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著作《墨子》:16章·兼爱(下)(3),原文、注释及翻译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16章 兼爱(下)(3)

墨子从兼爱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他所提出的“兼爱”是“无等差之爱”,比儒家提出的以血缘为准则的“差等之爱”更有号召力,更能取得广大民众的拥护,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百姓获益,就必须实行“兼相爱,交相利”。他主张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他家之人,从而营造一种人人相爱、其乐融融的社会环境。

墨子以“兼”来代替“别”,“兼”在墨子看来是大公无私、不分彼此的,关心别人就如同关心自己一样的高贵品质,和“兼”相对立的是只顾自己,不为旁人设想的自私自利的恶劣品质,墨子把这种品质叫作“别”,“别”是很坏的,是不道德的。但“兼爱”的实际意义在于维持摇摇欲坠的贵族制度,他企图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尽量做到“强不劫弱,众不暴富,诈不谋愚,贵不傲贱”。但墨子的学说只是延缓了旧制度崩溃的作用,企图用阶级调和来缓和当时阶级斗争的紧张局势,也是不现实的。

“兼爱”的思想始终贯穿墨子全书,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目的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友好的和谐的社会氛围,不是整天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整天处在一个恐怖、阴森的环境中,到处提防着别人,害怕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这个思想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值得提倡,但却很困难。

【原文】

且不惟《誓命》与《汤说》为然,《周诗》即亦犹是也。《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偏不党。其直若矢,其易若底①。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若吾言非语道之谓也,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贵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②。即此文、武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武取法焉。不识之人,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之非兼者之言,犹未止。曰:“意不忠亲之利,而害为孝乎?”子墨子曰:“姑尝本原之孝子之为亲度者。吾不识孝子之为亲度①者,亦欲人爱、利其亲与?意欲人之所恶、贼其亲与?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从事爱利人之亲者与?意以之孝子为遇②而不足以为正乎?姑尝本原之。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③,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尝有难此而可为者,昔荆灵王好小要,当灵王之身,荆国之士饭不踰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故约食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灵王说之,未踰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①其上也。昔者越王勾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进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②不可胜数也。当此之时,不鼓而退也,越国之士,可谓颤③矣。故焚身为其难为也,然后为之,越王说之,未踰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上也。昔者晋文公好苴服。当文公之时,晋国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履,入见文公,出以践之朝。故苴服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文公说之,未踰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是故约食、焚舟、苴服,此之至难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踰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乡其上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

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注释】

① “底”即“砥”。

② 阿:私,偏袒。

① 度:筹划。

② 遇:“愚”的假借字。

③ 雠(chóu):应答。

① “乡”通“向”。

② “有”为“者”字之误。

③ “颤”读为“惮”,恐惧,害怕。

【翻译】

而且不只是《誓命》和《汤说》是这样,《周诗》也有这类的话。《周诗》上说:“治国之道,非常宽广,没有偏向,没有私党。治国之道,非常便便,没有党育,没有私偏。治国之道,正直如箭矢,平平如磨刀石。君子所践履的,下民都看在眼里。”如果以为我所说的话不符合道理的话,则古时周、周武王公平,重视贤能处罚暴虐,对父母兄弟也不偏私。这就是周、周武王的兼爱,即使墨子所说的兼爱,也是从周文王、周武王那里取法的。不知道天下的人一听到兼爱就非难,究竟是什么原因。

然而天下的人反对兼相爱的主张,还是没有停止。他们说:“这个兼相爱,恐怕有不符合双亲之利,而有害于人们成为孝子。”墨子说:姑且让我们一起来考察一下孝子是怎样为父母考虑的。我不知道孝子为双亲考虑,是希望别人爱护和有利他的双亲呢?还是希望憎恶、残害他的双亲呢?按照常理来看,当然希望别人爱护和有利于他的双亲。既然如此,那么怎样从事才能得到这个呢?假若我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会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来报答我吗?还是我先从事于憎恶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呢?则必然是我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来报答我。然则这一交相利的孝子,果真是出于不得已,才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呢?还是以为天下的孝子都是愚笨,完全不值得善待呢?姑且试着探究这一问题。先王的书《大雅》说道:“没有什么话我不践履,没有什么恩德我不报答。人家赠给我桃,我就报人以李。”这就是说,爱别人的一定为别人所爱,讨厌他人的也一定为他人所厌恶。不知天下的人,一听到兼相爱就反对,究竟原因在哪里。

难道兼相爱是难以做到的事情吗?然而历史上有许多比兼相爱更难的事都做出来了,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当灵王在世时,楚国的士人每天吃饭不超过一次,用力扶稳后才能站起,扶着墙壁然后才能走路。节食本是他们难以做到的,然而这样做后灵王喜欢,所以没有经过多久时间,民风却可以转移。则这无非是为迎合君主之意罢了。从前越王勾践喜欢勇猛,训练他的将士三年,但还拿不准这些士兵是不是真的可用,于是故意放火烧船,擂鼓命将士前进。他的将士前仆后继,倒身于水火之中而死的不计其数。当这个时候,如停止擂鼓而撤退的话,越国的将士可以说害怕的了。所以说焚身是很难的事,但却做到了,因为越王喜欢,于是世事没有变化,民风却变了,这是人们君王所好的结果。从前晋文公喜欢穿粗布衣,当文公在世时,晋国的人士都穿粗布的衣服和母羊皮的袍子,戴厚帛做的帽子,穿粗糙的鞋子,这身打扮进可见晋文公,出可在朝廷来往。穿粗陋的衣服是难做到的事,然而因为文公喜欢,没过多长时间,民风却可以转移,这是为追求迎合君主罢了。所以说节食、焚舟、穿粗衣服,这本是天下最难做的事,然而这样做可使君主喜欢,因此没过多长时间,民风便可以转移,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为追求迎合君主罢了。现在至于兼相爱、交相利,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并且不可胜数的事。我认为只是没有君上的喜欢罢了。只要有君上喜欢的,用奖赏称赞来勉励大众,用刑罚来威慑大众,我认为众人对于兼相爱、交相利,会像火一样的向上,水一样的向下,在天下是不能防止得住的。

所以说兼爱是圣王治理天下的大道,是王公大人能够使社会安定的原动力,也是万民百姓得以衣食丰足之源,所以君子最好审察兼爱的道理而努力实行它。做人君的一定要仁惠,做人臣的一定要忠诚,做人父的一定要慈爱,做人子的一定要孝敬,做人兄的一定要友爱其弟,做人弟的一定要敬顺兄长。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那么兼爱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圣王的大道,百姓的大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红楼梦中贾瑞与王熙凤是何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红楼梦中贾瑞与王熙凤是何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贾瑞,清朝

历史上左光斗和史可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左光斗和史可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左光斗,明朝

红楼梦中秦可卿能嫁入宁国府,是谁在背后帮她?

红楼梦中秦可卿能嫁入宁国府,是谁在背后帮她?

秦可卿,清朝

红楼梦中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会这这样?

红楼梦中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会这这样?

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香菱的一生到底有多悲惨?都经历了什么?

红楼梦中香菱的一生到底有多悲惨?都经历了什么?

香菱,清朝

水浒传中混江龙李俊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原因是什么

水浒传中混江龙李俊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原因是什么

混江龙李俊,宋朝

红楼梦中秦钟能去贾府学堂是因为什么?与秦可卿有何关系?

红楼梦中秦钟能去贾府学堂是因为什么?与秦可卿有何关系?

秦钟,清朝

为何说贾琏是贾府真正的贵公子?他是什么身份?

为何说贾琏是贾府真正的贵公子?他是什么身份?

贾琏,清朝

《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探春房里的大物品藏着什么秘密?

《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探春房里的大物品藏着什么秘密?

红楼梦,贾母

红楼梦中鲍二嫁的与多姑娘的结局为何不同?

红楼梦中鲍二嫁的与多姑娘的结局为何不同?

贾琏,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哲学著作《墨子》:16章·兼爱(下)(3),原文、注释及翻译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