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咏选仙图》:暑笼晴,风解愠。雨后余清,暗袭衣裾润。一局选仙逃暑困。笑指尊前、谁向青霄近。整金盆,轮玉笋。凤驾鸾车,谁敢争先进。重五休言升最紧。纵有碧油,到了输堂印。


苏轼画像

这是一首咏画词,苏轼给大家描写的是为避暑防困而大家玩选仙赌钱的情景。选仙是彩选游戏的其中一种,是用掷骰子的大小来确定进位,类似于咱们现在的大富翁游戏,而用来确定前进后退的图纸就称为选仙图。

《苏幕遮﹒咏选仙图》上阕描写的是赌钱的原因。盛夏酷暑难耐,湿热闷让人难以忍受,一场大雨过后,空气清新了,气温降低了,随让人舒爽了些,但还是闷热暑气未消尽,让人昏昏欲睡,为了打起精神,大家决定聚众玩选仙。这是引出选仙图的引子,也为接下来描述选仙赌博的场景做了合理的铺垫,不让人觉得突兀,又紧扣主题。

《苏幕遮﹒咏选仙图》下阕描写的是整个选仙赌博的场面。在盆子中掷骰子选走的步数,双方前后追赶竞争激烈气氛很是紧张。“金盆”、“玉笋”“凤驾”、“鸾车”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当时的场景描绘的真实又生动,“纵有碧油,到了输堂印”作者想象出这场赌博游戏的最终结果,至此整场游戏从开始到结尾都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苏轼的这首《苏幕遮﹒咏选仙图》借由一张博彩用的图画,将整个选仙赌博的前因后果真实生动完整的展现在大家的眼前,由死物变活景由咏画变叙事,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苏轼留侯论写了什么

苏东坡从司马迁的史记里截取了张良帮助汉高祖成就统一天下大业的故事,揭露忍小而思大谋,等候敌人锋芒过后势力衰败这两个策略的道理。文章论述讲理,引经据典,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文风雄略大气。


苏轼雕像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文章开头就直奔主题,写到具有宏伟抱负的人往往胸怀广阔,能做到真正的宠辱不惊临危不惧。接着写张良遇到一位桥上的老人,被后人臆测为仙人,但是苏东坡认为这位老人也可以是秦国的智者,为了检测张良的脾性而故意羞辱张良。苏东坡提出对待秦王应该让秦王充分满足他的优秀娇纵之心,纵其锋芒等到后期开始衰败再开始谋略对付秦王,这样的策略才是真正谋略。

张良选择刺杀秦王,能逃脱实在太侥幸了,也是下下策。苏轼认为张良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做深谋远虑之事,要有长远目标,而不是冒险。老人唐突冒犯张良,可是张良却没有生气,这也是张良从秦国危险情势下逃脱的原因。文章末尾再次罗列古代国君的品德,指出能成功都是因为有足够的气量。前代汉高祖成功项羽失败的对比,再次强调张良的气度。最后写张良的外貌和内在不同,赞美了张良的优异品质和才德。

这篇文章对张良的评论有着独到见解,并没有简单的叙述他的事迹而是特别立意张良的忍耐,是为了表明君主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气度才能成为明君的观点。

苏轼的琴诗意思是什么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短短二十八个字,两个假设,两个反问,看似简单却引人深思。这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琴诗》,又名《题沈君琴》。有人说,这首诗通过所咏之物,赞扬了沈君炉火纯青的琴艺。有人说,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也有人说这首诗蕴有很深的禅意。


苏轼画像

从借物咏人这方面来说,单单孤零零的琴弦是不能自动发出声音的,而空空的双手同样无法从指间流淌出旋律,只有用手指拨动琴弦才能发出声音。这样说来,谁都可以弹琴,但是因心情和思想的不同,每个人弹奏出的音色也不尽相同。只有佳琴和高超的琴艺同时存在,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琴声。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同时还是书画家,美食家。所以,他的诗词以豪放为主,风格多变,内容广泛,取材多样,形式灵活。这首诗里,苏轼辩证地讨论了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方面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深刻的辩证思考过程。它揭示出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需要主观和客观有机的结合。

《楞严经》里有这样一句话:“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段话和苏轼的琴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苏轼的诗将禅意更浅显地表达出来了。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和事物之间因为建立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诗人苏轼最后结局怎么样

苏轼是一代文学大家,艺术家,政治家,但是苏轼结局却并不是那么完美,甚至可以说是在经历了跌宕起伏之后的悲剧结局。


苏轼画像

纵观他的一生,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太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作为为官之人,苏轼在当时北宋史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苏轼经历了三代,并且屡次被委以重任,屡次被贬。但是在政治发展史上,他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哪怕被贬被流放,初心不改,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但是最后苏轼结局呢?

苏轼的不幸是因那场乌台诗案而起的。因为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被新党污蔑陷害,说在诗中暗含不满,讽刺朝廷腐败。最后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被贬到黄州成为团练副使,但是行动受当地官员监视。在此之后,苏轼对朝廷心灰意冷,心情郁闷。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即将前往汝州。但不幸的是由于路途遥远,幼子不幸夭折,后来苏轼暂时前往常州休养。

1100年,在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得到大赦,复任朝奉郎。不幸的是在北归途中,1101年,因病去世,卒于常州。他的儿子苏过遵照父亲的遗嘱将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在宋高宗即位后,追封苏轼为太师,谥号为“文忠”。这就是苏轼结局,真是令人唏嘘。

苏轼被贬的原因是什么

苏轼作为词人是很出色的,可是在做官方面就是很坎坷的。在官途上,苏轼被贬了四次。


苏轼画像

苏轼第一次被贬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苏轼应该是一个比较傲气的人,因为这件事就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于是苏轼就被调到杭州做了通判。

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在元丰二年的时候,这次和第一次被贬不同的是,这次不是自己请求而是被别人诬陷之后才被贬的,诬陷苏轼的人是李定,这次的事件在历史上也有留下记录的,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第三次被贬是在宋哲宗即位的时候,高太后她垂帘听政。可是高太后看新党很不顺眼,于是高太后在宋哲宗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宋哲宗的手除掉了新党的一批人,新党被除掉了之后,朝中的官员没有剩下多少,于是就有人想起了苏轼,就把苏轼召回了朝中,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可是苏轼这个人就是比较傲的,他在朝中,不能和新党共事,也没办法和旧党的人相处。就因为这个问题,苏轼又请求把自己调到外地去。

苏轼的最后一次被贬是在元佑六年也就是1091年,朝中实在是没什么人在,只好再把苏轼叫回来,这次呢,苏轼还是没有在中央待多久就又去请求皇帝把自己调到地方去。原因也是意见不统一。

苏轼被贬倒也不全是被贬,更多的是自己的要求,从中也可以看出苏轼比起做官更适合做一个词人。

苏轼文章有哪些

苏轼的文章是指苏轼包括散文在内的各类文章,苏轼可以说是一位文学成就非常高的人,其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其词语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并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苏轼堪称一代文豪,其作品代表了北宋时期文学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下面我们就说一下苏轼的文章。


苏轼画像

苏轼的散文中最出名的是《石钟山记》和《放鹤亭记》,这两篇散文可以说与苏轼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齐名。苏轼留存下来的文章是很多的,这两篇可以说是其中的精品,能够寓情于景,使得情景交融,并且能够说明自己的情怀与想要告诉大家的道理,情景交融处理的非常的好,可以说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

另外,苏轼的文章比较有名气的还有:《刑赏忠厚之至论》、《范增论》、《贾谊论》、《晁错论》 、《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策总叙》、《策略》五篇、《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三篇等等。

苏轼是一代大家,其作品可以说都是才子之笔,都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议论文更是气势恢宏、用典丰富,让人深刻的感觉到其豪放的胸襟与如泉的才思,具有相当的说服能力与美感。就是从当今来看也是很少有人能过与其比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结局是什么?崔莺莺结局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结局是什么?崔莺莺结局

张生,崔莺莺,西厢记

江总传译文,江总字总持,七岁而成为孤儿

江总传译文,江总字总持,七岁而成为孤儿

江总传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哪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哪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名句

神雕中杨过和小龙女是如何练成玉女素心剑的?

神雕中杨过和小龙女是如何练成玉女素心剑的?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

鲁智深为何被叫做花和尚?鲁智深的墓地在哪

鲁智深为何被叫做花和尚?鲁智深的墓地在哪

鲁智深,花和尚,宋江,水浒传

汪剑通玄苦大师武功这么差,是如何教出来天下无敌的乔峰的?

汪剑通玄苦大师武功这么差,是如何教出来天下无敌的乔峰的?

玄苦大师

乔峰身为契丹人,为何玄苦大师和汪剑通传授他武功?

乔峰身为契丹人,为何玄苦大师和汪剑通传授他武功?

玄苦大师

西厢记中老夫人为何不肯把崔莺莺嫁给张生?

西厢记中老夫人为何不肯把崔莺莺嫁给张生?

崔莺莺,张生,西厢记

张三丰为什么要一掌打死自己的大弟子的孩子宋青书呢?只为了给莫声谷报仇?

张三丰为什么要一掌打死自己的大弟子的孩子宋青书呢?只为了给莫声谷报仇?

张三丰,宋青书,莫声谷

为什么关羽很多次被弓箭射中,而赵云却从来没有被射中呢?

为什么关羽很多次被弓箭射中,而赵云却从来没有被射中呢?

关羽,赵云,三国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苏轼的苏幕遮主要讲了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