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丢失荆州是“大意”吗?背后原因是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世人论及三国,多将荆州之失归罪于关羽的“大意”,对其口诛笔伐,横加指责,甚至有人说“关羽是愚蠢的,可悲的”。说关羽愚蠢我绝对不敢苟同,说其可悲,我认为却是恰如其分。关羽的悲剧就在于他为荆州赔上了性命,还要无端背负一个沉重的罪名。一场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战役的失利,仅仅让关羽一人背锅,实在难以服众,用简简单单“大意”两个字来论断,也显然有失偏颇。

一、荆州之失:关羽从巅峰跌落谷底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汉中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尽,刘备集团又在东线吹响了襄樊之战的号角。此次战役的目的是拿下曹魏占据的襄阳和樊城,与新夺得的汉中、东三郡连成一线,从而将与曹魏的分界线整体向北推进。这场大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关羽进军襄樊,派偏师将魏将吕常围困在襄阳,自已率主力攻击樊城守将曹仁。曹操派于禁和庞德率七军驰援襄樊,和关羽形成对峙。

第二阶段。八月,连绵不断的秋雨导致汉水暴涨,洪水泛滥,关羽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水淹七军,全歼曹魏援兵集团,于禁被俘虏,立义将军庞德被杀,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这一胜利在曹魏内部引起了剧烈震动,许都南部多地民众起事响应,关羽威势达到顶点。

第三阶段。十月,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增援樊城,继而增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加强给徐晃,与关羽展开激战。与此同时,孙权和曹操达成秘密协定,派吕蒙偷袭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公安,守将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

第四阶段。关羽听闻荆州有失,放弃围攻襄樊南下回援,被吕蒙设计瓦解军心。在孤立困穷的情况下,关羽败走麦城,继而被擒杀于临沮章乡。

从战役进程来看,前半程关羽表现相当神勇,逼得曹仁差点弃城逃跑,曹操几乎要迁都避其锋芒,可以说关羽军事生涯的成就在这里达到了最高点。然而,就当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风云突变,孙权的介入使战局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让关羽一下从神坛跌落凡尘,从巅峰坠入谷底,落了个失土殒命的悲惨结局。

二、荆州之失的两大关键原因

不难看出,导致关羽兵败失荆州的关键原因有两点,一是东吴孙权的背盟,二是傅士仁、糜芳的临阵叛变。如果不是孙权在背后捅刀子,关羽可以进退自如,胜则可以攻下樊城,完成战役目的,败则可以退守江陵,恢复战前的原有态势。如果不是傅士仁、糜芳的不战而降,凭借江陵坚固的城防、险要的地势和充足的物资储备,即便关羽在魏吴夹击下遭遇惨败,也不至于一点儿退路也没有,至少不会全军覆没。

很多人常把孙权背盟和傅、糜二将叛变的责任推在关羽头上,成为他“大意”的一个罪证。依据是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拒婚骂使激怒了孙权,破坏了吴蜀的联盟;失和于僚属,斥责傅士仁、糜芳,导致二将心怀畏惧而选择投降。其实,这种论调未免过于浅陋。

首先,荆州是吴蜀之间冲突的焦点,东吴“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规划,和刘蜀“跨有荆益,北伐曹魏”的战略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点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述。此次偷袭荆州是东吴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早在鲁肃还在高唱“孙刘友好”的时候,东吴高层就已经秘密达成了武力袭取荆州的共识。

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无论关羽拒婚骂使也好,联姻和亲也罢,都阻挡不了东吴偷袭荆州的步伐。此前孙权向刘备“进妹固好”,成了刘备的大舅哥,照样趁妹夫入川的时机侵夺了荆南三郡,如果不是曹操兵临汉中,刘备担心益州有失,亲戚之间难免会爆发一场生死血战。此次孙权向关羽提出结亲之议,无非是故技重施,想以此麻痹关羽,掩盖其偷袭荆州的企图。此时距离上次翻脸不过数年,关羽又岂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拒婚骂使,不过是直截了当地揭穿了孙权的虚假嘴脸而已。

其次,关羽固然有“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缺点,但这只是其性格和修养的缺陷,和同僚不睦,说到底也是私交上的问题,不能和国家大事混为一谈。曹魏的张辽、李典、乐进三人的私下的关系“皆素不睦”,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但在面对孙权大军的时候,人家却能放弃个人恩怨,同仇敌忾,创造了八百人大破十万人的经典战例。傅士仁和糜芳却没有“五子良将”的觉悟,私事和国事傻傻分不不清楚。说到底他们献城投降还是因为自己后勤保障不力,害怕受到问责。而关羽申斥他们,声言“还当治之”,是严明军纪的正当举措,自然无可厚非。

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工作能力不足,却还要领导高看自己一眼,履职不力受到批评就裹挟资产跳槽,究竟是傅士仁、糜芳因私废公卖主求荣的行径正确,还是关羽严于治军的做法错了?很显然,将傅、糜二人叛降归咎于关羽的压迫是滑稽可笑的。

三、关羽防备东吴不大意

傅士仁和糜芳的叛降,确实出乎关羽的意料,而孙权背后打黑枪,关羽却早有严密的防备。正如《亮剑》中李云龙“防的就是这个友军”,不敢把侧背安全交给楚云飞一样,关羽对孙权这个“友军”也十分警惕。襄樊大战之初,关羽并未倾巢而出,留下了重兵以防东吴偷袭。

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后期关羽改变部署,抽调留守部队增援前线,也并非麻痹大意轻视陆逊,而是前线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不得已而为之。襄樊之战开始后,曹魏方面陆续四次增派兵力:第一次,于禁、庞德率七军增援;第二次,徐晃从宛城出动解樊城之围;第三次,将殷署、朱盖率十二营配属徐晃;第四次,抽调合肥前线的张辽驰援襄樊。而且,曹操本人也亲率大军屯驻摩陂,随时接应襄樊前线。反观关羽方面,自始至终还是出师时那点兵力,没有得到一兵一卒的补给,在兵力吃紧时请求东三郡的刘封、孟达支援,却遭到拒绝。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能够调动的兵力只有荆州守备部队,所以抽调守备兵力也是无奈之举。但尽管是这样,他对东吴的防备一刻也没有松懈过。后人评说关羽轻视陆逊,多是依据《三国志·陆逊传》中吕蒙与孙权的自说自话“而(逊)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并没有关羽小瞧陆逊的任何言语和行动的记载。

相反,从关羽的实际部署中却能看出他对陆逊的重视。首先,关羽在和东吴接壤区域,沿江设置了大量“屯候”(即观察哨)和烽火台,以便出现情况时能够及时用烽烟传递警报。其次,关羽只是“稍撤兵以赴樊”,抽走的是一小部分兵力,大部还是留驻防备东吴。如果真如后人评论的那样,关羽麻痹大意,撤走了防守部队,那么吕蒙偷袭荆州时为什么不趁虚长驱直入,相反还要费尽心思潜形匿迹,来一出“白衣渡江”呢?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冓鹿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俗语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当别人存心算计你的时候,任凭你如何千般设防,难免百密一疏,最终防不胜防。关羽在荆州安全问题上时时如同履冰之狐,谨小慎微,最终还是落入孙权的圈套。所谓的“大意失荆州”其实是以成败论英雄,穿凿附会地为关羽扣上一顶大帽子。作为镇守的大将,荆州丢失关羽固然难辞其咎,但他的失误绝非是“大意”,责任也绝不能推给他一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刘邦结交的这些人都是治国大才?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刘邦结交的这些人都是治国大才?

汉朝,刘邦

和刘备关系最密切不谋臣,不是诸葛亮而是他!

和刘备关系最密切不谋臣,不是诸葛亮而是他!

三国,法正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话”还是“阴谋论”?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话”还是“阴谋论”?

三国,刘备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怎么排名的?秦琼为何排名垫底?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怎么排名的?秦琼为何排名垫底?

唐朝,秦琼

容妃作为康熙最宠的妃子 最后为何会被安排去刷马桶呢

容妃作为康熙最宠的妃子 最后为何会被安排去刷马桶呢

康熙,容妃

明朝太监黄锡仗着皇帝为所欲为 他为何会怕一个叫陈音的书生呢

明朝太监黄锡仗着皇帝为所欲为 他为何会怕一个叫陈音的书生呢

明朝,黄锡

为什么刘备重用魏延却不重用赵云?是刘备埋没了赵云吗?

为什么刘备重用魏延却不重用赵云?是刘备埋没了赵云吗?

三国,赵云,魏延

典韦:三国第一单挑王,曾多次营救曹操

典韦:三国第一单挑王,曾多次营救曹操

典韦,三国

同样都是朱元璋手下的两大谋士 为何他会独宠李善长呢

同样都是朱元璋手下的两大谋士 为何他会独宠李善长呢

明朝,朱元璋

被张仪耍的团团转的楚怀王,为什么会差点让秦国消失?

被张仪耍的团团转的楚怀王,为什么会差点让秦国消失?

楚怀王,春秋战国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关羽丢失荆州是“大意”吗?背后原因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