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编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

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

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以德报怨

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

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

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

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

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

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断句的重要性大家都懂,举以下二例再次强调:

“一男子扬言要整成都教授,成都教授纷纷搬家”,

“草帽路飞说要当上海贼王,上海居民加紧防盗”。

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愚不可及

误解:“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

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我们来看原句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

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

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老而不死,是为贼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此句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言必信,行必果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

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

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

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

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误解:“三十而立”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

十一长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这句话来说事儿,下面小编来告诉你真相是什么。

真相:孔子还说过:“立于礼。”(《论语·泰伯》)

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

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

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后再有人用这句话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学而优则仕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

“你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

“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些理解都不对。

真相:这句话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

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

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

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结局是什么?崔莺莺结局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结局是什么?崔莺莺结局

张生,崔莺莺,西厢记

江总传译文,江总字总持,七岁而成为孤儿

江总传译文,江总字总持,七岁而成为孤儿

江总传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哪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哪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名句

神雕中杨过和小龙女是如何练成玉女素心剑的?

神雕中杨过和小龙女是如何练成玉女素心剑的?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

鲁智深为何被叫做花和尚?鲁智深的墓地在哪

鲁智深为何被叫做花和尚?鲁智深的墓地在哪

鲁智深,花和尚,宋江,水浒传

汪剑通玄苦大师武功这么差,是如何教出来天下无敌的乔峰的?

汪剑通玄苦大师武功这么差,是如何教出来天下无敌的乔峰的?

玄苦大师

乔峰身为契丹人,为何玄苦大师和汪剑通传授他武功?

乔峰身为契丹人,为何玄苦大师和汪剑通传授他武功?

玄苦大师

西厢记中老夫人为何不肯把崔莺莺嫁给张生?

西厢记中老夫人为何不肯把崔莺莺嫁给张生?

崔莺莺,张生,西厢记

张三丰为什么要一掌打死自己的大弟子的孩子宋青书呢?只为了给莫声谷报仇?

张三丰为什么要一掌打死自己的大弟子的孩子宋青书呢?只为了给莫声谷报仇?

张三丰,宋青书,莫声谷

为什么关羽很多次被弓箭射中,而赵云却从来没有被射中呢?

为什么关羽很多次被弓箭射中,而赵云却从来没有被射中呢?

关羽,赵云,三国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孔子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