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从善如流”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从善如流成语出处】

1、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2、《晋书 卷六十二 祖逖传》:“且好学不倦,从善如流。” [2]

3、《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听览政事,从善如流。”

释义:

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像流水一样,比喻迅速。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从善如流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其中郑国是个小国,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郑悼公时,郑国同北方以晋国为首的其他各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南方的楚国就来攻伐郑国。晋国便派栾书为将军,率领大军,前去援助郑国,两军在绕角(今河南鲁山县东南)相遇。楚军不敢同晋军对敌,便撤退而回。但晋军并不撤走,还准备趁机侵入楚国的蔡地(今河南上蔡县一带)。楚国获知这个消息,就立刻调动近申、息二地的精锐部队,准备迎击。

这时,晋将赵同、赵括仗着兵力优势,欲挥军南下,占领蔡地,因此催请栾书赶紧下令进攻。就在栾书准备下令的时候,中军佐知庄子、上军佐范文子和中军将韩献子三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我们当初出兵是为了援救郑国,反对侵略,是正义之师。现在进犯的楚军既然已经撤退,我们如果借此攻打蔡地,这样我们就要承担不义的罪名。而且,楚国现在派来的两支精锐部队,我们这一仗也不一定能打胜。而且不管打胜还是打败都对我们晋国不利,若打赢了这一仗,别人会说以晋国的大军,去打楚国两个小地方的部队,不是白白浪费兵力吗?如果失败了,晋国便会名誉扫地,还有何面目去见晋王和晋国的百姓?所以和楚国的这一仗不能打。”栾书仔细考虑了他们三人的意见,觉得他们讲得很有道理,便取消了攻蔡的念头,撤军回晋。

过了两年,晋国又派栾书领兵去攻打蔡国,这一次晋军大获全胜,还抓获了楚国的大夫申骊。栾书本打算继续进攻楚国本土,知庄子、范文子等人劝告他先进攻沈国再说,栾书分析了具体情况后认为有道理,于是,再次改变了作战计划。随后,晋军进攻沈国,把沈国的国君揖初都抓来了,因为这次晋军准备充分,楚国对晋军也无可奈何。人们认为,晋军这次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就是因为栾书上次听从了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等人的良言。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等人的良言。

其实呢,在晋军第一次准备南侵攻蔡的时候,绝大多数将士都表示同意,而栾书却听从了少数人的意见。有个将士就问栾书:“圣人都听从多数人的意见,所以能成大事。现在我们六军将佐十二人,除将军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人不主张攻蔡。您为什么不听从多数而采纳了少数人的意见呢?”

栾书说:“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就是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我听从他们的正确意见,难道不对吗?”

——《左传·成公八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模棱两可”的出处是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模棱两可”的出处是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唐朝,苏味道

成语“箪食壶浆”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箪食壶浆”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春秋,孟子

成语“桃李成蹊”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成语“桃李成蹊”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汉朝,李广

成语“八面威风”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八面威风”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明朝,朱元璋

成语“金针度人”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成语“金针度人”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唐朝,织女

成语“龙山落帽”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龙山落帽”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晋朝,桓温

成语“亲痛仇快”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亲痛仇快”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汉朝,彭宠

“房”姓是如何来的?成龙的儿子为何叫房祖名?

“房”姓是如何来的?成龙的儿子为何叫房祖名?

现代,房祖名

成语“梁上君子”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成语“梁上君子”出处是哪里?其中有哪些历史典故呢?

汉朝,陈寔

成语“以身试法”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成语“以身试法”出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汉朝,王尊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从善如流”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