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著作《墨子》:02章·修身,原文、注释及译文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修身》,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篇中提出:“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

本篇从修身养性出发,强调一个人的修养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亡。修养不是针对某个人而言,而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但在当今的社会中,有时会出现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人与人的交往不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而是互相猜疑。这时修身养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事。墨子在《修身》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要的是先学会做人。

墨子·02章 修身

【原文】

君子战虽有陈②,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③。

是故先王之治也,必察迩①来远②,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③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④之言,无入之耳;批扞⑤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⑥,无存之心,虽有诋讦⑦之民,无所依⑧矣。故君子力事日彊,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⑩,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⑩;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①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②。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③智无察,在身而情④,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⑤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者,未尝有也。

【注释】

① 修身:指自身品德的修养。

② 陈:同“阵”,作战阵形。

③ 无务博闻:不必努力去广见博闻。

① 迩:近,左右。

② 来远:引来远方之人。

③ 反:反省。

④ 谮慝(zèn tè):诽谤陷害。

⑤ 批扞(hàn):诋毁,批驳。

⑥ 孩:为“刻”之误,残酷,残暴。

⑦ 诋讦(jié):诋毁、攻击他人。

⑧ 依:凭借,效仿。

⑩ 见廉:表现为廉洁。见,同“现”。

⑩ 无以竭爱:无止境的爱。

① 辩:同“辨”。

② 耗:失。

③ 彼:借为“非”。

④ 情:为“惰”之形讹。

⑤ 戴:同“载”。

【翻译】

君子作战虽然有阵势,但勇气却是最根本的东西;办理丧事虽然有诸多礼仪,但哀伤却是根本;做官虽然需要学问,但却是根本。因此,根基扎得不牢固,就不会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和周围的人处不好关系,就说不上招徕远方的贤人;连自己的亲戚都不能归附,又从何说起可以对外开展交际活动;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贪图办许多事情;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那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

因此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一定要先明察左右,而后方能招徕远方的人。君子能够明察左右的人以提高自己的修养。由于道德修养不够而行为受到批评的,去自我反省,因此,人们的怨气少而自身品行的修养也提高了。(对于)谗言恶语的话,不用去听,攻击他人的话,不要去说,残害人的念头,不要放在心里。那么,喜欢诋毁、攻击他人的人,也就无计可施了。因此君子每天勤勉地做事,志向也日益远大,功业也日益兴盛。君子的:贫穷时能够廉洁自守,富足时能够表现道义,对众生者表示出无限的爱心,对死者表现出无比的哀痛。这四种不是可以伪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所具备的。蕴藏在内心的是无限的慈爱,体现在身体上的,是无尽的谦恭,嘴上说的,都是文雅之词。这种修养应贯穿于全身,直到白头如雪,仍然持之以恒,达到这种境界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思想不会明达;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会有善果。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也不值得和他相交;遵守道义不专一,辨别事物不能从大处着眼,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人,也不值得和他来往。根基不牢固的必然会出现危机,有勇气而不注重修养的人,他以后一定堕落,源头浑浊的水流不会清澈,行为不诚实的人,名声必定会受损伤。名声不会凭空而来,荣誉不会自己增长。功成名就,名誉不可虚假,是由于自我反省、从自身修养中取得的。致力于空谈而行动迟缓,即使能言善辩,也不会有人相信。出力多而自诩其功劳的人,即使辛劳也无所可取。真正有智慧的人心里明明白白,嘴上却不多说,努力做事而不夸耀自己,因此名扬天下。说话不在多少,而在有无智慧,不在华丽,而在思路是否清晰。因此,有智慧又能明察的人,如果十分懒惰,那就不能长久保持美德。善良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留也留不住,高尚的如果自身不能申辩的,就不能树立;名声不能轻易得到,荣誉也不能用巧诈的方式获得,君子必须是言行合一的。而利欲熏心,轻易忘记名声,却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则是从来没有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红楼梦中贾瑞与王熙凤是何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红楼梦中贾瑞与王熙凤是何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贾瑞,清朝

历史上左光斗和史可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左光斗和史可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左光斗,明朝

红楼梦中秦可卿能嫁入宁国府,是谁在背后帮她?

红楼梦中秦可卿能嫁入宁国府,是谁在背后帮她?

秦可卿,清朝

红楼梦中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会这这样?

红楼梦中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会这这样?

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香菱的一生到底有多悲惨?都经历了什么?

红楼梦中香菱的一生到底有多悲惨?都经历了什么?

香菱,清朝

水浒传中混江龙李俊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原因是什么

水浒传中混江龙李俊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原因是什么

混江龙李俊,宋朝

红楼梦中秦钟能去贾府学堂是因为什么?与秦可卿有何关系?

红楼梦中秦钟能去贾府学堂是因为什么?与秦可卿有何关系?

秦钟,清朝

为何说贾琏是贾府真正的贵公子?他是什么身份?

为何说贾琏是贾府真正的贵公子?他是什么身份?

贾琏,清朝

《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探春房里的大物品藏着什么秘密?

《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探春房里的大物品藏着什么秘密?

红楼梦,贾母

红楼梦中鲍二嫁的与多姑娘的结局为何不同?

红楼梦中鲍二嫁的与多姑娘的结局为何不同?

贾琏,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哲学著作《墨子》:02章·修身,原文、注释及译文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