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的读音_解释 - 在线新华字典

拼音:mì ,注音:ㄇㄧˋ ,部首:宀,笔画:11
五笔:PNT或PNTM,五笔98:PNTM ,
统一码:U+5BC6 ,郑码:WDML ,仓颉码:JPHU ,四角码:30772

密相关字典:

密怎么写好看:


密硬笔行书

密异体字:

宓 宻 蔤

密的解释:



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密。稠密。茂密。严密。密封。密布。密集。密匝匝。密锣紧鼓(喻正式活动前的积极而紧张的准备,亦作“紧锣密鼓”)。
关系近,感情好:密友。密亲。
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秘密。保密。密谋。密电。密报。密使。密信。密诏。密旨。密探。
精致,细致:精密。细密。致密。密实(细密结实)。
姓。
稀疏

笔画数:11;
部首:宀;
笔顺编号:44545434252

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山,宓(mì)声。本义:形状象堂屋的山)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hillresemblingahall〗
密,山如堂者。——《说文》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尸子》
隐蔽的地方〖concealedplace〗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形】
假借为“比”。稠密;多〖dense;close;numerous〗
密,稠也,疏之对也。——《增韵》
密云不雨。——《易·小畜卦》
加密石焉。——《国语·晋语八》
以陈楚之密迩于楚。——《左传·文公十七年》
密布字印。——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则无态。——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文理有疏密;斫直删密;密札札,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密茂(茂密);密茫茫(繁茂密集无边无际的样子);密茸茸(密集丛生的样子);密丛丛(茂盛丛集的样子)
亲密(强调关系上的亲近)〖close;intimate〗
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陆机《叹逝赋序》
又如:密近(帝王左右亲近信用的人);密坐(靠近而坐,形容关系亲密)
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secret〗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宣和殿荔枝》
密通洞庭。——唐·李朝威《柳毅传》
密奏请皇上。——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宦人密侍;出密诏示之;荣禄密谋;奉有密诏;密章(秘密奏章);密启(秘密的书画);密揭(秘密的奏疏式文告);密幄(密室);密诏(秘密的诏书)
紧密〖losetogether〗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通“谧”。安宁;安定;安静〖stable;quiet〗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密,静也。——《尔雅·释诂》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传:“密,静也。”
止旅乃密。——《诗·大雅·公刘》
京室密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又如:密如(安定的样子);密清(安静洁净)
深;幽深〖deep〗。如:密恩(深恩);密深(深切);密款(内心的真诚)
严密〖precise;well-conceived〗
古之为国者,甚虑敌深,其防患密。——辛弃疾《美芹十论》
刘桢壮而不密。——曹丕《典论论文》
凡道必周密。——《管子·内业》
又如:密心(精细的用心);密巧(精细,纤巧);密石(纹理细密的石料);密要(精密准确);密科(繁苛的法律条文)
通“默”。不语〖tacit;silent〗
公密而不应。——《庄子·达生》


【动】
接近〖approach;becloseto〗
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左传·襄公三年》
封闭,闭藏〖seal;closedown〗。如:密固(密封严实);密迹(匿迹,不露形迹);密椟(密藏于匣子中)

密报
mìbào
〖reportsecretly〗∶悄悄告知
是谁密报了消息
〖secretreport〗∶秘密的消息;机密的报告
得到了地下人员的密报
密闭
mìbì
〖sealoff〗严密封闭杜绝出入
大门密闭着
密闭
mìbì
〖airtight〗紧密不漏气或密不通风
密闭货舱
密布
mìbù
〖bedenselycovered〗充满;稠密分布;遮蔽整个表面
密布旷野的蝗虫
像筋络一样密布在山坡上的羊肠小道
密电
mìdiàn
〖ciphertelegram〗密码电报,也指拍发密码电报
密度
mìdù
〖density〗通常指每一空间单位(如面积、长度、体积)的量(如质量、电量、能量)的分布——分别称面密度、线密度和体密度
密而不宣
mì’érbùxuān
〖hush-hush〗指官方封锁秘密而不宣告
密而不宣的任务
密封
mìfēng
〖sealoff(up);sealairtight;close〗严密地封闭
密封舱
密封容器
用于密封函件和遗嘱的印章
密缝
mìféng
〖renter〗对布匹的裂缝进行密合
密集
mìjí
〖thick〗使紧密,数量很多地聚集在一处
密集这个排的火力,击退敌人的一切 *
密集
mìjí
〖concentrated;becrowdedtogether;bethickandfast〗很紧密地挤在一起的
密集的人群
密件
mìjiàn
〖aconfidentialpaperorletter;classifiedmaterialormatter〗需要保守秘密或在内部传阅的文件
密林
mìlín
〖thick(dense)forest〗树木长得很密的树林
密林中的枪声
;也可指原始森林
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
密令
mìlìng
〖secretorders〗秘密下达的、只为少数人所知的命令、使命
密令处决
下达一道密令
密麻麻
mìmámá
〖dense〗多而密的样子
密麻麻的人群
密码
mìmǎ
〖cipher;cryptogram;secretcode〗主要限定于个别人理解(如一则电文)的符号系统
密码电报
密码式打字机
密密
mìmì
〖thick〗∶浓密;稠密
密密的草丛
〖close〗∶密闭的样子;严密
穿得密密实实的
密密层层
mìmi-céngcéng
〖packedcloselylayeruponlayer〗多而密的样子
密密层层的野草
密密匝匝
mìmi-zāzā
〖close;dense;thick〗密集的;茂密的;满满的
邮递员把邮袋装得密密匝匝的
密谋
mìmóu
〖conspire;scheme;plot〗秘密地谋划,也指秘密地计划
荣禄密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密排
mìpái
〖solidmatter〗行与行之间不加铅条的排版方式,或者在机械排版时活字按字体本身的大小浇铸
密切
mìqiè
〖close;intimate〗彼此间关系亲近;使关系接近
经济、政治和法律原则的密切关系
密切
mìqiè
〖carefully;closely〗慎密,仔细
密切注视
密商
mìshāng
〖holdprivatecounsel;discusssecretly〗秘密地商榷计议
密商计策
密使
mìshǐ
〖secretenvoy(emissary)〗肩负特殊使命、秘密使命的使者
总统密使
密室
mìshì
〖aroomusedforsecretpurpose〗用于秘密活动的房间
密室垂帘。——《聊斋志异·促织》
密实
mìshi
〖dense;thick;becloselyknit〗组织细密、坚实
这种水果密实
密谈
mìtán
〖talksecretly;confidentialtalk;talkbehindcloseddoors〗私下里秘密交谈
密探
mìtàn
〖secretagent;spy〗亦称“侦探”,暗中监视别人言行来获得情报的人
密文
mìwén
〖ciphertext〗全文或其(组成)部分的密码形式
密西西比
Mìxīxībǐ
〖Mississippi〗美国南部一州,面积123584平方公里,首府杰克逊。工农业并重,长绒棉全国第一,石油天然气亦丰富
密友
mìyǒu
〖confident;pal;bosom(close)friend〗即知己,亲近要好的朋友
密语
mìyǔ
〖cipher〗∶秘密的通信用语。也叫“暗语”
〖talksecretly〗∶秘密交谈
低头密语
密约
mìyuē
〖makeasecretappointment〗∶秘密约会;秘密约定
〖secrettreaty〗∶秘密签订的条约
密诏
mìzhào
〖secretimperialedict〗内容秘密的诏书
密植
mìzhí
〖closeplanting;serriedrowplanting〗缩小栽种的行距或株距,使单位面种的栽种密度增加
密致
mìzhì
〖dense〗∶结构坚实致密
〖close〗∶周密细致;紧密

来源:学习资料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古诗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

包含文言文古诗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古诗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古诗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译文: 【作品介绍】 《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因为欧阳修曾为作者祖父作墓志铭。文章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原文】 寄欧阳舍人书① 作者:〔宋〕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

古诗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翻译_古诗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_古诗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

古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

包含文言文古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古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古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译文: 【作品介绍】 《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因为欧阳修曾为作者祖父作墓志铭。文章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原文】 寄欧阳舍人书① 作者:〔宋〕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

古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翻译_古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_古文鉴赏《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

古诗词鉴赏《黄州快哉亭记》

包含文言文古诗词鉴赏《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古诗词鉴赏《黄州快哉亭记》翻译,古诗词鉴赏《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译文: 【作品介绍】 《黄州快哉亭记》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伤性”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原文】 黄州快哉亭记 作者:苏辙 江出

古诗词鉴赏《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_古诗词鉴赏《黄州快哉亭记》阅读答案_古诗词鉴赏《黄州快哉亭记》文言文翻译

古文鉴赏《上枢密韩太尉书》

包含文言文古文鉴赏《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古文鉴赏《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古文鉴赏《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 【作品介绍】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

古文鉴赏《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_古文鉴赏《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_古文鉴赏《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

古文鉴赏《六国论》

包含文言文古文鉴赏《六国论》原文、古文鉴赏《六国论》翻译,古文鉴赏《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作品介绍】 苏辙的《六国论》可与其父苏洵的《六国论》并读。他们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的。洵文着眼于政治治形势,批评屈辱苟安的国策;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势,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不援助韩、魏而互相残杀。 【原文】 六国论 作者: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②,十倍之众,

古文鉴赏《六国论》原文及翻译_古文鉴赏《六国论》阅读答案_古文鉴赏《六国论》文言文翻译

鉴赏古文《三槐堂铭》

包含文言文鉴赏古文《三槐堂铭》原文、鉴赏古文《三槐堂铭》翻译,鉴赏古文《三槐堂铭》原文及译文: 【作品介绍】 《三槐堂铭》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三槐堂”提写的铭词。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树于庭而得名。古代传说,三槐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巩的曾祖父。 【原文】 三槐堂铭 作者: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

鉴赏古文《三槐堂铭》原文及翻译_鉴赏古文《三槐堂铭》阅读答案_鉴赏古文《三槐堂铭》文言文翻译

古文鉴赏《方山子传》

包含文言文古文鉴赏《方山子传》原文、古文鉴赏《方山子传》翻译,古文鉴赏《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 【作品介绍】 《方山子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识,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原文】 方山子传 作者: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

古文鉴赏《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_古文鉴赏《方山子传》阅读答案_古文鉴赏《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赏析《后赤壁赋》

包含文言文赏析《后赤壁赋》原文、赏析《后赤壁赋》翻译,赏析《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作品介绍】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孟冬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 【原文】 后赤壁赋 作者:

赏析《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_赏析《后赤壁赋》阅读答案_赏析《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

古文鉴赏《前赤壁赋》

包含文言文古文鉴赏《前赤壁赋》原文、古文鉴赏《前赤壁赋》翻译,古文鉴赏《前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作品介绍】 《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 【原文】 前赤壁赋[1] 作者:苏轼 壬戌之秋[2],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4],水波不兴[5]。举

古文鉴赏《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_古文鉴赏《前赤壁赋》阅读答案_古文鉴赏《前赤壁赋》文言文翻译

古文赏析《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包含文言文古文赏析《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原文、古文赏析《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翻译,古文赏析《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原文及译文: 【作品介绍】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是苏轼在宋哲宗即位不久,旧党上台后写的.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章惇等弄得弊端百出,百目全非,新旧党争使百姓遭殃,国家受害。因此,苏轼进札子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原文】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作者:苏轼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

古文赏析《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原文及翻译_古文赏析《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阅读答案_古文赏析《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文言文翻译
新高考-学习资料-汉字大全-密的读音_解释 - 在线新华字典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