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

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更多文言文阅读请关注诗词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内容,敬请期待!

来源:学习资料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明史吴廷举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包含文言文《明史吴廷举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原文、《明史吴廷举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翻译,《明史吴廷举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原文及译文: 吴廷举,字献臣,其先嘉鱼人,祖戍梧州,遂家焉。 正德初,历副使。发总镇中官潘忠二十罪。忠亦讦廷举他事,逮系诏狱。刘瑾矫诏,枷之十余日,几死。戍雁门,旋赦免。杨一清荐其才,擢江西右参政。败华林贼于连河。从陈金大破姚源贼。其党走裴源,复从俞谏破之。贼首胡浩三既抚复叛,廷举往谕,为所执。居三月,尽得其

《明史吴廷举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_《明史吴廷举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答案_《明史吴廷举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言文翻译

《“越调”斗鹌鹑 阙盖荷枯》原文及简介

包含文言文《“越调”斗鹌鹑 阙盖荷枯》原文及简介原文、《“越调”斗鹌鹑 阙盖荷枯》原文及简介翻译,《“越调”斗鹌鹑 阙盖荷枯》原文及简介原文及译文: 原文: 阙盖荷枯,辞柯叶舞,败叶苍苍,残花簌簌。露滴梧桐,霜欺翠竹。景消疏,人凄楚,心上离愁,腮边泪珠。 【小桃红】半帘花影也扶疏,冷落了迎风户。噪晚寒蝉断肠处,谩惆躇,西风夜送帘纤雨。清灯一点,知人潇洒,相伴影儿孤。 【醉中天】彩扇空题句,锦纸谩修书。海角天涯鱼雁疏,千里云山阻。寂寞闲庭院

《“越调”斗鹌鹑 阙盖荷枯》原文及简介原文及翻译_《“越调”斗鹌鹑 阙盖荷枯》原文及简介阅读答案_《“越调”斗鹌鹑 阙盖荷枯》原文及简介文言文翻译

《沧浪亭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解析

包含文言文《沧浪亭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解析原文、《沧浪亭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解析翻译,《沧浪亭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解析原文及译文: 沧浪亭记 苏舜钦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1]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

《沧浪亭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解析原文及翻译_《沧浪亭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解析阅读答案_《沧浪亭记》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解析文言文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包含文言文《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翻译,《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译文: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

《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_《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阅读答案_《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文言文翻译

《祝英台近·北固亭》原文及作品赏析

包含文言文《祝英台近·北固亭》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祝英台近·北固亭》原文及作品赏析翻译,《祝英台近·北固亭》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译文: 原文: 澹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赏析: 作者以寥寥七十余字,将夜登北固亭的所见、所闻、所为和所想刻划出来,直抒胸臆,堪称

《祝英台近·北固亭》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_《祝英台近·北固亭》原文及作品赏析阅读答案_《祝英台近·北固亭》原文及作品赏析文言文翻译

《狱中与诸甥侄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包含文言文《狱中与诸甥侄书》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狱中与诸甥侄书》原文及翻译赏析翻译,《狱中与诸甥侄书》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译文: [南朝·宋]范晔 【题解】 这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姪约、谢纬等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信中虽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而事实上这“狂衅”正反映了他无视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和虽杀身而无悔的进取态度。 范晔以《后汉书》垂名青史,然而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

《狱中与诸甥侄书》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_《狱中与诸甥侄书》原文及翻译赏析阅读答案_《狱中与诸甥侄书》原文及翻译赏析文言文翻译

《虞师晋师灭夏阳》原文及翻译赏析

包含文言文《虞师晋师灭夏阳》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虞师晋师灭夏阳》原文及翻译赏析翻译,《虞师晋师灭夏阳》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译文: 《穀梁传》 【作者小传】本篇节选自《春秋穀梁传》。《穀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它的作者,《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署为鲁人穀梁子;唐杨士勋说他名俶,字元始,一名赤;颜师古说他名喜;另外还有名嘉、名淑、名寊的各种说法。清阮元以为当作淑。穀梁子和公羊高都受学于子夏,《穀梁传》和《公羊传》体裁特点也相

《虞师晋师灭夏阳》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_《虞师晋师灭夏阳》原文及翻译赏析阅读答案_《虞师晋师灭夏阳》原文及翻译赏析文言文翻译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包含文言文《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及翻译赏析翻译,《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译文: 〔清〕龚自珍 钦差大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林公既陛辞,礼部主事仁和龚自珍则献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 中国自禹、箕子以来,食货并重。自明初开矿,四百余载,未尝增银一厘,今银尽明初银也。地中实,地上虚,假使不漏于海,人事火患,岁岁约耗银三四千两,况漏于海如此乎?此决定义,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_《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及翻译赏析阅读答案_《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及翻译赏析文言文翻译

《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

包含文言文《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原文、《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翻译,《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原文及译文: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

《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原文及翻译_《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阅读答案_《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自相矛盾》阅读答案

包含文言文文言文《自相矛盾》阅读答案原文、文言文《自相矛盾》阅读答案翻译,文言文《自相矛盾》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音yǖ,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

文言文《自相矛盾》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自相矛盾》阅读答案阅读答案_文言文《自相矛盾》阅读答案文言文翻译
新高考-学习资料-文言文-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