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著作《墨子》:17章非攻(上),原文、注释及翻译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17章 非攻(上)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并立”局势形成之前,诸侯激烈兼并的时期。针对战争频仍的社会现实,墨子提出了“非攻”主张。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在文中,他对各种为攻战进行辩护的言论做出了批驳,并进一步将大国对小国的“攻”与有道对无道的“诛”区别开来。

他所提出的“非攻”,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的主观要求,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也曾想划分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把以“百姓人民之利”作为正义战争的标准,但他不可能从历史发展上认清什么战争是对“百姓人民有利”的战争。

本篇通过几个简单的事例,逐层深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达他的“非攻”思想:

第一,通过为人所不齿的偷盗行为来比喻不义之战。比如:开篇就用有人进入别人的园圃去偷窃桃李,最后引出攻打别人的国家,得出这是不义之战。

第二,通过“义、仁”来作为衡量战争性质的准则。很多人把攻打别人的国家,叫作“义”,并且赞誉它。

【原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②,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③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①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②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③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注释】

① 非攻:意为反对兼并战争。

② 兹甚:更深。兹,通“滋”。

③ “扡”同“拖”,夺取。

① 十重:十倍。

② 情:通“诚”,确实。

③ 奚说:怎么解释。

【翻译】

现在有这样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和菜圃,偷摘人家的桃子、李子。大家知道后一定说他的不是,上边当权的如抓到他一定会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盗窃别人家的鸡犬、牲猪,他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果园、菜圃里去偷桃李。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给别人造成的损失更大,他也就更不仁义,他的罪过也就越大。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内,偷取别人的牛马,他的不仁不义,又超过了盗窃别人鸡犬、牲猪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给别人造成的损害更严重。如果给别人造成的损害越重,那么他的不仁也就越重,罪过也就越重。至于枉杀无辜的人,剥夺别人衣服的人、抢走人家武器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了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取别人牛马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给别人造成的损害特别严重。如果给别人造成的损害特别严重,那么他的不仁也就特别严重,他的罪恶也就特别重大。遇到这些事,天下的君子都能明辨是非而加以反对,称他为不义。可是现在有大规模地攻伐别人的国家,却不知指责其错误,反而去赞誉他,称之为义。这难道能叫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杀一个人,叫作不义,必定有一项死罪。如果按照此种说法类推,杀掉十个人,有十倍不义,则必然有十重死罪了;杀掉百个人,有百倍不义,则必然有百重死罪了。对这些事,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并且指责它,称他为不义。但是现今有人大规模地攻打别人的国家做出不义之事,却不知道指责其错误,反而称赞他,并称之为义举。他们确实不懂得那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国的话遗留给后代。倘若他们知道那是不义的,又怎么解释记载这些不义之事,用来遗留给后代呢?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看见很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黑白不分。少尝一点苦味就说是苦的,而吃到很多苦的东西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甘苦不分。现在看到别人做了一点点坏事,都知道指责其错误;可是碰上了大的不对,像侵略别的国家这样的事情,却不知道反对,反而随声附和、大加赞赏,说这是“义”。这难道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因此我知道天下的君子,把义与不义的分辨弄得很混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红楼梦中贾瑞与王熙凤是何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红楼梦中贾瑞与王熙凤是何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贾瑞,清朝

历史上左光斗和史可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左光斗和史可法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故事?

左光斗,明朝

红楼梦中秦可卿能嫁入宁国府,是谁在背后帮她?

红楼梦中秦可卿能嫁入宁国府,是谁在背后帮她?

秦可卿,清朝

红楼梦中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会这这样?

红楼梦中黛玉对赵姨娘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会这这样?

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香菱的一生到底有多悲惨?都经历了什么?

红楼梦中香菱的一生到底有多悲惨?都经历了什么?

香菱,清朝

水浒传中混江龙李俊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原因是什么

水浒传中混江龙李俊为何会选择离开梁山?原因是什么

混江龙李俊,宋朝

红楼梦中秦钟能去贾府学堂是因为什么?与秦可卿有何关系?

红楼梦中秦钟能去贾府学堂是因为什么?与秦可卿有何关系?

秦钟,清朝

为何说贾琏是贾府真正的贵公子?他是什么身份?

为何说贾琏是贾府真正的贵公子?他是什么身份?

贾琏,清朝

《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探春房里的大物品藏着什么秘密?

《红楼梦》里秦可卿和探春房里的大物品藏着什么秘密?

红楼梦,贾母

红楼梦中鲍二嫁的与多姑娘的结局为何不同?

红楼梦中鲍二嫁的与多姑娘的结局为何不同?

贾琏,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哲学著作《墨子》:17章非攻(上),原文、注释及翻译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