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著作《墨子》:05章·七患,原文、注释及译文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七患》,墨子自称自己是“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所以他不属于贵族阶级,但他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小农或手工业者。正是他的这种特殊的身份,使他认识到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粮食的生产。一个国家要想长久不衰,就必须避免这七种祸患,而这七种祸患中,最重要的还是粮食。

本篇首先分析了给国家造成危亡的七种祸患,然后指出国家怎样去预防这些祸患,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要想长久不衰,最根本的就在于增加生产和节省财用,粮食的储备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储备,并对当时统治者竭尽民力和府库之财以追求享乐生活的做法提出了严正警告。墨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减少劳动人民的负担,在灾荒之年有饭吃不至于饿死,百姓们才会感谢他们,才会更加顺从他们,这样,国家治理起来才容易。也就是说,只有预防上述七种祸患,才是治理国家之道。《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强盛,粮食的储备是最重要的。

墨子·05章 七患

【原文】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②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③,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①,五谷不收谓之饥。

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②而已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③;大夫彻县④,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雍⑤食而不盛;彻骖騑,涂不芸⑥,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①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②之。今岁凶,民饥,道饿,重其子此疚于队,其可无察邪?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夫民何常此之有?为者疾③,食者众,则岁无丰。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④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⑤,是若庆忌无去之心,不能轻出。

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故曰:以其极赏①,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②于内,上不厌③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④之罪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注释】

① 七患:国家应重视的七种祸患。

② 边:“敌”字之误。

③ 佼:通“交”,交接,交游。

① 馈:通“匮”,缺乏。

② 禀食:只供饭吃。

③ 五分之五:疑作“五分之三”。

④ 县:通“悬”,此指钟磬等悬挂的乐器。

⑤ 雍:当作“饔”,指早餐和晚餐。

⑥ 涂:通“途”。涂不芸:道路不加整修。

① 队:通“坠”。

② 道:通“导”,导引,牵引。

③ 疾:当为“寡”。

④ 离:通“罹”,遭受。

⑤ 卒:通“猝”。

① 极赏:最高奖赏。

② 单:通“殚”,耗尽。

③ 厌:通“餍”,满足。

④ 备不具:没做好防备。

【翻译】

墨子说:一个国家,有七种大祸患值得重视。这七种祸患是什么呢?都城的内外城郭和护城河都没有修好,不能守御,却去大肆修建宫殿,这是第一种祸患。敌国军队压境,四面邻国都不愿来救援,这是第二种祸患。把人民的力量都耗尽在无用的事情上,把国家的财物宝货虚耗于送往迎来的待客上,这是第三种祸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禄,游学未仕的人只顾结交朋友,国君修订法律以惩罚臣子,臣子畏惧而不敢违逆,这是第四种祸患。国君自以为神圣而聪明,而不过问国事;自以为国家安稳强盛,而不做防御准备,四面邻国在图谋攻打他,而自己却不知戒备,这是第五种祸患。国君所信任的人不忠实,而忠于国君的人不被信任,这是第六种祸患。贮藏和种植的粮食不够吃,大臣不足以信任重用,赏赐不能使人高兴,惩罚不能使人畏惧,这是第七种祸患。

这七种祸患如存于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灭亡;在存在七种祸患的情况下守御着城池,敌军一到,一定会顷刻瓦解。七种祸患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必有祸殃。

粮食,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也是国君用以养活自己和民众的物质。所以如果百姓失去生存的依赖,国君也就没有了供给;百姓没有东西吃,就什么事也干不成。所以,粮食生产储备这件事就不能不努力去做,田地不能不尽力耕作,粮食的使用不可不节俭。粮食全部丰收,那么各种美味都能让国君尽享;如果有一种粮食绝收,国君就不能尽情享受。一谷不收叫作馑,二谷不收叫作旱,三谷不收叫作凶,四谷不收叫作匮,五谷不收叫作饥。

遇到馑年,做官的自大夫以下都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一;遇到旱年,就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二;遇到凶年,就减去俸禄的五分之三;遇到匮年,就减去俸禄的五分之四;遇到饥年,那么全部没有俸禄,只供给饭吃。所以一个国家遇到凶饥,国君就减去鼎食的五分之三,大夫撤去悬挂的乐器,读书人不上去种地,国君上朝的衣服虽旧,不更新重做;接待诸侯的客人、邻国的使者,早餐、晚餐都不丰盛,驾车的四匹马撤掉左右两匹,道路不加修理,马不喂粮食,婢妾不穿丝绸。这些表明匮乏到极点了。

现在有一人背着孩子到井边打水,如果孩子不小心掉到井里,那么这位母亲必定想方设法把孩子从井中救出。现在遇到饥年,路上有饿死的人,这种情况比孩子掉入井中更为严重,能忽视这种局面吗?年成好的时候,老百姓就仁慈驯良;年成遇到凶灾,老百姓就吝啬凶恶。百姓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品行呢?从事生产的人少了,吃饭的人多了,那么就不可能有丰年。

所以说:财用不够时,就反省有没有抓住有利的生产时机,粮食不够时,就反省粮食消费上有无漏洞。因此,古代贤人按农时生产财富,巩固农业这个根本,节省开支,财用自然就充足。所以,即使是古代的圣王,哪能使五谷永远丰收,并且水旱之灾不降临呢!但是那时却从无受冻挨饿之民,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因为他们努力按农时耕种而自奉俭朴。《夏书》说:“禹时有七年水灾。”《殷书》说:“汤时有五年旱灾。”那时遭受的凶荒够大的了,然而老百姓却没有受冻挨饿,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他们生产时财物丰足,而使用时很节俭。所以,粮仓中没有储备的粮食,就不能对付凶年饥荒;兵库中没有储备的武器,即使是正义的也不能去征讨不正义的。城郭修筑不完备,就不能自行防守;心中没有周密的考虑,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故。这就好像庆忌没有逐走要离之意,就不可轻易出走。

夏桀没有对付商汤的准备,所以被商汤放逐;商纣王没有防御周武王的准备,所以被杀。桀和纣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方圆百里的小国之君所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虽然富贵,但都不加防备。所以说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粮食是国家的宝物,兵器是国家的爪牙,城郭是用来自我守卫的:这三者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以说:用那最高的奖赏,去赏赐给无功之人,耗尽国库中的贮藏,用以置备车马、衣裘和稀奇古怪之物,让奴隶劳苦不堪,去建造宫室和观赏游乐的建筑,死后又做厚重的棺椁,做很多陪葬衣服。活着时修亭台楼榭,死后又修造坟墓。因此,老百姓在外受苦,内部的国库耗尽,国君满足不了享乐,百姓忍受不了痛苦。所以,国家一遇敌寇就受损伤,百姓遇到饥荒就会死亡,这都是防备不周全的罪过啊!再说,粮食也是圣人所最为珍惜的。所以《周书》上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储备三年的粮食,国家就不是合格的国家了;一个家庭如果不储备三年的粮食,子孙就不是合格的子孙了。”粮食的储备,这就叫作国家的根本贮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红楼梦中贾瑞与王熙凤是何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红楼梦中贾瑞与王熙凤是何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贾瑞,清朝

历史上左光斗和史可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左光斗和史可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左光斗,明朝

红楼梦中秦可卿能嫁入宁国府,是谁在背后帮她?

红楼梦中秦可卿能嫁入宁国府,是谁在背后帮她?

秦可卿,清朝

红楼梦中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会这这样?

红楼梦中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会这这样?

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香菱的一生到底有多悲惨?都经历了什么?

红楼梦中香菱的一生到底有多悲惨?都经历了什么?

香菱,清朝

水浒传中混江龙李俊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原因是什么

水浒传中混江龙李俊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原因是什么

混江龙李俊,宋朝

红楼梦中秦钟能去贾府学堂是因为什么?与秦可卿有何关系?

红楼梦中秦钟能去贾府学堂是因为什么?与秦可卿有何关系?

秦钟,清朝

为何说贾琏是贾府真正的贵公子?他是什么身份?

为何说贾琏是贾府真正的贵公子?他是什么身份?

贾琏,清朝

《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探春房里的大物品藏着什么秘密?

《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探春房里的大物品藏着什么秘密?

红楼梦,贾母

红楼梦中鲍二嫁的与多姑娘的结局为何不同?

红楼梦中鲍二嫁的与多姑娘的结局为何不同?

贾琏,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哲学著作《墨子》:05章·七患,原文、注释及译文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