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黛二人谈话为何会去蘅芜苑?原因是什么

宝钗是贾府的座上宾,且她为人处事和王熙凤一样八面玲珑。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话说刘姥姥走后,贾母不过偶染风寒,吃一剂药也就好了。众姐妹在贾母处问安后各自回到园中。结果路上薛宝钗拉住林黛玉说有话,二人去了蘅芜苑!

(第四十二回)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院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

薛宝钗将林黛玉“诱”至蘅芜苑,而不是跟去潇湘馆,这是心理战的重要技巧。

攻心为上,不去林黛玉的主场来到自己的主场,心理上占据优势,会无形中对林黛玉形成压迫。这种心理不为胜负,而是为了更好地营造说话的氛围,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虽说话在哪里都可以说,但在自己的主场更有优势,可供读书人学习一二。

而且,薛宝钗开口就让林黛玉处于弱势。不与林黛玉客套,先下手为强地让她跪下,又让她认错。以林黛玉的狐疑个性,一定认为凭薛宝钗的稳重不可能无的放矢,必然被她抓住把柄。她说“宝丫头疯了”,是典型的色厉内荏。此时她称呼“宝丫头”,是对薛宝钗的试探和试图反击。

“宝丫头”是长辈或者年长者对宝钗的称呼。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李纨、王熙凤都叫得,姐妹们也叫,但极少。

林黛玉平时都叫宝姐姐,此时突然叫她宝丫头,是典型的防守反击,想要在心理上扳回对薛宝钗的劣势,属于下意识的心理行为。曹雪芹对人心的把握,由此看来可知极为准确。

林黛玉此时叫“宝丫头”,与薛宝钗叫王熙凤“凤丫头”还不同。林黛玉是“色厉内荏”,薛宝钗却是“故作成熟”。不提。

(第四十二回)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哪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

薛宝钗咄咄逼人,非要将林黛玉的气势击溃。她明白黛玉的心性,如果不攻破她的心理防线,双方关系弄巧成拙,一旦恼了反倒不好。

薛宝钗存了一击必中之心,早都在心中谋划如何与林黛玉分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谋定后动是她的心性,势必要解决她与林黛玉之间的隔阂。

前文讲到妙玉请宝钗黛玉同喝体己茶。林黛玉不识得五年梅花雪水,就是指向薛宝钗。

妙玉说这水来自当初的“玄墓蟠香寺”,是妙玉早年和师父的修行之地。她因不容于权贵躲到京城。经历与薛家进京异曲同工,都是“逃了”。

“蟠桃”之桃,薛蟠之蟠,对照玄墓蟠香寺,点出雪水就是指“薛家”。

薛宝钗雪洞一般的房间,挂着青纱帐幔就是“玄墓”!

妙玉收集的梅花雪水,放在一个“鬼脸青”花瓮里,埋在地下与“冷香丸”的处理一模一样。

刘姥姥讲雪下抽柴故事,贾宝玉第二天派茗烟去按图索骥,结果找到“一个青脸红发的瘟神爷”,不就是“鬼脸青”?贾母作酒令“这鬼抱住钟馗腿”,也是讽刺薛家来贾家攀附。

薛家彼时来贾家正好是前后五年光阴……

所以,林黛玉不识“五年梅花雪水”,被妙玉说“大俗人”,就是指她心胸不宽,不识宝钗好人,未免俗气了。雪水不雪水的,根本不重要。

前有妙玉提醒林黛玉要对薛宝钗放下成见,后有薛宝钗此番“审问”林黛玉,就是要为钗黛二人和解铺垫。

薛宝钗想要取得林黛玉的真心,这是难得的契机。只有让林黛玉心慌意乱,才能打开心防,二人开诚布公。不得不说薛宝钗的时机选择的很妙。

但同样的事,未必所有人都能做好。比方后文邢夫人得到绣春囊,派人封给王夫人的做法,就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如果只看邢王二夫人的做法只会令人侧目,但要结合薛宝钗借机与林黛玉和解,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一念是“好”,一念是“坏”,而人之“善恶”,留存于一心。

如果薛宝钗不好,大可以将林黛玉的“丑事”找人宣扬出去,那时候可是亲者痛仇者快,足以让林黛玉“社死”。

读书人更要客观去理解人物,多想一下“为什么”这么做,就会发现曹雪芹高明的塑造了立体人物。只用好坏认识,实在“暴殄天物”!

薛宝钗将气势做足,让林黛玉气势弱了下去,再提出林黛玉的酒令,一下击溃黛玉心防。彼时薛宝钗全面掌握主动,做好做歹全在于她。

薛宝钗若“坏”,大可以虚情假意安慰一番,却没道理和黛玉讲什么过往以求“共情”。

薛宝钗若“好”,必然先挑明“丑事”,揭了短。再抚平林黛玉的内心,与之精神共鸣,彻底交心。

薛宝钗显然选择的是后者。

(第四十二回)薛宝钗……款款地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得打,骂得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薛宝钗说不用害臊,你看过的我也看过,一下子拉近双方关系。原来大家都淘气,那就是“同志”了。还有什么说的。

你看,薛宝钗兵不血刃就将“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拿下,实在是“厉害”。

有人总是对宝钗保持警惕之心,试问薛宝钗苦口婆心规劝林黛玉,缓和黛玉心中块垒的目的是什么?对她有什么好处?如此一想就明白薛宝钗发自真心,反而是自己小肚鸡肠,正是妙玉所说“大俗人”了。

随后薛宝钗一如既往讲了一番大道理,无外乎是男子读错书不如不读书,女子读书不如针线女红是本职。这些话她当初对史湘云说过,在《咏海棠诗》中也是大旨讨论。

薛宝钗是“女德”的代表。薛家虽然不如李纨娘家接近“道德传家”那么厉害,却也是对宝钗悉心教导。尤其薛宝钗自我修养更胜薛家数筹,除了出身以及门楣教育短板,并不比李纨差。

“女德”是传统女性遵守的美德。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王宝钏,孟光等女子“四德三从”,以当时的标准是备受歌颂的。

薛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就是秉持这等品德。她对林黛玉、史湘云过于追求文采诗词并不以为然,才会规劝。

而薛宝钗的“规劝”也不要以为是“好为人师”。林黛玉、史湘云都是极聪慧的女子,她们被薛宝钗几句话折服,不在于薛宝钗讲的道理深刻。

道理谁都懂,但这等话却不是谁都能说的。往往自来母亲教授女儿,母女情真的表现。林黛玉、史湘云二人没有母亲,未免属于“五不娶之丧妇长子不取”。如果有母亲悉心教导,她们不会一个飞扬跳脱,一个随心所欲。

林黛玉大为感动,对薛宝钗撤下心防,不是她被人抓住小辫子,也不是薛宝钗道理说得好,正是体会到宝钗的一片真心。至此,二人化干戈为玉帛,妙玉“五年梅花雪水”的梗和伏笔也被彻底解开。林黛玉终究不是俗人!

钗黛和解是《红楼梦》一大关目。由于有了钗黛和解,才使得金玉良姻和宝黛姻缘以外,不涉及到个人的争竞。林黛玉的悲剧也不是薛宝钗造成。

曹雪芹不惜笔墨写这一大段,就是告诉读书人这个道理。否则薛宝钗做什么都会“面目可憎”,不符合作者的初心,薛宝钗的为人,以及《红楼梦》的故事真相。

薛宝钗和林黛玉因为酒令而有的这一大段讨论,一定不能错过,并且要看透作者深意,领略后面大观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这里二人才说完,忽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的事呢。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宝二爷都在那里等着呢。”宝钗道:“又是什么事?”黛玉道:“咱们到了那里就知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红楼梦中王夫人在贾府被抄后是什么结局?

红楼梦中王夫人在贾府被抄后是什么结局?

王夫人,清朝

红楼梦中贾宝玉生日夜宴时,袭人将芳官灌醉是为何?

红楼梦中贾宝玉生日夜宴时,袭人将芳官灌醉是为何?

袭人,清朝

为了杜绝厚葬的不良风气,唐太宗专门颁布了一道《戒厚葬诏》

为了杜绝厚葬的不良风气,唐太宗专门颁布了一道《戒厚葬诏》

《戒厚葬诏》,李世民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会选择住在潇湘馆?原因是什么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会选择住在潇湘馆?原因是什么

林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荣国府得三代管家分别是哪些人?权力有何变化?

红楼梦中荣国府得三代管家分别是哪些人?权力有何变化?

荣国府,清朝

红楼梦中在与宝钗完婚后,宝玉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出家?

红楼梦中在与宝钗完婚后,宝玉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出家?

宝玉,清朝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上雪雁一个人是为何?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上雪雁一个人是为何?

林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秦可卿是怎么死的?是悬梁自缢还是病死?

红楼梦中秦可卿是怎么死的?是悬梁自缢还是病死?

秦可卿,清朝

红楼梦中贾家和薛家两家相比有何差别?差距有多大?

红楼梦中贾家和薛家两家相比有何差别?差距有多大?

贾家,清朝

红楼梦中杏犀是什么?与林黛玉之间有何联系?

红楼梦中杏犀是什么?与林黛玉之间有何联系?

黛玉,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红楼梦中宝黛二人谈话为何会去蘅芜苑?原因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