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行尸走肉”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行尸走肉成语出处】

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释义:

行尸:会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肉体。讽刺没有理想,无所作为的人。糊里糊涂混日子,虽然活着,同死人一样。

【行尸走肉成语由来】

任末,字叔本,蜀郡新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县)人,东汉时期的学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字汉伯)等去都城洛阳游学。他通晓“五经”,对西汉齐郡人辕固生所传《诗经》特别有研究,在洛阳教授生徒达十余年,其一生事迹感人至深。

任末十四岁时,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师,常背着书箱不怕险阻到处求学。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下,削树枝做笔,汲树汁当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杆、篙草取亮。他刻苦读书,到了晚年仍坚持不懈。每有心得,便写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便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怎能有所成就呢?”

任末不仅刻苦好学,而且还以爱友尊师闻名。他的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车(古时一种独轮小车)载上棺木,亲自推着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古代风俗,人死于异乡,如果不能归葬在祖坟,对死者和死者家属都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任末出于对朋友的至诚,不顾路途坎坷,风雨无阻地推车送友人尸骨还乡,这是一种十分令人感佩的高行义举,在当时传为美谈。

后来,任末回到家乡,蜀郡守曾聘请他做管理全郡总务的功曹史,他称病没有去。不久,他的老师去世,他又不顾路途遥远前去奔丧,不料死在奔丧途中。临终前,任末告诉陪他同行的侄儿任造说:“你一定要把我的尸体送到老师家门前,如果人死后还有知觉,那么我为老师奔丧尽了弟子的礼节,魂灵也就不会感到惭愧;如果死后没有知觉,把我埋在泥土里,我也就满足了。”

任末爱友尊师的风范,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晋文学家王嘉所着《拾遗记》是这样记载的:任末一生,除非圣人的书,其他一律不看。他临去世时,告诫弟子们说:“好学不倦的人,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一样;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行尸走肉”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模棱两可”的出处是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模棱两可”的出处是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唐朝,苏味道

成语“箪食壶浆”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箪食壶浆”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春秋,孟子

成语“桃李成蹊”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成语“桃李成蹊”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汉朝,李广

成语“八面威风”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八面威风”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明朝,朱元璋

成语“金针度人”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成语“金针度人”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唐朝,织女

成语“龙山落帽”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龙山落帽”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晋朝,桓温

成语“亲痛仇快”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亲痛仇快”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汉朝,彭宠

“房”姓是如何来的?成龙的儿子为何叫房祖名?

“房”姓是如何来的?成龙的儿子为何叫房祖名?

现代,房祖名

成语“梁上君子”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梁上君子”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汉朝,陈寔

成语“以身试法”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成语“以身试法”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汉朝,王尊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行尸走肉”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