多,拥立刘玄为帝,从此更加加剧了绿林军与以刘演、刘秀两兄弟为首的南阳宗室兵马的矛盾。新莽地皇四年五月末,更始大军攻克了中原重镇宛城,更始帝移驾宛城。刘縯及其部下对更始帝刘玄一向并不心服,众所皆知。宛城攻克后不久,刘縯与更始帝及绿林军将领的矛盾彻底激化,更始帝遂命将刘縯斩杀于宛城。攻陷宛城的数日之后,新汉两军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刘秀亲率13骑冒死突围搬取救兵,而新莽一方则因主帅大司空王邑的狂妄自大和指挥失误而兵锋受挫于坚城之下,最终在刘秀军与昆阳守城之军的内外夹击下,王莽42万大军全军覆没。刘秀为昆阳之战的第一功臣,自此名震天下。此役之后,刘秀又马不停蹄的率军北上,再攻父城。这时,刘縯的死讯传来,刘秀在震惊之余,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担忧,遂离开军队回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谢罪。刘秀回到宛城之后,大体做了三件事情:

一、不表昆阳之功,以免引起更始君臣的嫉妒和不安。

二、不与刘縯部属私下接触,并表示刘縯犯上作乱,自己也有很大责任。

三、不为刘演服丧,饮食、言笑一如往日,并且决定娶新野阴氏家族的小姐阴丽华为妻。

与其兄锋芒外露的性格不同,刘秀性格比较内敛,史书记载:刘秀为人,“谨厚”和“多权略”(《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刘秀如此恭顺,反让更始帝刘玄颇感惭愧,毕竟刘秀兄弟二人对更始政权来说都是大功臣。刘玄未縯刘演之事而降罪于刘秀,但解除了刘秀的一切兵权,同时封了一个武信侯的空头衔。

更始元年六月,在刘縯被杀之后不久,刘秀怀着复杂的心情在宛城迎娶了他多年来仰慕的佳人阴丽华为妻。

阴丽华同后来的郭圣通(刘秀的第一任皇后)在内,对刘秀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个女人,没有一个是在太平盛世的情况下嫁给刘秀的,都是从刘秀于乱世的危局之中。十年之后,即建武九年,刘秀伤感于阴氏家族遭逢变故(时刘秀身在陇右一线征讨隗嚣,后方京师洛阳附近发生变乱,流寇杀死了阴丽华的母亲),在诏书中引用了《诗经·小雅·谷风》中的句子:‘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大意就是说:“惶恐危难的时候,只有我和你在一起,现在安乐富贵了,你却将我抛弃了”。东汉时期,为附庸风雅,极爱引用古代经典,不光是刘秀,后来的曹操也在其《短歌行》中,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刘秀是借用《诗经》中的语句来表达对自己的自责,对阴丽华只能列为“滕妾”身份的一种深深的愧疚。可见,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刘秀对当年阴丽华在宛城中陪伴自己度过那段人生中最为惶恐煎熬的时光仍然是念念不忘。

经营河北,再娶贵妻

昆阳之战后,绿林军如潮水般涌入了关中平原,雍州隗嚣兵马也到了长安城下,长安城中一片火海,混乱不堪。最终,长安城破,王莽部下数千人力竭战死于皇宫,王莽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更始元年九月,在刘秀在与爱妻阴丽华仅仅相处了三个月之后,即受更始帝所遣西去洛阳。刘秀只得将阴丽华送回新野娘家,只身前往了洛阳。王莽死后,天下土崩,诸多势力拥兵自重,以观天下之变。在新末农民战争中掌握了大量武装的诸多割据势力并不肯就服于更始政权,如更始帝派去接管蜀地的官员即被益州公孙述击杀,其余各处的诸侯和地方军阀亦多杀更始官吏,不许更始政权染指本地。而刘秀正是更始帝派往河北,企图收取河北之地的使臣。

河北地界,极为混乱复杂,既有河北三王(即真定王刘扬、广阳王刘接、赵缪王刘林)的势力,又有以铜马为代表的百万农民起义军。而除了少数随从之外,更始帝并没有派发给刘秀任何兵马,刘秀只是持有一根代表更始政权的节杖,故有“刘秀单车巡河北”之说。见更始帝的使节到了河北,赵缪王刘林和河北的豪强大户不愿河北为更始政权所吞并,遂拥立一个叫王朗的人在邯郸称帝,此人自称是西汉成帝之子,为躲避赵氏姐妹的迫害,流落民间。王朗是赵缪王刘林和河北豪强大户拥戴起来的一个幌子,目的就是防止更始政权吞并河北,本不足与刘秀争长短。但此时手中无一兵一卒的刘秀还是被王朗的邯郸政权搞的狼狈不堪,几致丧命。

此时河北三王中的广阳王刘接已经依附了赵缪王刘林拥戴的邯郸政权,唯一剩下的就是真定王刘扬。就在刘秀准备在河北招兵买马进攻邯郸的同时,河北三王中拥兵十余万、实力最强的真定王刘扬一直在观望。为了真定府的十万大军为己所用,刘秀遂派部下刘植去真定府游说。最终双方达成了刘秀迎娶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用这种联姻的方式,促成两家的联合。刘扬的这位外甥女郭圣通,就近世来说,出身比阴丽华还要显赫。阴氏家族虽为名门望族、管仲后人,但近代以来,阴氏未曾出现什么极为显赫的人物。而郭圣通则完全不同。她的外公是汉景帝的七世孙、真定恭王刘普。与刘秀这种顶着刘汉宗室头衔的“破落户”不一样,郭圣通是货真价实的西汉皇室后裔。

刘秀亲赴真定府,在真定府郭氏家族的府邸,刘秀及其诸将与刘扬等人大摆酒宴,刘扬非常高兴,席间亲自击筑为欢(筑为一种乐器)。就这样,继在更始元年六月于宛城迎娶了阴丽华仅仅数月之后,为了经营河北,刘秀又亲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他的第二位夫人—郭圣通。更始二年五月,刘秀发本部兵马与刘扬合兵一处,共击邯郸,不久即轻松攻破邯郸,剿灭王朗。身为刘秀第二位夫人的郭圣通在其刚刚嫁与刘秀之后就为其夫君的大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击灭邯郸政权之后,刘秀正式拉开了他平定河北的战争大幕。相对于王朗乌合之众的邯郸政权,与铜马农民军的战斗进行的较为惨烈,刘秀本人也一度险些被俘,诸将皆以为刘秀已经战死,人心混乱了很长时间。经过多番苦战,刘秀最终打败了以铜马军为主的百万河北农民军,并将其中的大批精壮之兵编入自己的麾下。刘秀的实力大增,已经成为了事实上割据河北的新军阀,并且,刘秀手中握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当时关东的割据势力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公元25年,已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在河北鄗城以南的千秋亭登基称帝,有刘汉宗室血统的刘秀为表汉室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或东汉。

固辞后位,甘为滕妾

建武元年,对刘秀来说是开基立业的一年,对于刘秀的两个女人—阴丽华与郭圣通来说,同样是不平静的一年。这年,在刘秀平定河北时一直伴驾左右的郭圣通为刘秀生下了第一个皇子,就是后来的太子刘疆。这不但对刘秀是一件大事,对整个草创的东汉王朝来说也是一件大事。郭氏除了喜悦之外,还不得不面对另一件事情,定都洛阳之后,光武帝刘秀遣侍中傅俊(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护送他的另一个女人阴丽华来到了洛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一载:“建武元年,世祖遣侍中傅俊,持节迎光烈皇后于淯阳。俊发兵三百馀人,宿卫皇后道路,归京师。盖税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饰洁,相传名皇后浴室”。对于郭圣通来说,刘秀的这另外一个女人是陌生的,显然她也不是郭圣通愿意见到的人。而对阴丽华来说,两年多之前,刘秀与她离别而去,之后她随家人几经辗转,惶恐度日,好不容易盼到两人再聚,却已是物是人非。昔日的夫君不但已登基称帝,身边还多了一个她不曾相识的女子,而且这个女子还有了他们的骨血,阴丽华的心境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封建帝制时代,讲究的是“帝后同体”,东汉皇朝建立之初,有帝无后,郭、阴二女均同封贵人。两位贵人中,刘秀以阴氏有“母仪之美”,欲立阴氏为后。古之女子,未有不以登后位为人生至荣,可阴氏却坚辞不受,“自陈不足以当大位”(《太平御览》144卷引《东观汉记》)。

相对于郭圣通来说,阴丽华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貌美,甚得刘秀本人宠爱。但郭圣通的到来却为刘秀平定河北立下了大功,且在平定河北之时,郭圣通一直伴驾左右。河北,是汉光武的龙兴之地,可以说没有平定河北,就没有日后的东汉王朝。东汉初年的功臣宿将,均是从河北追随刘秀而来,只知皇帝身边有一位身世显赫的郭圣通而不知还有一位贵人阴丽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郭氏已经生下了皇长子刘疆,而阴氏尚无皇子。故立阴氏为后,实众心难服。所以阴丽华坚决辞让,始终不肯接受后位(“后固辞,以郭氏有子,终不肯当”《后汉书》)建武二年六月,郭圣通被册封为皇后,其子刘疆被册封为太子。

天下一统,入主中宫

东汉王朝初建,虽然据有幽、并、冀三州及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但其西有关中百万赤眉大军,东有梁王刘永集团(为平定“七王之乱”立下大功的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八世孙),南方则有秦丰、李宪等称王称帝的强大割据势力。这些割据一方,或称王、或立帝的强大军事集团,对东汉王朝的存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至于西蜀公孙述、陇右隗嚣,更是刘秀日后的大敌。至建武六年初,经过六年连年不断的征伐与兼并,东方群雄皆灭。据有东方的刘秀与陇右的隗嚣、西蜀的公孙述,形成了东西对峙的鼎足之势。

建武九年,毗邻京师洛阳的颍川和河东两郡发生变乱,叛军和盗贼四起。这场叛乱在刘秀的亲自平定之下,很快平息,但贵人阴丽华的母亲和弟弟在这场叛乱中,为“群盗”所杀。刘秀无奈,只得下诏安慰贵人阴丽华:“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祸,母子同命,愍伤于怀。《小雅》曰:‘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

皇妃家眷遇害,皇帝下诏安抚,也在情理之中。但皇帝却偏偏在诏书中说了很多有关男女之情的话。最重要的是,诏书很直白的说出了在皇帝的眼中,拥有“母仪之美”的阴丽华才是皇后的最佳人选,而郭皇后能成为皇后,完全是贵人阴丽华“固辞”的结果。这个诏书一下,让身为皇后的郭圣通情何以堪?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一书中,针对东汉建武九年刘秀所下的这道诏书,写下了《诏令不可轻出》一文:“人君一话一言不宜轻发,况于诏令形播告者哉!……盖九年之诏既行,主意移夺,已见之矣。郭后岂得安其位乎?”建武前期,光武帝与郭皇后关系还不错,即《后汉书天文志上》载:“建武九年,是时郭后已失势见疏”。

建武十二年,东汉大军攻破成都,蜀帝公孙述灭亡,割据北边的卢芳见天下大势已去,遂奔入匈奴,最终客死他乡。至此,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经过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削平关东、陇右、西蜀等称王立帝的割据政权,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原王朝再次归于一统。

天下的一统并不能改变渐受冷落的郭皇后的不安与怨恨。《后汉书光武郭皇后》载:“(郭)后以宠稍衰,数怀怨怼”,失宠的郭皇后在刘秀面前多次表达自己的怨恨与不满,帝后关系颇为紧张。郭后这样做不但不能挽回局面,反而加剧了光武帝的反感和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终于,到了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决定废皇后郭氏,立贵人阴丽华为后。光武帝下诏曰:“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宜奉宗庙,为天下母。”

光武帝废后的原因,主要还是偏宠于贵人阴丽华母子。但刘秀的废后诏书并未提及此事,而是说了另外一个原因:“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诏书中所说的“吕、霍”,即西汉一朝的吕后和霍成君。西汉初年,高帝刘邦驾崩之后,即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人彘”事件。残酷的迫害,可谓震动后世的宫廷。范书《皇后纪》的《和熹邓皇后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邓)后闻,乃对左右流涕言曰:“我竭诚尽心以事皇后,竟不为所祐,而当获罪于天。妇人虽无从死之义,然周公身请武王之命,越姬心誓必死之分,上以报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祸,下不令阴氏有人豕之讥。”即欲饮药。邓后就是东汉第四代皇帝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在其作贵人之时,险些因惧怕和帝死后自己遭到同戚夫人一样的“人豕”之辱而服毒自尽。邓绥乃日后名震东汉一代的女主,且又已经事隔了三百余年,可见此事对后世宫廷的影响。为保一旦自己突然驾崩之后,宠妃阴丽华母子们的平安,刘秀对废后一事非常坚决。同时,邓禹、马援等开基重臣也未有人提出异议。只有曾教导太子读书的郅恽小心翼翼的在大殿之上替郭皇后说了一些劝谏光武帝的话。

郭圣通被降旨废为中山王太后,移居皇宫北宫居住(东汉宫殿结构为南北宫,初期帝后都在南宫居住),虽然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也算是历代废后之中为数不多的幸运之人了。历代大凡是失宠被废的皇后,下场都极为悲惨,轻则幽禁而死,重则如唐高宗的废后王庶人,被剔去手足,浸在酒缸中折磨而死。而刘秀并不想将郭氏置于死地,他只是不想将东汉基业交托到郭氏母子手中。他给了郭氏一个“王太后”的身份而不是将她废为庶人,这在视等级如生命的封建社会,等于给了郭氏一条生路。

郭后被废十一年后病逝,安葬于洛阳北部的邙山,那里也是东汉历代帝后的安葬之处,古人历来就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

光武驾崩之后,明帝即位,对阴氏、郭氏的族人一视同仁,当时在京师洛阳,郭氏家族与樊氏、阴氏、马氏,并称为“四姓小侯”(见《后汉书明帝纪》)。就连到了章帝时代,身为阴丽华嫡系子孙的汉章帝还亲到郭氏家中,大会郭氏族人,君臣非常的和睦。阴氏黯然的做了十六年的贵人,也就是“妾”的地位,但仍能如此不偏不倚的厚待郭氏一族,除了她身为管仲后人,注重家风品行之外,还与她自身的品性有极大的关系。亲身经历了建武、永平两朝、对阴皇后极为熟悉的老臣第五伦在上疏中说到:光烈皇后“友爱天至”,就是说她天性善良,不愿去伤害别人(见《资治通鉴》卷四十五)。

后世也有不少史家对刘秀废后之事提出异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历代通俗演义》的近代史学家蔡东藩,其在《后汉演义》中对刘秀废后一事总结道:“光武帝能容功臣,独不能容一妻子,废后之举,全出私意,史家多讥其不情。”

合葬原陵,谥号光烈

建武中元二年,光武皇帝驾崩,明帝即位,尊皇后阴丽华为皇太后。东汉一朝,女主之盛,在中国2000年的封建帝制时代,绝无仅有,“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范书《皇后纪》语),二十四史中,对后妃的记载都是《后妃列传》,唯有东汉一朝的后妃是《皇后本纪》。阴丽华作为东汉开基之后,相对于后来的邓、梁等女主,在政治上是没有建树的,唯一做过的一件政治大事就是帮助明帝立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为后,也就是那位被尊为中国历代贤后楷模的东汉明德皇后。

汉明帝永平七年,在位二十四年之久的阴丽华驾崩。《后汉书礼仪志下》注引丁孚之《汉仪》记载:永平七年,阴太后崩,晏驾诏曰:“柩将发于殿,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女侍史官三百人皆著素,参以白素,引棺挽歌,下殿就车,黄门宦者引以出宫省。太后魂车,鸾路,青羽盖,驷马,龙旗九旒,前有方相,凤皇车,大将军妻参乘,太仆妻御悉道。公卿百官如天子郊卤簿仪。”后和熹邓后葬,案以为仪,自此皆降损于前事也。

邓太后功盖一代,其驾崩之后下葬的礼仪完全比照了阴丽华当年的规模和程序。而终东汉一朝也只有邓绥获得了如此的殊荣。

阴丽华在位二十四年(包括皇太后阶段),死后与光武帝合葬于原陵。东汉明帝君臣上其谥号为“光烈皇后”,谥法:秉德尊业曰“烈”。从未登上过东汉政治舞台前台的阴丽华在死后却得到了同后来临朝称制达20余年的东汉顺烈皇后梁妠(梁冀之妹)一样的谥号。阴丽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拥有谥号的皇后。唐代的李贤在为《后汉书》作注时,在《皇后纪》的结尾处引用了东汉末年大儒蔡邕的《和熹邓后谥议》一文:“汉世母氏无谥,至于明帝始建光烈之称,是后转因帝号加之以德,上下优劣,混而为一,违礼‘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谥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后一体,礼亦宜同。大行皇太后谥宜为和熹。”这是东汉初平年间,蔡邕上疏汉献帝,要求追正邓太后谥号的一篇行文。蔡邕为东汉时期的一代大儒,对汉室皇后的情况自然是了如指掌。蔡邕此文的本意是认为邓太后于社稷有大功,应当改谥为“熹”,但同时也道出了汉室为皇后加谥号的制度起于阴丽华的“光烈”。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皇后纪》篇章的结尾总结道:“汉世皇后无谥,皆因帝谥以为称。虽吕氏专政,上官临制,亦无殊号。中兴,明帝始建光烈之称。”

宋朝著名史学家宋敏求在其记载宋代典章制度的《春明退朝录》一书中记载:“皇后之谥,始于东汉”。

自东汉光烈皇后阴丽华开始,一直到唐初的文德长孙皇后为止,这种“帝谥”加之“本谥”从而构成皇后谥号的模式一直沿用了六百余年。直到唐中期之后才改为其他形式。

史料记载

《后汉书》光烈阴皇后讳丽华,南阳新野人。初,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元年六月,遂纳后于宛当成里,时年十九。及光武为司隶校尉,方西之洛阳,令后归新野。及邓奉起兵,后兄识为之将,后随家属徙淯阴,止于奉舍。光武即位,令侍中傅俊迎后,与胡阳、宁平主诸宫人俱到洛阳,以后为贵人。帝以后雅性宽仁,欲崇以尊位,后固辞,以郭氏有子,终不肯当,故遂立郭皇后。建武四年,从征彭宠,生显宗于元氏。九年,有盗劫杀后母邓氏及弟为宣义恭侯,以弟就嗣哀侯后。及尸柩在堂,使太中大夫拜授印绶,如在国列侯礼。魂而有灵,嘉其宠荣!”十七年,废皇后郭氏而立贵人。制诏三公曰:“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七岁失父,虽已数十年,言及未曾不流涕。帝见,常叹息。显宗即位,尊后为皇太后。永平三年冬,帝从太后幸章陵,置酒旧宅,会阴、邓故人诸家子孙,并受赏赐。七年,崩,在位二十四年,年六十,合葬原陵。明帝性孝爱,追慕无已。十七年正月,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即案历,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其日,降甘露于陵树,帝令百官采取以荐。会毕,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装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焉。

历史评价

《后汉书光烈阴皇后》: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资治通鉴》卷四十五:近世光烈皇后虽友爱天至,而抑损阴氏,不假以权势。

李贽:“此后(指阴丽华皇后)手段不减武才人(即武则天)。”——《史纲评要》(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卷十《世祖光武皇帝》

李白:“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李太白全集》卷七《南都行》

南怀瑾:自秦、汉以后,可以称为帝王体制时代较为贤良的后妃,为数实在寥寥无几。以开国创业的那些帝王来说,除了汉光武的阴丽华和朱元璋的马皇后以外,即如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还当退居其次。——《原本大学微言》(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瑾选集》第十卷)第六篇《齐家治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施琅简介 明末清初军事家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生平

施琅简介 明末清初军事家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生平

施琅,清朝,军事家

陆羽简介 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陆羽生平

陆羽简介 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陆羽生平

陆羽,唐朝,茶文化家

张九龄简介 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张九龄生平

张九龄简介 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张九龄生平

张九龄,唐朝,唐朝丞相

朱祁镇简介 明朝时期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生平

朱祁镇简介 明朝时期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生平

朱祁镇,明朝,明英宗

李晟简介 唐朝右神策军都将西平郡王李晟生平

李晟简介 唐朝右神策军都将西平郡王李晟生平

李晟,唐朝,唐朝名将

苻登简介 十六国时期前秦太宗高皇帝苻登生平

苻登简介 十六国时期前秦太宗高皇帝苻登生平

苻登,晋朝,前秦皇帝

王涛简介 唐朝医学家名医王珪的孙子王涛生平

王涛简介 唐朝医学家名医王珪的孙子王涛生平

王涛,唐朝,医学家

多铎简介 清初时传奇名将镶白旗主十王多铎生平

多铎简介 清初时传奇名将镶白旗主十王多铎生平

多铎,清朝,清朝名将

杨炫之简介 南北朝时期北魏散文家杨炫之生平

杨炫之简介 南北朝时期北魏散文家杨炫之生平

杨炫之,南北朝,散文家

韩休简介 唐朝大臣工部侍郎尚书右丞韩休生平

韩休简介 唐朝大臣工部侍郎尚书右丞韩休生平

韩休,唐朝,唐朝大臣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阴丽华简介 汉光武帝刘秀之妻阴丽华皇后生平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