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外:曹雪芹去世刘姥姥第一个来奔丧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剧中站立头戴簪花者为刘姥姥

曹雪芹纪念馆位于海淀区香山一带的正白旗村,是一个幽静的四合院。记者采访时,由于前几天刚下过雪,没化的积雪伴着安静的环境,不免让人感受到文人的气息,心也随之静了下来。这个纪念馆的所在地正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也正因为曹雪芹曾住在这里,并在此修改了闻名遐迩的著作《红楼梦》,让这一带的老百姓都对曹雪芹既有欣赏又有崇敬,于是便把他的故事进行了再加工、演变,形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雪芹的传说。

代代人 口耳相传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曹雪芹的传说并没有明确的传承人,传承的方式也有明显的区别,并非像老手艺人那样,父传子、师带徒,它是集体传承的,即父亲讲故事给儿子、孙子听,村里人说给亲戚、朋友知道。这样一代代传下来,虽不能说是具体哪一年开始流传的,但至少可以确定的起始时间是清晚期,距今也已有140多年了。

海淀区香山一带关于曹雪芹的故事和传说涉及面很广,包含有曹雪芹的个性、身世、经历、亲戚、朋友、曹雪芹如何写作《红楼梦》,曹雪芹的居所,曹雪芹如何扶危济困等。百姓口耳相传不仅保存了他的传说故事,在曹雪芹相关文献资料较少的情况下更加显得宝贵与重要。

曹雪芹常听“刘姥姥”讲故事

樊志斌是北京曹雪芹学会成员,同时也是《曹雪芹西山传说》的编辑。他介绍说,目前现知的曹雪芹传说有100多个,而《红楼梦》中也能发现不少传说的影子。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大家一定不陌生,这是一个很出彩儿的角色。寥寥几笔,曹雪芹就把乡下人那种朴实无华描写得非常到位。而这个刘姥姥就很可能出自香山。”樊志斌说,当时刘姥姥住在地藏沟,她家从明朝就居住于此。当曹雪芹搬到正白旗村后,因为两家离的近,所以两人不时能碰面。曹雪芹好聊天,刘姥姥又有一肚子故事,于是曹雪芹没事就找刘姥姥听故事。曹雪芹去世的年初一,第一个奔丧的就是刘姥姥,在讨论把曹雪芹葬在何处时,也是刘姥姥第一个提议把他葬在地藏沟,因为那里是刘姥姥自家开的山地。

《红楼梦》中贾府来了几个清客,曹雪芹写到这里时,想在名字上讽刺他们,于是就把其中一个取名为“胡斯赖”。但这个“胡斯赖”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是香山地区的一种水果。这种水果是当地人用苹果和槟子嫁接而成,样子非常漂亮,可味道却很干涩,只适合在果盘里摆着装样子。樊志斌说:“传说中曹雪芹也是在香山知道这种水果的,给清客取这个名字就寓意他们是外表光鲜但没什么内在的人。”

口传故事采集难

这些涉及曹雪芹的故事非常生动,可要想整理却并不简单。樊志斌等人在采风的过程中,几乎走遍了附近的村子,询问了十多个村民。作为民间文学,传说有它独特的特点。樊志斌称,同一个人5年前讲的内容,现在讲肯定会不一样,故事的主体虽然一样但细节会发生变化。“传说不等于历史或真实,我们在这次采风的时候,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传说,可能是村民在这个村讲,但是在那个村就没有,给这个亲戚讲,给朋友就没讲过。还有一些老人去世了,儿子可能不会讲了,有些老人搬到城里去了,附近又没人知道。”

如今百姓的娱乐生活大大丰富了,香山一带也是如此,早已不是当年“听妈妈讲述过去的事情”的年代了。因此,很多传说年轻人很少知道,只能找当地的老一辈打听。樊志斌回忆,香山山顶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他讲出了贾宝玉夸袭人是“公道老儿”的由来。

“公道老儿”其实是一种植物,香山地区的人都喜欢种它。不过种它不为收获,为的是划清地界。有些人喜欢贪便宜,每年耕地的时候都往别人家多刨一点,被发现的时候还不承认。可有了“公道老儿”,一看便知道界限在哪,这块地应该是谁的。因为它的根很深,所以爱贪小便宜的人想刨走很不容易。所以当地人就称这种植物最“公道”。“曹雪芹当年在山顶住过,所以他很可能是当时知道的‘公道老儿’。只可惜我们第二年想再去找这位老人,却得知他已经去世了。”

“很多人认为曹雪芹没在白家滩待过,但山(泛指香山一带)后有一个传说,是一位九旬老人曾经讲过的。他称自己家里三代都是给关帝庙看门的。当年他想把庙门口铲平,种点东西。结果他姥爷说了句‘你知道么你铲的就是当年曹雪芹住过的房子吗’。”樊志斌称,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传说,但可惜采风时老爷子已经去世了,他们只能从女婿那得知二手版本。

采风中不免遇到嘴拙唇笨的村民,明明知道却讲不出来,或讲得都七零八落,很多细节都没了,只有几句硬邦邦的话。此外,由于拆迁,村里人一下子激增,原来只有几十人、几百人的村子,一下变成了几万人的大村。“原来一进村子打听你们村儿岁数最大的就行了,但现在进村一问,人家都说‘我不是本村人,不知道’。这样也给我们找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保护非遗从孩子抓起

正如《水浒传》是由山东地区宋江造反的传说而来一样,传说本身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财富,为精英文化提供了基础。

曹雪芹的传说流传面很广,圆明园、颐和园、香山、门头村等地均有,而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对它的认知度也很高。曹雪芹的传说不仅表达了老百姓对他的认知和怀念,也反映了老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说曹雪芹传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不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等方面,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宣传、保护曹雪芹的传说,在曹雪芹纪念馆设有展板,介绍曹雪芹的传说。而在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上,纪念馆则邀请小学生参加曹雪芹故事会,通过让小学生讲曹雪芹的传说的方式,让学生们从小就对曹雪芹的传说有所了解。同时,纪念馆联合皮影剧团演出了曹雪芹的传说故事,用这样生动的形式,传播非遗。此外纪念馆还出版了《曹雪芹西山传说》的书及光盘。

樊志斌称,自己正在计划将曹雪芹的传说变成动画。“很多孩子都爱看动画片《莫扎特的故事》,它就是从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取材而来的。可这是一个外国人的故事,其实咱们中国也有曹雪芹的传说,如果同样能编成动画片,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这种真善美的教育,不仅对传说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孩子也是一种有效的启蒙教育。”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清朝文物造假现象猖獗 总督张之洞曾被骗

在当今文物市场,赝品屡见不鲜。2011年,某“汉代玉凳”拍出2.2亿的天价,这件所谓文物不过是2010年的仿制品。一些人造假可以欺骗文物专家。上世纪90年代河南孟津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在北

张之洞

漫谈中国古代的漏泄禁中语

禁中,指皇宫深院,宫廷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禁中语,是指皇帝最近尚未公开的讲话,我们今天称之为小道消息。漏泄禁中语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韩非子有一篇文章叫《主道》,讲的便是为君之道

漫谈,中国,古代,的,漏泄,禁中语

甲午战争前后的张之洞 战败之后痛定思痛大练新军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谈判而处处受挫,心急如焚的张之洞为此“三次电奏,力阻和议”,并主张与日本彻底决裂,重新再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痛斥李鸿章妥协卖国,竟而要求清廷对其“

张之洞,甲午战争

没落的大唐不再需要正直的裴度

应该说,唐宪宗时期也是裴度最风光的时期,他成功地辅佐唐宪宗完成了打击藩镇势力的工作,使中央统一政令的权威得以落实。此时的他可谓声名威望日拢但后来到了唐穆宗、唐敬宗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发现,大

没落,的,大唐,不再,需要,正直,裴度

蒙古秘史中的一段亲情悲歌 草原并非只有狼

孛儿只斤·拖雷 《狼图腾》的热映,使得狼成为了热门话题,也让“草原有没有狼图腾”成为了热门争议。虽然有学者认为狼图腾并非蒙古族图腾,以狼为图腾的只有突厥族,但笔者认为,草原不管

蒙古,秘史,中的,一段,亲情,悲歌,草原,并非,只有,狼

王安石简介_王安石的资料简介及人物生平主要事迹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王安石

宫斗鼻祖骊姬 改写历史的奇女子

周平王东迁洛阳,为春秋之肇始,典型特征就是“中央”说话不怎么管用了,诸侯林立,各自为政。约百年后,一代霸主齐桓公傲立群雄,周王室顿感压力山大。吊诡的是,来自齐国的压力转瞬即逝,而晋国的一

宫斗,鼻祖,骊姬,改写,历史,的,奇女子

吕不韦的故事:老谋深算的投资大家

吕不韦是濮阳人,濮阳是战国时代卫国的首都,故址在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南。所以,以国籍而论,吕不韦应当算是卫国人。卫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不过,到了吕不韦的时候已经衰落得只剩下濮阳一座孤城,政治腐败,

吕不韦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

对天下百官的纠风监察机构自古就有,且一直为中央枢要。明代以前这类机构多称作御史台,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称都察院,清代沿用。古时御史台主官称御史大夫,明清两朝都察院主官叫左、右都御史。该衙署长官位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

胡林翼:湘军崛起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世人谈论清季“同治中兴”,常称“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为“中兴名臣”,这四位也正是湘军(淮军)的领袖。的确,这四位都是湘军(淮军)功业中不可缺少

胡林翼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红楼梦外:曹雪芹去世刘姥姥第一个来奔丧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