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午休时间,宝钗为何会出现在怡红院还干起了针线活?

薛宝钗,是曹雪芹著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细按《红楼梦》一书,今之读者多喜黛玉,胜过宝钗,究其原因,今人思想解放、民智开化,故而对黛玉之灵气、幽默格外赞赏,反观宝钗,则近似封建时代的女夫子,为人低调稳重,谨守礼数,没有少女的生气。

其实不然,以曹雪芹的人物设置,钗、黛本是一体,故而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音”开篇,批书人脂砚斋便附上如此文字: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则知余言不谬也。

黛玉乃青春版的宝钗,宝钗乃成熟期的黛玉,笔者昔日文章,曾多次提到《红楼梦》开篇林黛玉之尖酸刻薄,到后期则变得低调稳重,亦是黛玉在逐渐“宝钗化”,而宝钗当年亦如黛玉,有青春萌动之经历,此非用心之读书者不能窥其妙处。

且看第42回,由于林黛玉前番在“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的酒令游戏中,无意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等禁书文字,宝钗深以为然,便意欲提醒黛玉一番,期间宝钗教诲黛玉期间,亦曾提起过自己当年看禁书的场景,且看书中所记:

宝钗款款地告诉她(黛玉)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偷儿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第42回

贾宝玉、林黛玉曾共读《会真记》(又名《莺莺传》)、《西厢记》,此类言情故事,最易耸动少男少女之春心,故而被当做禁书看待,林黛玉在宴会上无意露出马脚,宝钗事后提醒,亦是好心,而从宝钗这番话亦可知——一向敦厚稳重的宝姐姐,当年居然也看这类禁书,真真令人诧异。

宝钗身上有黛玉的影子,这是曹公有意塑造的。林黛玉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爱情的追求,宝姐姐亦对爱情有深深的向往,只不过她比黛玉成熟,故而将这种渴望藏匿得更加深邃。

且看《红楼梦》第36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钗趁午休时间来怡红院,意欲寻找宝玉说话儿以解午倦,恰好撞见袭人正在给贾宝玉做鸳鸯肚兜,袭人中间有事离开后,宝钗一时没忍住,便上手接着袭人的活儿继续绣起来:

宝钗说着,一面又瞧她(袭人)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肚兜,上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袭人又笑道:“好姑娘,你略坐一坐,我出去走走就来。”说着,便走了。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她代刺。——第36回

一向稳重保守的宝姐姐,居然在午休时间给贾宝玉绣鸳鸯肚兜,这传出去可是不小的八卦新闻,故而其后林黛玉、史湘云也来怡红院,恰巧看见这一幕,林黛玉笑得握着嘴,不敢笑出声音来,还招手叫湘云一起来看宝姐姐出糗。

历来论者,多喜捕风捉影,觉得薛宝钗如此“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大家闺秀,居然趁着午休时间干这种事,肯定是在讨好贾宝玉,想要促成自家的金玉良缘,实则是天大的谬误。

封建时代婚姻,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薛宝钗自己根本没有决定的权力,她讨好贾宝玉成功如何?失败又如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若是薛宝钗真有这般心机,林黛玉窗外看见,当会有“宝玉哥哥被抢”的危机感,如何反觉得好笑,还叫来湘云一起笑?

故而,笔者私认为,“绣鸳鸯梦兆绛云轩”乃是曹公匠心独具,有意刻画薛宝钗的少女心和她潜意识中对爱情的向往。

袭人所绣肚兜,乃是鸳鸯戏水花样,鸳鸯之意象自古便有姻缘之意,宝钗见之觉得可爱,甚至于一时间忘了礼数规矩,居然就坐在凳子上接着袭人的活儿继续刺绣起来——纵观《红楼梦》全书,宝姐姐很少有这种失态表现。

诚如姚伊嘉之文《“宝钗扑蝶”意蕴新探》(载《红楼梦学刊》)中对薛宝钗的分析:

对宝钗这个人物,作者绝非要刻画一个无可指摘、质地均匀、滴水不露的完人,也写出了她的“破绽”,其中之一便是对爱情的渴望。

除了上述“鸳鸯肚兜”一事,姚伊嘉还立足其他论者从未涉及的“宝钗扑蝶”情节,对宝钗的爱情渴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恰与笔者上述所论相吻合。

《红楼梦》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正值祭饯花神的日子,众姊妹齐聚一堂,唯独黛玉迟迟未来,宝钗便自告奋勇前去潇湘馆寻黛玉,结果却看见贾宝玉进了潇湘馆,宝钗不便再进,一人独自原路返回,于路上发生了“宝钗扑蝶”的经典画面:

想毕,抽身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的迎风蹁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渡柳,将欲过河。——第27回

此处描写可谓大有意味,惜历来读者只将注意力放在后文中宝钗“诬陷”黛玉一事上,从而忽略了宝钗扑蝶的深层意蕴。

宝钗前脚看见宝玉、黛玉在一处,只好自行离开,后脚便撞见了一双玉色的蝴蝶,而且大如团扇。细细品味,蝴蝶乃是“一双”,并且是“玉色”,《红楼梦》中,但凡跟“玉”字掺上关系的,必然有曹公的深意,此是红楼爱好者的共识。

而且这对玉色蝴蝶大如团扇,古代女子以团扇遮脸,可见团扇着实不算小,而如团扇一般大的蝴蝶更是令人称奇,不知是曹公夸张,还是真有这般大的蝴蝶,此事亦无碍分析,故暂按下不提。

清光绪三家评本《红楼梦》中,太平闲人在此处亦有批注:蝴蝶双飞,洵称好梦,乃宝黛也,其如扑者从旁至乎?看“玉色”二字是眼。

曹雪芹非常擅长使用这种云山雾罩的方式,对故事情节进行隐晦刻画,一双玉色蝴蝶,暗指宝玉、黛玉,古有“庄周梦蝶”之说:庄子于梦中,竟一时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宝黛爱情亦是大梦一场,不亦悲乎!

而姚伊嘉则立足刻画人物角度,认为“宝钗扑蝶”更多透露出宝钗一直隐藏着的爱情意识:

经历潇湘馆避嫌一幕,曹雪芹并没有直接展开宝钗的心理活动,而是马上紧凑地安排了扑蝶、编谎的情节,意图十分明显。双飞的玉色蝴蝶,激发了宝钗这样一个向来稳重、做事说话不留痕迹的少女的好奇,作者借此表达宝钗内心潜藏的爱情渴望。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知道,扑蝶未果,既是对前文潇湘馆一幕的呼应,亦酝酿着宝钗此后失落的爱情命运。

当然,这些都是曹公站在上帝视角,以先知的高度埋下的终极伏笔,但这不能作为诸君诽谤宝钗的证据,譬如就有论者总会想当然地给宝钗扣帽子:觊觎金玉良缘,想从林黛玉手中将贾宝玉抢过来,这些伏笔都暗示了宝钗内心的阴暗。

若有论者或读者这般理解上述笔者之分析,得出这般结论,此一篇文章便是无用之文了,笔者亦只能扼腕感慨,再无一言可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红楼梦中王夫人在贾府被抄后是什么结局?

红楼梦中王夫人在贾府被抄后是什么结局?

王夫人,清朝

红楼梦中贾宝玉生日夜宴时,袭人将芳官灌醉是为何?

红楼梦中贾宝玉生日夜宴时,袭人将芳官灌醉是为何?

袭人,清朝

为了杜绝厚葬的不良风气,唐太宗专门颁布了一道《戒厚葬诏》

为了杜绝厚葬的不良风气,唐太宗专门颁布了一道《戒厚葬诏》

《戒厚葬诏》,李世民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会选择住在潇湘馆?原因是什么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会选择住在潇湘馆?原因是什么

林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荣国府得三代管家分别是哪些人?权力有何变化?

红楼梦中荣国府得三代管家分别是哪些人?权力有何变化?

荣国府,清朝

红楼梦中在与宝钗完婚后,宝玉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出家?

红楼梦中在与宝钗完婚后,宝玉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出家?

宝玉,清朝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上雪雁一个人是为何?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上雪雁一个人是为何?

林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秦可卿是怎么死的?是悬梁自缢还是病死?

红楼梦中秦可卿是怎么死的?是悬梁自缢还是病死?

秦可卿,清朝

红楼梦中贾家和薛家两家相比有何差别?差距有多大?

红楼梦中贾家和薛家两家相比有何差别?差距有多大?

贾家,清朝

红楼梦中杏犀是什么?与林黛玉之间有何联系?

红楼梦中杏犀是什么?与林黛玉之间有何联系?

黛玉,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红楼梦中午休时间,宝钗为何会出现在怡红院还干起了针线活?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