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成功入选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是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连续第二次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学校和科协重视全民素质教育,不断提升科普服务水平,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新成果。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始建于1998年,现展厅面积1289平方米,目前馆藏已积累渔具和渔船模型共400余件,各类浸制、剥制及干制等海洋生物标本2000余种,2万余件。种类数量在国内相关院、校、所中位于前列,其中馆藏国内最大布氏鲸骨架,和笠鳞棘鲨、石川氏粗鳍鱼等众多珍稀海洋生物标本。
建馆以来,博物馆持续为广大群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曾被认定为“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2014-2019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水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鉴定单位”等。博物馆既是学校海洋类教学、科研以及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成为学校海洋类教学、科研力量支撑,是舟山新区最具海洋特色的公益性科普场馆之一。近三年来,该馆共接待各类参观人员近2万人次,围绕“海洋”主题开展校内外科普活动20余次。每年7-8月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海洋之约”夏令营,更是吸引了千余学生前来。
博物馆积极开展对外援建,参与建设了乍浦实验学校海洋生物馆、奉化渔文化馆、宁波渔文化促进会渔文化陈列馆、嵊泗东海渔场博物馆、宁波效实中学标本馆等十余所海洋科普场馆。仅2021年5月-9月,博物馆陆续开展了“源自海洋,情系边疆”等多项海洋科普援建西部项目,将海洋科普传播四方,共向江西省寻乌中学、新疆阿克苏舟山博爱希望小学和青海囊谦县小学捐赠了300余件鱼、虾、蟹、贝等精致海洋生物标本与几十册海洋主题图书资料。同时,与寻乌科协共同举办线上“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课堂”活动,与阿克苏市希望小学共同开展“源自海洋,情系边疆”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其建立海洋生物陈列馆,辅助青海囊谦县小学建立微型海洋科普馆,并派出海生会志愿者前往现场科普义教,推动当地中小学校共筑海洋强国梦。
历经20余年的积淀,浙江海洋大学生物博物馆于2017年被我国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鉴定单位”。博物馆原负责人赵盛龙教授主编的浙江省中小学生《海洋知识教材》,成为浙江省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及科普教育重要教材。博物馆教师多年来出版了《浙江海洋鱼类志》等科普及学术书籍10余册,多次接受新华网、浙江电台交通之声等媒体访谈,为公众解答海洋生物多样性等相关问题,得到了较好反馈。近3年来为上海市海关、南京市公安、舟山市检察院等20余家单位完成了蠵龟、玳瑁、鹦鹉螺等海洋保护动物及其制品的鉴定工作百余次。不仅如此,博物馆每年举办“走向海洋”“知海、爱海、强海”中小学教师海洋特色培训课,年培训200人次左右。
自2002年开始,依托博物馆创建的学生社团——海洋生物学会,每年有100人左右报名参加,经社团四年的培养,同学们具备了海洋科普基本素质及能力,在校内外从事海洋科普相关工作。至今,博物馆已培育海洋科普人才2000余人,协会也被评为省级优秀协会。(作者:赵繁 编辑:王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