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吴子》是我国先秦兵家的重要著作。相传为战国时吴起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吴起兵法》一卷。”宋代目录著录为《吴子》。清代以来,姚鼐、姚际恒、章炳麟和郭沫若等都认为该书是后人之伪作。近年有的学者认为,传世的《吴子》是战国时《吴起兵法》(或称《吴起》)留传下来的部分内容。它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多次整理,直至北宋元丰年间才定型为今本。《吴子》现存版本较多,著名的丛书中都有收入,如四库全书、平津馆丛书、长恩书室丛书、半亩园丛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诸子集成和四部备要等,但大多源于北宋元丰年间编订的《武经七书》本。此外,还有《孙子》或《司马法》合刊本和单行本,如光绪十五年 (1889)浙江书局刊本《孙吴司马法》(孙星衍辑)、菊坡精舍刻本和1935年9月上海大众石印本等。

吴起(约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战国前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政治家、军事家,历任鲁国将军、魏国大将,善用兵,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郡守。文侯死后,吴起遭到陷害,逃奔至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推行 “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捐不急之官”等措施,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扩大了楚的疆域。吴起不仅善用兵、料敌制胜,而且善治军、重赏罚,取信于民,史称其“爱兵如子”,能与士卒分劳苦,甚至亲吮士卒之疽毒,以换取士卒的“感恩”报效。因而,他治理训练的军队,纪律严明、勇敢善战。特别是由他主持建立的魏国常备兵“武卒”,经过严格地考核、挑选,十分精锐。魏国依靠这支常备军在战国初年曾一度强大。吴起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予以系统地阐述。据史载,吴起留有《兵法》之外,还曾撰有《吴起玉帐阴符》3卷,《吴起教战法》等兵书,均已失传。

今本 《吴子》共6篇,篇目分别为 《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计约4.800余字。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它用吴起与魏文侯的问答形式,从战争观、作战思想、指挥艺术和建军治兵方法等方面,揭示了吴起的军事思想,同时也反映出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变动的若干特点。

在战争观方面,《吴子》对战争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它将战争的起因归结为五种:“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由此还将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吴子》认为“禁暴救乱曰义,悖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对待这些不同性质的战争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略,“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这些论点虽不乏片面之处,但在古代确是独到的见解,表明古人对战争问题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比《孙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战争理论体系。

《吴子》主张维护其所谓“正义”的战争,同时又主张战争应适应社会变革的趋势,即“合道”、“合义”,军事与政治二者不可偏废,并认识到两者内在的联系,明确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所谓“文德”,即统治阶级的政治。《吴子》将其概括为 “四德”:“道”、“义”、“谋”、“要”,认为“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要以此“四德”治国治军,“教百姓而亲万民”,达到全国上下,军内军外的一致性,只有“和”才能从事战争并取得胜利。可以说,“文德”“武备”并重的主张,是《吴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阐述于《图国》篇,并贯穿于全书之中。

在作战指挥艺术方面,《吴子》强调战备,慎战、料敌、择机等要领。提出 “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只有提高警惕,加强战争准备,才可能抑制战争。战争爆发后,也不可好战而盲目地从事战争,必须对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民情风俗和文化等条件作基本考察,尤其要对敌军的素质、阵法特点诸方面的优劣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制定出具体的作战指导方针和作战原则。《吴子》的作者在战争实践中还总结、提炼出可以 “击之勿疑”的8种情况,“避之勿疑”的6种情况以及“可击之道”的13种情况。详细论列了选择战机的问题,比《孙子·相敌》篇中列举敌军在战场上出现的三十多种现象,归纳得更为科学。此外,《吴子》在料敌的基础上,提出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和“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等作战原则,对于今天的战争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子》还特别强调审时度势、以地利制敌和随机应变的战法。如敌众我寡,就应 “避之于易、邀之于厄”,指出 “以一当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只有利用狭小险阻的地形条件,才能凭险以寡击众、截击强敌于厄路之间,出奇致胜。又如对于占有有利地形、工事坚固、粮饷充裕而难于与之长期相持之敌,则宜实施车、骑、步兵协同作战、分进合击、使敌“莫知所加”,然后以攻坚战配合偷袭的战法取胜。这就是所谓以我之变,迫敌就范的“击强之道”。可见,该书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和机动作战的原则,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此外,《吴子》还指出了以快应变、先机制敌、设伏应变、为奇制敌、待敌之变、以变胜敌等多种作战方法。这些内容多阐述于《料敌》 与 《应变》两篇之中。

在治军思想方面,《吴子》重视军队素质,提出兵“不在寡众,而在于精,以治为胜”的主张。认为治军关键在于法令明、赏罚信,同时要进行严格训练。在练兵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要求上,《吴子》提出按照士兵具体条件分别使用不同的兵器,按不同编制装备进行军队编组,按不同编组进行训练,使 “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弱者给厮养,勇者持金鼓,智者为谋主。”反映了战国时新出现的铁兵器和远射兵器在战争中的运用。它还主张“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重点传授与互教互学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对后世练兵方式有很深的影响。

《吴子》还特别重视将领的素质,认为为将的标准是 “总文武”、“兼刚柔”。将领必须具备 “五慎”: 有“治众如治寡”的治军才能为“理”;有 “出门如见敌”的敌情观念为 “备”;有 “临敌不怀生”的献身精神为“果”; 有 “虽克如始战”的谨慎态度为 “戒”; 有 “法令省而不烦”的管理本领为 “约”。同时,将领还应把握 “四机”: 即 “气机” (士气)、“地机” (地形)、“事机”(谋略)、“力机”(战斗力)。而作为 “良将”,则更应有 “威”、“德”、“仁”、“勇”的条件,才能做到发号施令“下不敢犯”,指挥作战“寇不敢敌”。这些内容多在 《治兵》、《论将》、《励士》等篇中阐述。

《吴子》很早就与《孙子兵法》齐名。《韩非子·五蠹》: “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而《吴子》对战争性质的初步分析、治军原则和一些战略战术思想,除仍具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外,又在《孙子》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该书在北宋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将校所必读的武学教科书,颇受重视。从唐代起,《吴子》就流传于海外,现已译成日、英、法、德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军事理论宝库中的重要文献。

古代研究 《吴子》的著述多为文字训诂和诠解之作。主要有配合 《武经七书》而编写的宋施子美 《讲义》、明刘寅 《直解》、清朱墉 《汇解》,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此外,黄榜的 《考注》、李清的 《集注》、沈际飞的 《合笺》、李樗的注本、王士骐的评释本等不一一具论。民国以后,特别是建国以来,学术界在继续注释的基础上,又取得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如高文等的《 〈吴子〉 真伪考》 (载于 《开封师院学报》1977年第5期)及《〈吴子〉考补证》(载于《学术研究辑刊》1980年第2期),主要就《吴子》是否伪书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考证工作。专门研究《吴子》军事思想的论著有徐勇等《〈吴子兵法〉及其军事思想》(载于《思想战线》1987年第3期)、吴如嵩 《论 〈吴子〉 的军事思想》 (载于《军事史林》1987年第6期)等。李硕之、王式金合著《吴子浅说》则是一部系统研究《吴子》及其作者的专著,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供各层次读者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袭人看到宝玉在黛玉屋里梳洗是什么态度?为何要生气?

袭人看到宝玉在黛玉屋里梳洗是什么态度?为何要生气?

袭人,清朝

纳了6个妾的贾代善没有一个男嗣,这是为何?

纳了6个妾的贾代善没有一个男嗣,这是为何?

贾代善,清朝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辞行时,为何没感谢给她一百零银两的王夫人?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辞行时,为何没感谢给她一百零银两的王夫人?

刘姥姥,清朝

《艺概》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艺概》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清朝,刘熙载

《人间词话》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间词话》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清朝,王国维

水浒传中最不受待见的三个梁山好汉分别是谁?他们是什么结局

水浒传中最不受待见的三个梁山好汉分别是谁?他们是什么结局

段景住,宋朝

《历代刑法志》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代刑法志》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丘汉平

红楼梦中贾母情商高、有情趣都是装出来的?真相是什么

红楼梦中贾母情商高、有情趣都是装出来的?真相是什么

贾母,清朝

尤二姐和王熙凤有何区别?为何会那么脆弱?

尤二姐和王熙凤有何区别?为何会那么脆弱?

尤二姐,清朝

《柳毅传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柳毅传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元朝,尚仲贤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吴子》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