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著作《墨子》:18章非攻(中)(2),原文、注释及翻译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18章 非攻(中)(2)

墨子的“非攻”主张的核心是:“战争是否合于义与利。”从战争是否获利,还是从战争是否正义的观点出发,来阐述战争的弊大于利,提倡人们之间、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兼爱,而不是通过战争来扩大自己的疆域、领土,应该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从中可以看出战争根本没有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却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墨子因为出身接近劳动者,因此同情小生产者,对他们在战争中的痛苦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他们反对掠夺战争的思想感情也是非常强烈的,他坚决地、无情地揭发了当时的掠夺战争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

【原文】

饰攻战者言曰:“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之时,其土地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子墨子言曰:“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之有病者而药之。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何以知其然也?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虽南者陈、蔡,其所以亡于吴、越之间者,亦以攻战。虽北者且、不一著何,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间者,亦以攻战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

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①之大山;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②,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志,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③。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入北郭,徙大内④,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故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车舟之众,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⑤,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戳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⑥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注释】

① “葆”通“保”,守。

② “萌”通“氓”,人民。

③ 离罢之心:离散之心。“罢”为“披”之假借字,散。

④ “内”为“舟”字之误。

⑤ 务:通“骛”,游行疾速。

⑥ “盖”通“盍”,何不。

【翻译】

掩饰攻战的人说道:“南方有楚国、吴国的君王,北方则有齐国、晋国的君王,他们最初被封于天下的时候,他们的土地城郭方圆还不到数百里;人民的总数,还不到数十万。因为攻战的缘故,土地扩充到数千里;人口增多到数百万。所以攻战是不可以不进行的。”墨子说道:“即使有四五个国家因攻战而得到利益,也还不能说明它是正道。打个比方,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方一样,假如现在有个医生在这里,他拌好他的药剂给天下有病的人服药。一万个人服了药,若其中有四五个人的病治好了,还不能说这是可通用的药。所以孝子不拿它给父母服用,忠臣不拿它给君主服用。古时在天下封国,年代久远的可由耳目所闻,年代近的可由亲眼所见,由于攻战而亡国的,多得数都数不清。”怎么知道如此呢?东方有个莒国,这国家很小,处于(齐、越)两个大国之间,不敬事大国,大国也不给它好脸色,东面的越国来侵削他的疆土,西面的齐国兼并并占有了它。考虑莒国被齐、越两国所灭亡的原因,乃是由于攻战。即使是南方的陈国、蔡国,它们被吴、越两国灭亡,也是攻战的缘故。即使北方的柤国、不屠何国,它们被燕、代、胡、貉灭亡,也是攻战的缘故。所以墨子说道:“当今的王公大人如果真想有天下而不失去,真想安定而不倾危,那么对于攻战这一类事情,是不能不坚决反对的。”

为攻战辩饰的人又说:“他们不能收揽、利用他们的民众士卒,所以灭亡了;我能收揽、利用我的民众士卒,用他们在天下攻战,所向无敌,谁敢不心悦诚服呢?”墨子说道:“您收揽、利用您的民众士卒,难道比得上古时的吴王阖闾吗?”古时的吴王阖闾教战七年,士卒披甲执刃,奔走三百里才停止歇息。驻扎在注林,取道冥隘的小径,在柏举大战一场,占领楚国中央的都城,并使宋国与鲁国被迫来朝见。及至吴王夫差即位,向北攻打齐国,驻扎在汶上,大战于艾陵,大败齐人,使之退保泰山;向东攻打越国,渡过三江五湖,迫使越人退保会稽。东方各个小部落没有谁敢不归附。战罢班师回朝之后,吴王不能抚恤阵亡将士的遗族,也不施舍民众,自恃自己的武力,夸大自己的功业,吹嘘自己的才智,怠于教练士卒。于是建筑姑苏台,历时七年,尚未造成。至此吴人都有离异疲惫之心。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上下不融洽,就收集他的士卒用以复仇,从吴都北郭攻入,迁走吴王的大船,围困王宫,而吴国因这灭亡。从前晋国有六位将军,而其中以智伯为最强大。他估量自己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想要跟诸侯抗衡,以为用攻战的方式取得英名最快。所以指使他手下的谋臣战将,排列好兵船战车士卒,以之攻打中行氏,并占据其地。他认为自己的谋略已经高超到极点,又去进攻范氏,并大败之,合并三家作为一家却还不肯罢手,又在晋阳围攻赵襄子。到此地步,韩、魏二家也互相商议道:“古时有话说‘唇亡则齿寒’。赵氏若在早晨灭亡,我们晚上将随之;赵氏若在晚上灭亡,我们早晨将随之。《诗经》说‘鱼在水中不快跑,到了陆地,怎么还来得及呢?’”因此韩、魏、赵三家之主,同心协力,开门清道,令士卒们穿上铠甲出发,韩、魏两家军队在外面,赵氏军队从城内,合击智伯。智伯大败。

所以墨子说道:“古时有话说‘君子不使用水来照自己,而是用人来照自己。用水照自己,只能看到自己的面貌;用人来照自己,则可以知吉凶’。现在用攻战已取得好处,那么为什么不将智伯好战亡国的事件作为鉴戒呢?这样做不是吉而是凶,这是可以知道的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红楼梦中贾瑞与王熙凤是何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红楼梦中贾瑞与王熙凤是何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贾瑞,清朝

历史上左光斗和史可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左光斗和史可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左光斗,明朝

红楼梦中秦可卿能嫁入宁国府,是谁在背后帮她?

红楼梦中秦可卿能嫁入宁国府,是谁在背后帮她?

秦可卿,清朝

红楼梦中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会这这样?

红楼梦中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会这这样?

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香菱的一生到底有多悲惨?都经历了什么?

红楼梦中香菱的一生到底有多悲惨?都经历了什么?

香菱,清朝

水浒传中混江龙李俊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原因是什么

水浒传中混江龙李俊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原因是什么

混江龙李俊,宋朝

红楼梦中秦钟能去贾府学堂是因为什么?与秦可卿有何关系?

红楼梦中秦钟能去贾府学堂是因为什么?与秦可卿有何关系?

秦钟,清朝

为何说贾琏是贾府真正的贵公子?他是什么身份?

为何说贾琏是贾府真正的贵公子?他是什么身份?

贾琏,清朝

《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探春房里的大物品藏着什么秘密?

《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探春房里的大物品藏着什么秘密?

红楼梦,贾母

红楼梦中鲍二嫁的与多姑娘的结局为何不同?

红楼梦中鲍二嫁的与多姑娘的结局为何不同?

贾琏,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哲学著作《墨子》:18章非攻(中)(2),原文、注释及翻译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