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身边为什么有那么多贤臣良将?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李世民身边为什么有那么多贤臣良将?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用人之道!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古往今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或是社会团体,对优秀人才的渴求都极为迫切。许多团队领导者尽管抱着求贤若渴的态度,但最终结果却能是只能感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千里马”难觅,还是“伯乐”眼光不行呢?其实一个团队之所以总找不到合适的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后者身上。今天夜读史书就来和大家聊聊唐太宗李世民身边为什么有那么多贤臣良将,这位千古贤君的用人之道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认为,李世民是皇帝,自然可以轻松网罗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这种观点其实大错特错。李世民虽然能让“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但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却需要一双慧眼。而且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前,身边就已经是人才济济,反观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身边就没有那么多有才之士。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原则:“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这段话的大体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英明的君主应该懂得量才适用,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则每个人都可以为我所用。

唐太宗身边英才辈出,这里面就充分体现了他“割政分机,尽其所有”的用人之道。宰相房玄龄善于谋略,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总能想出精辟的见解,但他的缺点是考虑事情总瞻前顾后,难以下定决心。于是,唐太宗就让另一位宰相杜如晦与房玄龄搭班协作。杜如晦虽然在考虑事情上没有房玄龄那样精辟的见解,但他为人果断,在处理事务上往往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根本。因此,安排房玄龄出计谋,安排杜如晦作决断,充分发挥了两人的特长,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房谋杜断”也成为了千古美谈。

唐太宗身边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征。此人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诛杀后,魏征因为敢于当面顶撞李世民而获得重用。魏征不仅拥有极高的道德品质,而且他在进谏时往往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常常把唐太宗顶撞得面色发紫。即便如此,唐太宗还是给予魏征在朝廷中极高的地位。因为魏征的清廉刚正和直言进谏对打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朝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正是唐太宗奉行了这一用人之道,才出现了贞观时期人才济济的盛况。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人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才是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优秀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刘邦结交的这些人都是治国大才?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刘邦结交的这些人都是治国大才?

汉朝,刘邦

和刘备关系最密切不谋臣,不是诸葛亮而是他!

和刘备关系最密切不谋臣,不是诸葛亮而是他!

三国,法正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话”还是“阴谋论”?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话”还是“阴谋论”?

三国,刘备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怎么排名的?秦琼为何排名垫底?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怎么排名的?秦琼为何排名垫底?

唐朝,秦琼

容妃作为康熙最宠的妃子 最后为何会被安排去刷马桶呢

容妃作为康熙最宠的妃子 最后为何会被安排去刷马桶呢

康熙,容妃

明朝太监黄锡仗着皇帝为所欲为 他为何会怕一个叫陈音的书生呢

明朝太监黄锡仗着皇帝为所欲为 他为何会怕一个叫陈音的书生呢

明朝,黄锡

为什么刘备重用魏延却不重用赵云?是刘备埋没了赵云吗?

为什么刘备重用魏延却不重用赵云?是刘备埋没了赵云吗?

三国,赵云,魏延

典韦:三国第一单挑王,曾多次营救曹操

典韦:三国第一单挑王,曾多次营救曹操

典韦,三国

同样都是朱元璋手下的两大谋士 为何他会独宠李善长呢

同样都是朱元璋手下的两大谋士 为何他会独宠李善长呢

明朝,朱元璋

被张仪耍的团团转的楚怀王,为什么会差点让秦国消失?

被张仪耍的团团转的楚怀王,为什么会差点让秦国消失?

楚怀王,春秋战国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李世民身边为什么有那么多贤臣良将?一个优秀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