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师范)专业始设于1975年,是艺术学学科门类中美术学类中的本科专业,2018年增设公费师范生。
硕士点:美术学、艺术硕士(美术领域)、教育硕士(美术)。
(一)专业定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东省美术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以培养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与高尚人文情怀,具备全面的美术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并能够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骨干美术教师,能够从事基础性美术教学与研究以及其他领域美育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2.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实行弹性修读年限,弹性区间为3~8年。
3.毕业与学位授予
(1)毕业
修满本专业要求的学分,通过毕业资格审查即可毕业。
(2)学位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议,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全国排名32名,进入前30%,专业排名31名,专业评级为A。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学科,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画为校级精品课程。侧重培养掌握美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三)教学模式
1.在教学模式上,强调突出师范专业的自身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课程需要,灵活运用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及现场示范教学法,侧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手段上,强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不但广泛推广了多媒体教学,而且建立线上教学资源与网络平台,方便师生进行专业交流,一方面提高了师范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培养,帮助师范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通过以学术论坛、院内学生年展、第二课堂、专业展赛等为载体,建立了多重课堂联动机制,实现了课内教学与第二课堂的互补与互动,使师范生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实时呈现与反馈,从而使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升级。
(四)教学团队
目前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6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2人。学院不定期聘请等国外专家教授来校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邀请知名艺术家、中小学名师、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等参与教学,围绕学校“杏园讲坛”学术活动平台,组织人文讲座,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五)成长成才
本专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同济大学、韩国平泽大学、韩国东明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业院校建成了师生交流合作项目,使学生始终站在艺术发展的前沿。学院教风严谨、学风端正,全院上下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院开设了名家讲坛、学生作品年展等学生课外学习交流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40年余时间的历史积沉,学院培养出一批具有影响的画家、书法家、设计师和学者;一大批高素质的毕业生,在国内外教育界、新闻界、设计界、影视界各行各业都有我院优秀毕业生的身影,并具有较好的声誉和影响力。近三年,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项专业赛事,共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奖学金与助学金覆盖率分别达到25%和10%以上,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体系。
1.主要理论课程体系:
(1)专业主干课程
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基础、速写、艺用人体解剖与透视原理、书法篆刻、国画山水、工笔人物、油画静物、油画头像、版画、陶艺、雕塑、壁画、艺术管理、美术经典作品赏析、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毕业创作等。
(2)主要专业实践
美术学专业实践主要形式为创作课,通过创作锻炼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美术鉴赏能力。
2.主要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论文是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一般依托所学习的某一门课程进行,在第4学期安排1篇,第5学期安排1篇。完成并符合要求,每篇计1学分,共2学分。
(2)教学见习
教学见习是在学习课程教学论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对所学习的教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考察学习,以培养、锻炼专业教学能力。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用时4周,计2学分。
(3)教育实习(含模拟实习)
教育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用时18周,计10学分。
(4)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程即将结束时,检查学生学习成效,培养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用时8周。完成并符合要求,计6学分。
本专业以核心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三大教学模块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并更具针对性,有助于培养师范生扎实的专业技能;通过修读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教学基本技能,形成从事本专业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以及对于教育职业应有的责任感与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